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新闻 >

流量井喷、巨头蜂拥 疫情能否成就互联网医疗?

时间:2020-02-28 11:37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导读:霎时间,远程问诊平台遍地开花。阿里健康、京东、腾讯微信、微医、丁香园、微博、1药网、好大夫等均上线了在线问诊平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导读:霎时间,远程问诊平台遍地开花。阿里健康、京东、腾讯微信、微医、丁香园、微博、1药网、好大夫等均上线了在线问诊平台。

“之前有几声咳嗽怕感染不敢去医院看病,但是又疑心自己是不是 ‘中招’了,看到有线上问诊的小程序马上进去试试看,后来确定是普通感冒,压在心里的大石可算落地了。”来自深圳的梁辛(化名)今年30岁,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疫情期间,远程问诊平台帮助梁女士解决了“心头大患”。

不能出门、但要看病,疫情带来大量的医疗需要挤爆线下门诊,同时也加剧了部分病人对线下就医感染病毒的担忧。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一周内连发两个通知要求就疫情积极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以缓解定点医院诊疗压力,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霎时间,远程问诊平台遍地开花。阿里健康、京东、腾讯微信、微医、丁香园、微博、1药网、好大夫等均上线了在线问诊平台。除此之外,各地定点医院也主动开设了线上问诊服务。部分医院的公众号开设了线上问诊平台,还有部分医疗平台也专设了“线上问诊”分区。

蓄力好几年的互联网医疗,有望在疫情中“大展身手”,同时培育用户的使用习惯。一方面,民众特殊时期的医疗需求让远程问诊获得前所未有的市场接受度;但另一方面,互联网医疗想要在此“疫”过去后获得长足发展,还需要克服行业自身的不足。

流量井喷

丁香园副总裁毛蔚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截至2月5日,丁香医生线上问诊总流量达8300万,总问诊量超过60万。其中,肺炎占比30%,“新型肺炎”单词查看数2800万,其间活跃的医生总数为1.5万。问诊环比增幅134.91%,用户环比增幅215.32%。

疫情期间在线咨询接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判断自身症状是否为新冠病毒引发的肺炎、口罩相关选择和佩戴方式、低热处理方式、孕产妇相关防护咨询等,这部分需求占据50%左右。医生端的咨询答复多以安慰缓解、给予家庭护理建议为主,对公众相关疑虑答疑解惑,约5%的咨询者根据实际情况被建议前往医院进一步观察诊断。

此外毛蔚明还向记者指出,有些业务在疫情期间超额完成了全年的运营和增长目标,可谓“井喷式上涨”。“对于我们来说,数据的增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丁香园在此次疫情期间,依靠高效组织能力的迅速反应。不管是疫情信息的及时呈现,各类健康科普、辟谣类内容的生产,还是线上义诊活动的快速响应,都是高效组织能力的具体体现。”

事实上,疫情期间多种矛盾的集中爆发使互联网在线问诊完成了一次初步的用户教育,大部分用户第一次知道在线问诊及其可以提供的价值,也意识到一些基本医疗健康需求通过在线问医生的方式就能够得到解决。

“此‘疫’也让政府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医疗在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流动不够等问题上的作用。目前,相关机构及业界已有关于‘是否开放网上首诊’的讨论声音。如果监管机构继续就适当开放首诊、开放医保支付等政策深入讨论,并最终落地,将对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起到巨大助力。只有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相应地放开对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政策限制,使其深入到医疗的核心环节,才能促进行业进步。”毛蔚明说道。

疫情期间,远程问诊主要承担分流普通流感患者、减轻恐慌情绪,帮助慢性病患者取药以及对疑似患者进行就诊和隔离引导等任务。

“对患者来说,一方面是消除疑虑、消除担忧、消除恐慌。其实问诊的绝大多数人都只是一个普通的感冒,但是老百姓,他区别不了是不是肺炎。第二方面对病人的帮助,对于那种怀疑是这个病的病人,我们要告诉他,要做好隔离措施,一定要尽快到医院治疗,不要延误了治疗的时机。”来自北京的一名线上义诊医生陈如(化名)对记者说。

疫情催生了大量的线上问诊需求,远程医疗行业一片红火。“春节几天接诊量很大,早上7点半至晚上12点,基本上都在线上工作。” 广州某三甲医院线上发热门诊问诊医生表示,远程问诊能够帮助缺乏经验的基层医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否成立进行更加准确的诊断。

之前,囿于传统就诊习惯和远程问诊接触面不广等原因,远程医疗平台在培养用户习惯方面费尽心思却收效甚微。而此次疫情无疑让远程问诊进入更多人视野,目前,大多数远程医疗平台都针对此次疫情对医生团队进行扩容并且对用户实行免收费用的义诊。

技术想象力

目前而言,互联网医疗在疫情中主要还是起问诊科普作用,若想要获得长足发展,还存在技术困境需要突破。

依靠“互联网+”起飞的远程医疗是指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诊疗患者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近年,远程医疗也渐渐脱胎于网络空间,开始研发辅助远程问诊的医疗设备,但是整体的发展并没有如预想般的顺利,错综复杂的医疗体制和技术本身不足都是限制因素。

目前对于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管控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于现阶段医疗技术的限制,随着科技内核的进步,互联网医疗未来将会有更多发展空间。

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技术与精准度仍是横亘在远程医疗发展上最大的难题。远程医疗如果推广之后,对于全科医生和慢性病医生工作起到代替作用。但由于缺乏远程医疗误诊率的统计,鉴别诊断准确性还是远程医疗的痛点,也成为限制其推广的一个因素。具体到各个科室层面,病理科、儿科医生的缺口最大,也成为远程医疗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领域。”

如何解决技术问题、提高远程问诊的准确度,目前业内的主流观点是加大力度研发和铺设辅助医疗设备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化技术不仅能够直面患者,更精准监控和收集患者医疗情况,也能够直接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远程手术。

另一方面,远程医疗平台也需要加强自身问诊设置的便捷性,确保最大程度获取诊断所需的辅助信息。平台自身的设置不够科学,也加大了医生线上诊断的难度。来自北京的张医生向记者表示,自己所在的远程医疗平台并不能够长期跟踪患者情况,一旦过了24小时就无法查看病例,而且用户在没有统一引导下提供的病历信息或多或少,有时候获得的信息可能不足以给出准确的诊断结果。

盈利待考,拐点在哪?

盈利模式模糊依然是互联网医疗行业的通病,目前大多数远程医疗企业试图通过砸钱培养用户习惯来换取长线盈利的模式依然不够成熟。

在开展远程医疗业务前期,企业通常试图通过砸钱将用户与平台挂钩,不收取用户问诊费用,而由平台补贴入驻的医生,比如腾讯医疗采取首单义诊的方式来帮助用户形成习惯和打磨产品。但是这种“先上车后补票”的运营方式,也加长了远程医疗企业的盈利周期和运营压力。

“远程医疗现在整体面临的困境就是找不到盈利模式,本身的发展特性决定了其长周期的盈利特性,3-5年的盈利周期成为必然。”广州某远程医疗企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

如此漫长的盈利周期,使得目前远程医疗业务的辅助流量带动意义更大。现在远程医疗市场中的“大户”要么背靠大树好乘凉,比如平安好医生依靠平安集团支撑,熬过漫长的盈利周期,走向了保险+健康管理的模式;要么依靠其他业务“带飞”远程医疗,如丁香园的主要业务围绕医生展开、包括给医生提供科研和招聘服务等,同时还开辟了为医疗企业服务的业务,并通过E-marketing(网络营销)进行变现。

毛蔚明认为,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医疗行为整体上更低频,但用户对健康类的需求是高频的。丁香医生会更关注健康、关注生活方式。“同时我们认为,互联网医疗应该是为用户提供连续的、整体的服务,线上问诊仅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而已。”他说。

除了培养用户使用习惯之外,远程医疗企业要实现盈利,还必须要实现医疗闭环上药和治的互通,“对于纯线上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说,很难获得高客单价和盈利。因为在医疗行业以往的盈利大头还是在药和治上,诊费占比很少。这就需要企业跟线下医院形成协作。而线下医疗行业不可避免有重资产、回报慢的特点。在互联网医疗赛道,类似阿里的通过医药零售赛道进行切入的盈利模式也停留在探索阶段。”前述投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道。

虽然随着2019年国家医保局出台《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将远程医疗部分纳入医保体系,从事在线诊疗和处方药以及从事线下互联网医院的平台运营商有希望从中获益,但远程医疗企业要以此为“跳板”实现盈利依然需要深入探索。业内认为未来基层医疗除了国家投入,更需要能切实深耕此领域,承担得起重资产、长周期模式的企业出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