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新闻 >

(纯干货)冷静,不盲从,给中小企业向互联网

时间:2020-02-14 15:11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正在受到互联网的冲击,“互联网+”时代的大多数中小企业已有了严重的危机感,面对如火如荼的互联网经济、已显颓势的传统产业和互

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正在受到互联网的冲击,“互联网+”时代的大多数中小企业已有了严重的危机感,面对如火如荼的互联网经济、已显颓势的传统产业和互联网转型发展观点的盛行,相伴袭来的是五花八门的新技术、新思维、新概念和新模式,很多人被忽悠得方向都没了。而恰恰在这个时候,中小企业主们更需要冷静而非盲从,因为互联网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药。

不知从何时起市面上开始充斥着各种网络营销、联盟平台、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讲座,那些“大师”可以轻松的从连微支付都没搞太清的人手上收到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资金。放大恐惧、展望形势、 抛出概念、免费吸引、暴利诱惑、深度参与,是这些“互联网大师”们的惯用手法。让对互联网陌生甚至恐惧的中小企业深度参与甚至主宰一个互联网新模式平台,实现企业的转型——这对于饱受电商等模式冲击的中小企业主们有莫大的诱惑和吸引力,他们觉得不再是互联网弃儿,也不是简单的微电商的用户,而是摇身一变成了最热门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深度参与者与主导者。互联网暴富的神话对每个人一直都是传说,但是当传说来到身边时,相信很多辨别不清的人会参与其中。我认真看过他们的所谓“平台”和“产品”,他们也许不知道,他们花了数万甚至数十万拿到手的平台是一个连支付和像样的交互适配都没解决好的手机版网页!而那些曾听得热血澎湃的“互联网思维落地课程”里的东西一旦拿到企业应用后,也如同这个手机版网页一样带不来半点实际效果。

当今,中小企业在寻求互联网转型过程中乱象频生,究其根本还在于两方面原因:

其一是中小企业自身对于互联网化、电商化等新商业模式的错误理解和在“新常态”下企业发展现状认识不清,提不出具体的信息化需求和本企业可操作的转型方式。身边很多中小企业的老总起家的模式往往是“简单的低买高卖”或是凭借“关系”拿下了几处“大工程”,至今这种方式一直延续。最多不过是依旧遵循传统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客服的经营模式,几乎是无任何新意的模式。最终导致无论怎样的成功学培训或“找好项目”,都难以实现业绩倍增和规模扩张,甚至对自身维持经营都构成严峻挑战。互联网时代的产业间出现更多、更复杂的跨界融合,导致行业规则的深刻改变甚至颠覆,行业的“势”变了:竞争格局、客户群体、消费行为、产品和服务需求等众多变化——而这种变化恰恰又是大家未曾经历和“老办法失灵”的,比如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是传统产业的人前所未见和难以接受的,即使能接受也不会利用的(直播、弹幕等)。

而互联网的思维方式虽然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取,但在大的传统环境下,中小企业无论是外部条件还是自身环节,想立刻形成一套与这种思维相匹配的经营体系,无疑是极度困难的。大家都知道制造业应向着C2B的模式转型,由客户发起个人订制,企业个性化地安排生产,从而打造企业自身粉丝经济。但这种经营模式当下实施起来的可能性很小。比如年前,不少年货面点商在微信朋友圈、商会圈兜售他们的传统面点,仍然是过去的那几样,连外形都没什么变化。我的一个企业朋友因为公司里年轻人多,希望订的面点能特别一点以符合年轻人的口味,但找遍了全市十几家面点商后只好放弃。原因很简单,他的订单量不足够大,生产加工面点的厂家新做模具根本不够成本。

其二是互联网行业内的服务公司没有真正理解中小企业的真实需求,却为了自身的短期商业利益以所谓的“新概念”“新模式”不断向传统企业推销并不适用的互联网产品或用空泛的“联盟”、“平台”来忽悠甚至欺骗传统行业的朋友,使得本来对转型举步维艰且信息化基础薄弱的中小企业雪上加霜,同时也扰乱了互联网服务行业的市场秩序。可以说真正了解企业的是企业主自身,这些互联网服务公司缺乏传统行业里具有长期从业的人才,对于具体的行业规则、行业痛点一知半解,往往在传统企业面前堆叠大量看起来很高大上的名词,并借用一些耳熟能详的成功的案例来为企业“洗脑”,而后再包装一些思路或“服务”来引导这些传统企业。但他们并不关心也没有能力关心落地执行的问题——这在互联网服务行业是一个普遍现象。

中小企业相对具有独特的灵活性,所谓“船小好调头”。正因如此,在经济新常态下更要全面而冷静地认知互联网,既要有企业外部的定位思考也要有基于企业内部资源的重新审视与调整,顺“势”固守,不应跟风盲从。以二次打拼的决心、用小步快跑的方式实现自身的企业转型和腾飞。为此,我给中小企业的朋友们提几点建议:

一、对于想加入一些新商业模式“联盟”或“平台”的朋友:

请最好谨慎些,尤其是参加某场大会,要现场掏钱加盟的平台,更需克制一下掏钱的冲动,问一下IT行业里的朋友听听内行的意见。如果真是好平台,完全可以会后再亲自到平台公司谈一谈合作和缴费,肯定能建立比会场销售员更紧密的合作关系。至于那些注册就可以赚钱,坐着就可以盈利“电商新平台”不过是传销披上了互联网的外衣而已,除非你想加入这个行业。

二、对于想自己建个“平台”或“联盟”整合行业和区域资源的朋友:

有这种想法的朋友太多了,但互联网行业里以小博大从来就是传说,如果别人做到了,要先看人家早先有多少积累,现在又拥有了多少资源,那些才是关键。当你想建一个行业平台整合别人时,是否先想想在该行业自己有多少积累、拥有多少资源,计划前期要烧多少资金?你有否想过你的人员配置跟得上?如何让人知道你的平台?如何让人使用你平台上的产品(或服务)?如何让人经常使用你平台上的产品(或服务)还替你传播口碑?如果没有答案或只拍脑门,你还是不做为好。

建议中小企业还是要务实。先考虑怎么通过线上和线下交易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怎么出更多货、怎么接更多订单、怎么让企业活下来,有足够资本和认识的时候,再做与众不同的事。可以先做一些已经被电商、被互联网证明过的事,商业模式可行、营收客观、投入产出成正比的事。

三、对于希望互联网与自身企业实际结合,在行业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朋友,我倒是有几点实用的小建议:

1、互联网转型无异于二次创业,许多事需要“亲力亲为”。许多中小企业主因为不懂而不愿学习、因为年龄而拒绝实践,甚至希望依靠别人而自己当“甩手掌柜”,都是不可取的。只有真抓实操,在熟知自己企业的基础上,合理使用互联网工具,围绕“数字化”的客户群体开展经营管理并不断地试错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企业价值的再造。

2、市场环节是起点和重点,尽量从第三方平台“建店”和“建公共号”入手,将技术类APP开发的投入减少,重点放在线上运营、线下环节保障上。“运营”、“策划”之类的软投入(或人才投入)尽可能提高些。建议不要上来开淘宝天猫之类的网店,如果你真想开淘宝网店,想做的像个样子,一般在具有产品优势的前提下,前期整体预算(仅仅达到盈亏平衡)最少要是80万左右。

3、就像只建一个企业网站远远称不上“互联网+”一样,不要指望一个网店,一个APP或一个微信号,就能给你带来销量,单一的推广模式已经过时,现在如果要做推广,需要找准目标人群,制定推广计划才可以达到效果。每个品牌,每个产品的推广手法都不应该一样。也不要相信网站的流量,粉丝的数量,流量的来源才是重要的。特别是“实体店”的经营者,尽快着手现有顾客或会员的数字化——现在许多传统企业无视自己地盘上的“数字金矿”却幻想着让第三方的“微营销”公司给你带来线上“客户”,无异于缘木求鱼!

4、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互联网转型都是有难度的,单单依靠自身很难完成,势必要引入外部互联网人才或合作。实际上在市场上“代运”“外包”等靠谱公司不多,在转型前多走出去,多与IT行业人交朋友。考虑让一些朋友成为你的监工和顾问,再考虑和第三方合作或人才引进,倒是不错的选择。

5、坚持就是胜利。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招鲜,所以创新一定是在坚持的过程中得出来的,好的想法、好的模式、好的产品一定是在坚持的过程中磨练出来的。

四、对于想找互联网合伙人或给技术人员“干股”的朋友:

除了关注那些传统上个人品行素养外。希望朋友能找到“真正的互联网人”做合作伙伴。这种“真正互联网人”也正是对互联网应用有“敬畏感”的人,他会承认自己对传统产业的无知,愿意沉下心来通过实地找到行业的痛点;同时他们也有过亲身操盘的经验(包括失败的经历)以此会提供行之有效的实战建议并知道不断加以完善和修正,小步快跑,快速试错。对于那些年轻的“干股”候选者,我建议朋友们还是先审视一下他们是否曾经在合理投入下做过一些“从0到1”的运营项目再说,否则当你看到超出你预算底线的账本心烦时,也就是他准备离你而去的开始。

最后,还是要提一下中小企业朋友们关注的互联网创新。很多时候,从自己用户的角度出发,从你的身边出发,观察你的用户,观察你的供应链,观察你的上下游,你会发现还有很多很复杂的问题没有被简化,很贵的东西没有更便宜。这里面就一定蕴含着改变甚至颠覆的机会,必须对自身所在的行业有深刻认识,特别是对行业普遍性痛点的认知,才有可能在与互联网的结合当中找到更能满足用户需要的好产品和好项目。今天的网络已经被赋予越来越多的职责,它不仅是承载人们相互沟通的平台,同时也成为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工具。创新的最高境界,是把互联网这种基于“人本网络”的创新精神将不断延伸至更多行业领域,为各种商业模式的演进创造可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