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创事记”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语境 编辑/Tim
来源: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
10块钱改的了朋友圈定位,改不了你的内心世界。
10月11日,公众号“达摩克里斯之城”爆料了一件记者集体“被骗案”。事情的起因是一名人民日报的记者在微信群里提起,自己被一个自称是人民网的编辑借了钱。这一聊不要紧,好多记者都表示自己被这个人借了钱。
最后发现,这个人不仅是个假记者,而且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居然有记者被骗了五六万!
这个骗子是怎么伪装成记者又骗过了一群专业记者呢?
据悉,这位自称人民日报朱翔宇的人,经常在朋友圈转发人民日报相关稿件,并且带有人民日报大裤衩定位。除此之外,他还敢于在各种线下媒体活动露脸,和其他记者打招呼,攀关系。
不得不说,朋友圈人设有时候就是别有用心,小到高档餐厅吃一顿饭,大到上万金额的行骗。十一假期,国内景区人头攒动,出国游的也不少。出趟国,难免会发个朋友圈秀定位。这不,假期一结束,媒体就爆料,朋友圈定位也可能是“人设”的一部分。
10月9日,据澎湃新闻报道,某电商平台提供修改朋友圈定位服务,全球定位最低10元。客户只需编辑好图文后提供个人信息给卖家修改即可。
有商家称,国庆假期购买“各地”服务的客户都有,一些商家还会提供旅行素材,使定位更加逼真。
当天,话题“10元就可朋友圈改定位”也登上了微博热搜。
微信朋友圈,原本是一个记录真实生活的较为私密的社交平台。但随着美图软件的更新迭代,每张自拍都精致得不像自己;随着微信好友从两位数到四位数,越来越多的人在朋友圈谨言慎行。不仅是代购微商这些有功能性的微信号,很多普通个人也开始在朋友圈制造自己的人设。人设不仅通过图文内容来打造,连“定位”也可以为人设而“造假”。
10月11日,微信团队针对“售卖朋友圈改定位服务”做出回复,称其对此并不知情,并已由技术部介入调查。微信方面还警示用户,这种外挂软件不仅破坏了微信平台的生态平衡和正常运营,还为恶意营销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对正常用户造成骚扰,而且使用外挂软件存在隐私、财产安全等多种风险。
次日(10月12日)上午,微信团队又做出了最新回应,表示正在与淘宝就外挂软件售卖信息事项进行沟通,要求下架相关违规服务。
在知乎问题“如何评价微信团队回应‘10 元就能在朋友圈改定位’?”的回答中,通讯话题优秀回答者“甜草莓” 认为这个生意等同于“收智商税” ,因为修改朋友圈定位其实是最初级的应用就能实现的功能。
中国洛阳电子装备试验中心的李盈达向刺猬公社解释了其中的原理:“手机定位通过GPS+基站定位获取,微信等应用程序通过系统的API获取GPS的位置。API是应用程序接口,是操作系统提供的统一调用各种功能的接口。比如对于定位功能,各种APP不能随意擅自调用GPS模块,而需要通过API去获取位置信息,以利于统一管理。应用程序想要获取虚拟的假定位,需要屏蔽掉GPS模块,把一组任意经纬度值直接给API接口。”
简单来说,应用程序显示的定位是通过“GPS-API-应用程序(如微信)”,而修改地址的外挂程序相当于在“GPS-API”这个环节上动了手脚。
在今年2月,中国青年报就曾对类似的“定位软件”进行报道,并针对软件的合法性咨询了相关人士。张家港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杨扬琴认为,“虚拟定位”软件在得到授权情况下,仅仅用于测试数据是合法的,但如果出售软件用于牟利,则是违法的。
“10元就可朋友圈改定位”无疑是个违法行为。
“真的有人这么做吗?还真有人往这上面花钱呢!?”这是从事广告咨询的米西(化名)看到这条新闻的第一反应。
虽然花的钱不多,她不太能理解这样的行为:“是想通过朋友圈营造假装在旅游的感觉吗?”米西在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去了以色列,在朋友圈分享了自己的定位——朝圣地耶路撒冷,“我发定位一般是两种场景,一种是商务,另一种是旅游。”
新媒体编辑肖迪(化名)也表示自己从未了解过此类操作,“我没有改过地址,朋友圈应该也没有这样的行为。不过有时候我会改一个有趣的定位,比起单纯显示一个地名会更有意思。”
肖迪所说的“改定位”,修改的是定位名称。通常在发朋友圈定位时,会出现一系列可选择的定位地址,如果你在搜索栏中打出你希望显示的定位名,例如“最适合周末睡觉的窝”:
此时,微信会提示“没有找到你的位置”,继续点击“创建新的位置”,并按要求补充相关信息:
再点击“完成”,发送朋友圈,即可显示一个“个性化”的定位。
虽然显示的是个性化的名字,但是点进去后地理位置仍然不会发生变化。
有些人花钱改定位,也和肖迪一样,单纯为了“好玩”。而另一部分人,则是为了营造人设。
营造人设的第一层是为了满足虚荣心。
“修改朋友圈定位”对于有能力出国行的人来说,显然没什么必要,有需求的是那些没有能力和条件实现异地或境外打卡的人。根据央视网在新浪微博发起的投票“怎么看待10元就可朋友圈改定位”,绝大部分网友认为这是虚荣心作祟。
微博签约自媒体冰彬兵称,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个房产中介,长相一般,但朋友圈非常洋气,“整个长相脱胎换骨,整天出游世界各个地方”。但是如果真的认识了解这个人,看到这些就会觉得无语发笑。
“现在的朋友圈早已脱离了真诚交友的原则,放眼望去身边大多数的朋友圈不是在装逼就是正在装逼的路上”,冰彬兵说。
这和发自拍必须美颜十级无瑕疵别无二致。能够实现这样的效果是得益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进步似乎又助长人类的虚荣心。
如果虚荣心变了质,营造人设就成了欺骗。其中,典型代表莫过于让你了解游泳健身的教练或是出入机场的代购。从职业的角度考虑,如果一个代购会使用“修改定位”服务,呈现出自己在不同国家奔波的状态,不一定是因为虚荣心,而是要营造人设,让顾客相信“我卖的的东西都是辛辛苦苦通关进口的”。
但他究竟有没有亲自去呢?其实不一定。试想一下,是否又有人为了欺骗自己的另一半,而标注了假地址呢?明明没有出差,而是跟情人幽会,却在朋友圈上发布定位谎报自己到了出差的城市。对于“修改定位”探讨,背后是朋友圈生态的转变。
文化访谈类节目《非正式会谈》的第五季曾经讨论过一个话题,“在朋友圈打卡有用吗”。这里的打卡指的是完成一项任务或实现一个目标,朋友圈打卡,其实是由于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将真实生活嵌入网络生活的反映。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李松蔚在节目中分享了一个观点,他认为“朋友圈打卡”连接了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个概念是目标,是自己的事,“我在做什么”;另外一个概念是人际关系,“把自己做的事情放在人际圈里”。
“打卡”是一种制造朋友圈IP的行为。从人际关系角度来看,是一个人希望让别人看到他身上积极的元素和优秀的一面,从而在朋友圈获得支持鼓励的正向激励。但如果你的打卡只是形式主义,这就如同虚拟定位一样,转变为“营造人设”的行为,同样也是一种虚荣的表现。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打卡”能实现目标吗?李松蔚说,基于心理学的案例,它对于实现目标本身帮助没有那么大。如果你过于依赖朋友圈的反馈,把自己内在的动力转化成人际关系的动力,却没有收获到足够的反馈,就很可能产生挫败感。
同理,如果朋友圈逐渐对你营造的人设失去兴趣,而你又依靠“虚拟人设”活着,当泡沫被戳破或自然消失的那天,你也只剩下了一个空壳。
不论是“修改定位”,还是在朋友圈展示的其他用于营造人设的事物,正如李松蔚说的那样,如果自己的内心没有完成目标的动力,这些虚拟人设依然无法让你成为那个,想象中的“环游世界的人”。
而开篇那位成功忽悠了一众记者的骗子,很快就在记者们抽丝剥茧的分析、追踪下,绳之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