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新闻 >

互联网平台的定位与切入点:寻找核心交互|李

时间:2020-02-13 13:46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本篇重点:1、平台是印钞机,不是点钞机;2、平台要聚焦定位,利用科技,数据与用户双轮驱动,不断演化发展;3、如果一个企业打着平台的幌子,任何

本篇重点:

1、平台是印钞机,不是点钞机;

2、平台要聚焦定位,利用科技,数据与用户双轮驱动,不断演化发展;

3、如果一个企业打着平台的幌子,任何事情都要自己做,也就没有机会成为真正的平台;

4、本篇11562字,建议先收藏再阅读。


这是IAB物智链《李有龙·保险业数字化升级与转型200讲》系列分享的第169讲,保险公司互联网平台建设的第34篇,李有龙平台图谱第04篇。以下是数字化转型的分享线路图,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为序号“2”的分享:用户型互联网平台建设。另外,每一大类的趋势分享都会在未来有持续不断的更新,请保持关注。

保险业互联网平台转型结构图



推荐优先阅读以下几篇:

1、什么是互联网平台?|李有龙平台图谱(一)

2、李有龙互联网平台图谱简介 | 李有龙平台图谱(二)

3、互联网平台与互联网生态之间的逻辑关系 | 李有龙平台图谱(三)

这是李有龙平台图谱第四篇,整个系列约三十篇,文章内容系统化理解价值更大,建议全部阅读,总共约二十万字左右。


以下是正文:

我们开始详细分析《李有龙平台图谱》中的每一项关键元素,这一篇讨论的是平台的定位,它同时是平台的演化脉络,演化手段,演化动力。

图01:平台图谱(主图),来源:李有龙《保险业生态战略系列培训课程》

如图01,平台定位在《李有龙平台图谱》中的位置处于图谱的起点,也就是第一行“一个脉络”处。我对平台定位的关键描述是:聚焦定位,利用科技,数据与用户双轮驱动,不断演化的发展脉络

以下,逐步展开讨论。

一、战略的定位

上一讲《互联网平台与互联网生态之间的逻辑关系 | 李有龙平台图谱(三)》论述过,平台是生态的载体。也就是企业的商业模式方面的目的是为了打造生态型企业,但要依托于平台来与世界交互,也就是说平台存在的目的是服务企业的生态战略,平台定位的前提是确定企业的生态战略定位。这就要求企业利用更好的工具寻找自己的生态定位。

1、李有龙生态矩阵

在生态战略中,李有龙生态矩阵的第一篇《保险业生态时代战略工具:李有龙生态矩阵介绍》中,我详细的介绍了数字化时代的保险业生态战略工具,具体工具图如下图,详细介绍可阅读原文。

图02:李有龙生态矩阵(LYL Ecosystem Matrix),来源:李有龙《保险业生态战略系列培训课程》

纵轴上,我选取了曾鸣教授在他最新的著作《智能商业》中“新定位”部分中,关于网络时代企业必须进行的战略选择所提出的“点-线-面-体”的战略选择框架。曾鸣教授说他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提出的这套框架,他所说的巨人就是定位学派最传统的框架提出者迈克尔波特,李有龙生态矩阵(LYL Ecosystem Matrix)的纵轴选择,是我站在曾鸣教授的肩膀上的又一次升级。同时,纵轴的名称依然沿用了曾鸣教授的“战略能力的选择”,也叫“点-线-面-体的战略选择”。

横轴上,我分析了人类社会从狩猎、农耕到工业时代的特点,特别是战后物资大规模缺乏导致流水线作业方式诞生,到当今物质严重过剩,人们从满足基本需求,到追求高品质服务,逐步进入的社群经济,追求相同生活方式的人一起,具备共同价值观的人一起从而寻求更高层级的满足等等。我将整个这个过程命名为“时代逻辑的把握”,并划分出了四个时代发展阶段,依次将其命名为产品、服务、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简称“产-服-生-价的时代逻辑”。

这是生态战略定位的工具,然后我利用这个工具,分析出了保险公司生态战略定位,未来最为关键的一步是找到独特的“一个生活方式”,具体可参考这篇《一个生活方式,保险业新生态模式的起点 | 李有龙生态矩阵(六)》。

2、找到一个生活方式是未来的关键

在李有龙生态矩阵系列第四篇,我们详细讨论了(生活方式,线)将成为保险业建设“新生态”最为关键的一步。险企要想实现生态目标,(生活方式,线)是必经之地。

图03:新生态在李有龙生态矩阵的位置,来源:李有龙《保险业生态战略系列培训课程》

具体请一定阅读这篇《保险业未来生态的起点与未来生态的三条演化路径》。同时,必须强调的是,生态战略定位的关键,一定是“一个”不是“一种”或者“一类”生活方式。

从2015年前后,以淘宝为首的企业启动“千人千面”之后,现阶段开始的用户需求从原来标准化转向了我倡导的“一对一、个性化、高质量”九字诀的需求。当前阶段(2019年前后的三年)我们实际上已经实现了软件在控制内的有限个性化,但硬件依然遵循的标准化的传统模式,如果人类社会真的能实现万物互联的IoT阶段,整个行业将再一次被放大,无论是消费场景还是市场规模,都会再次走到一个新的台阶之上。

在“生活方式”阶段,AIoT很大程度上会成为用户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就是如果AIoT时代到来,我们会同时从软件、硬件两大领域实现“一对一、个性化、高质量”九字诀服务。

这个“一对一、个性化、高质量”实际上,一定会是针对单独一个人的服务,而不是一群人。所有的产品和服务,对用户而言大体可分为两大类:要么抵御恐惧,要么提供愉悦。前者靠群体来实现,后者靠一对一个性化来满足。这其实就是人关心的两个地位:一个是自己所在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的地位,一个是自己在所在群体中的地位。前者是群体认同感,后者是自我认同感。群体认同能带给我们安全感,个人认同则更多的是追求优越感。优越感跟安全感并不是对立的,安全感越强,人就越想要优越感。而当今中国,人们正在追求安全感和追求优越感之间犹豫不决。我们既想跟别人一样,又想跟别人不一样。

在找到生态的战略定位之后,在具体平台设计上,重点有三方面:寻找核心交互,规演化脉络,明确演化动力。

二、核心交互

杰奥夫雷G.帕克(Geoffrey G. Parker),马歇尔W.范·埃尔斯泰恩(Marshall W. Van Alstyne),桑基特·保罗·邱达利(Sangeet Paul Choudary) 三人在合著的《平台革命》一书中,对核心交互的定义是:支持交互的平台设计开发应该一步一步地进行,每个平台在开始设计时应先设计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核心交互(core interaction)。核心交互是平台内部活动的最重要的形式——它就是价值的交换,能够在第一时间将多数用户吸引至平台上。核心交互有三个关键要素:参与者(participants)、价值单元(valce unit)、过滤器(filter)。这三个要素必须要经过认真考虑和精心设计,以便让核心交互对于用户来说更加方便,更加有吸引力,更具价值。平台的基本目标就是促进核心交互。

例如微信的核心交互是社交,或者你可以理解为一对一的聊天,参与者就是一个个普通的用户,价值单元就是关系链,过滤器就是微信设定的整体的好友添加的逻辑。再例如,淘宝的核心交互是购物,或者购物的这个流程,参与者就是买卖双方,也就说所谓的双边网络中的双边,价值单元就是物品及购物信息,整个购物流程上的核心东西的每一条信息都至关重要,过滤器或者匹配器包括千人千面的智能推荐,包括分类,包括检索,甚至包括私域流量的直播,预告,秒杀,店内搜索,店内分类等等行为都是匹配器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核心交互是平台设计的根本原因,其中最关的三个要素,第一个参与者,我在这篇《平台的核心交互与基础角色,保险公司互联网平台建设(十六)》详细讨论过,第二个价值单元是指平台上对用户有价值的信息单元(世界的组成就两部分:信息和物质),过滤器其实更像是匹配能力一样,平台要通过过滤器把价值单元准确的匹配给合适的用户,匹配的效率和准确性决定了平台的效率和平台用户的体验。

1、平台首要任务:确定你的核心交互

在设计平台时,企业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平台的核心交互,然后再去定义参与者,价值单元和过滤与匹配器。核心交互其实就是平台的原型定位,例如零售,社交,汽车,腾讯研究院定义的平台原型有二十一种。

在《平台革命》一书中,作者对四者之间的关系定义是:参与者+价值单元+过滤器 —> 核心交互。也就是说,参与者、价值单元和过滤器一起构成核心要素。

历数所有成功的互联网平台,都是从核心交互开始的,因为只有核心交互能持续为用户创造高的价值。一个有价值的,可以简单安心参与的核心交互会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同时也会产生积极的网络效应。当然,多个更好。

2、价值单元是核心

作为核心交互的组成部分,价值单元才是起点。例如腾讯连接人,连接能力是过滤器匹配器,但人是关键,是核心。例如淘宝连接卖家和买家,或者连接人和商品,连接是过滤器或者匹配器,买卖双方才是核心。例如头条连接信息和人,连接的技术是智能分发,但消费信息的人和信息生产者才是核心。

所以,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平台,自身是不会创造价值单元的,创造价值单元的主要是平的参与者,特别是基础角色,当然像社交类产品是具备一定异同的。互联网平台很多时候扮演者一个“信息工厂”的角色,核心的作用是构建足够适合平台参与者之间交互的基础设施,像过滤器、匹配器都是典型的基础设施,如果在往下沉,云计算属于基础能力的一种等等。

这似乎是一种悖论,价值单元是核心,但平台本身不创造价值单元,平台的作用更多的是获得价值单元的信息,然后根据用户的画像将价值单元(关于画像可参考《平台用户画像,保险公司互联网平台建设(十七)》)匹配给需要的用户。

相反的,如果一个企业打着平台的幌子,任何事情都要自己做,也就没有机会成为真正的平台

因此,互联网平台,特别是早期的互联网平台,怎么能吸引价值单元的生产者参与进来会成为最大的挑战之一。

我们在生态系列文章中指出了八大关键策略,包括全要素降低供给门槛、从边缘人群切入、补贴获取、需求端拉动供给端、网络效应、建立战略同盟、投资形成联盟、营销推广等等。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我们现在看到的已经成功的互联网平台都属于用户型平台,之所以定义到用户型平台这一类别的关键原因是因为,这些互联网平台的早期,都是通过需求端的策略拉动供给端进入从而形成双边网络效应发展壮大的。这一特性在未来互联网平台建设中,依然有巨大的机会。同时我们也观察到了一些新型平台诞生的异同,例如滴滴早期和快的共同大量补贴出租车司机,吸引供给进入,Airbnb、头条、得到等等也有同样的操作,核心目的还是为了提升供给从而促进良性的循环闭环形成,最后达到自己平台建设的目的。

3、二十一种互联网平台原型

根据腾讯研究院调研发现,现在主要有七大类、二十一种的互联网平台原型,由于新模式新技术不断出现,未来还会有新的原型出现。

图04:腾讯研究院公布的互联网平台的二十一种原型,来源:李有龙《保险业生态战略系列培训课程》

这张表里,有大家比较熟悉,像B2C、C2C等平台,也有可能不太熟悉的,比如核心组件类的平台。其实IT业最早说的平台,就是指Wintel(微软视窗+英特尔CPU),这个组合就是核心组件。现在看人工智能,它的一个可能性就是成为核心组件性质的平台。

同样的,我们也应该看到,这张表里也有一些类别是存在极大的问题的,例如电商,本质上我不认为需要划分B2C、C2C这种类别的,对所有场景型生态或用户型生态,服务是本质,用户是不会在乎提供服务的B或者C,只有服务质量不稳定的时候,才有此类隐忧。第二类比较大的问题是金融和技术类,本质上金融和技术属于工具,不是场景,脱离场景讨论工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种情况下,金融和技术应该成为互联网平台的基础能力,万无可能成为平台本身,本末倒置的味道较重。即便是现在我们看到有很多企业在此类别大成,我认为也是阶段性的成就而已。


三、演化脉络与演化动力

在确定了企业的生态战略定位,选好的平台的切入方向,找到了具体切入点后,关于平台,还需要深入理解平台的演化动力,以及最关键的,涉及到演化的脉络,从而让平台朝着既定的方向,走向生态并朝着终极目标演化。这其中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调整,因此涉及到广义目标制定和狭义目标制定的问题。

实际上,平台的定位是我们要做什么,也就是正确的事。

1、演化动力

世界的本质构成就两样东西:物质与信息,同时你一定要深刻明白我几乎每篇文章都讨论的话题“人即目的”的含义,因此我认为所有的演化动力,最深层次的“原力”应该来自三个方面:人、物质、信息。

具体到人,人的行为产生是因为集体潜意识、个体潜意识还是个体有意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具体到物,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当前所谓的算力,算法,目前云计算就是典型的代表,当然目前的云计算还远远无法处理海量数据,全世界都在期待量子计算(QC)的成熟与落地应用。

具体到信息,作为人类社会一直以来的权力(利)象征,信息在未来商业依然是非常隐性的权力(利),不管是政权还是商权,垄断信息的人就垄断了核心的商业价值,现在表现的主要形式就是我们所谓的大数据。当然区块链颠覆生产关系的第一件事就是信息的重新分配,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从人代表的场景,物代表的算法算力,信息代表的数据,组成了典型的互联网平台的前中后台,分别产生了三种演化的动力,即交互动力,物质动力,信息动力。

必须强调的是,演化动力并不完全按照前中后台的形式划分,例如边缘计算的出现,就将中台前置化,再例如所有的数据,不一定都要经过加工计算并指导现实才能有价值,特别是自然界很多非结构化的数据,交由人体本身的计算能力处理,效率要远高于计算机算力本身等等,前中后台实际上已经相互渗透,不存在清晰的界限。

(1)交互动力:人的交互

阿里前战略长曾鸣教授说“互动是一切”“互动的核心是你有没有完成跟客户的互动”,这里的互动就是用户和平台之间的交互,也是“核心交互”一词的来源。

图05:互动是一切,来源:李有龙《保险业生态战略系列培训课程》

言下之意,交互是互联网平台存在的基础,企业建设平台的一切资源投入,都要想尽一切办法促进平台用户(多边网络平台的话,用户包括买家,卖家等多种角色,不仅仅是个人用户),平台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信息,用户与物质、物质与信息,物质与物质,信息与信息等等之间的交互。

例如你在微信朋友圈点个“赞”就是一次有益的交互,主要是你和朋友圈的内容之间,隐含的也是你和好友之间的互动,与此同时服务器会记录这次交互行为,算法会加以分析利用,这就出现了你和机器之间的隐性交互。同样的,你滴滴叫车,淘宝App输入“链接”搜索,百度输入“自动驾驶”等等,都属于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

交互之所以是演化动力,这一点要从物理世界互联网平台在数字化世界投影上来看。在数字化世界,互联网平台的具体形式就是一个庞大无比的立体复杂网络,一个人进入平台后就在复杂网络中形成了一个点,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就是新连接的产生,网络要想演化,就是要不断产生更多的节点,节点和节点之间快速产生各种各样的连接。节点越多,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接越丰富,一般网络演化的动力就越充足。

第二个,针对不同的网络类型,节点的属性、强度、密度、颗粒度、影响范围、节点之间的距离、优先连接权、节点中心度(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等等,都会影响网络的演化动力的大小和方向。例如社交网络的节点主要属性是人,这样的节点中,那些中心节点就会获得优先连接的权利,因此才有微博的大V(中心节点或者枢纽节点),这一个个大V就是中心节点。同时住在西北农村不会加好友、关注他人、发微博的文盲李大爷,他的微博好友的数量一般微乎其微。也就是说,社交网络中的一类网络的演化动力主要是中心节点驱动,因此微博早期的时候费尽心思邀请明星入驻,并为每个明星都配上独属的运营专员,就是非常正确的策略。YY的李学凌对社区这类社交网络的演化动力的经典总结被整理成“头羊策略”,在产品经理中广为流传也会持续影响一代代社区产品人,也是这个原因。

再例如,信息分发网络,他的节点主要是资讯和人,这样的网络节点中,机器要同时高质量“读懂”资讯和人的需求,才能形成价值匹配,机器对人和资讯的“读懂”的程度越深,匹配就越精准,用户体验就约好,资讯被公平展示的机会也就越多,每个人的信息获得也就相对比较充分。同时,这种情况存在的弊端也很明显,就是会让绝大多数人错过那些重要但不感兴趣的信息,目前的算法水平是无法让机器理解信息对个人重要性从而实现有效推荐的。

除了节点,连接的属性、强度、密度、数量、距离等等,也对演化力度和速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在渠道篇中分享的一文《人人都是渠道时代 | 保险新渠道(三)》中详细的讲述过,枢纽节点的连接属性和普通节点之间是存在巨大的差异性的,至少在密度上就有很大差异。除了枢纽节点以外,处在结构洞周边的节点所形成的的连接发挥着桥梁作用,这是其它节点之间连接所无法形成的属性,结构洞具备极大的信息优势,可以通过这一优势获利。

现实社会中,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由于特殊关系的存在,会让网络在具体环境中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演化方向或者演化力度。社会学网络中把连接分为强连接和弱连接,例如夫妻、父子、父女、闺蜜等等就属于强关系连接,现实中施加影响力会对节点产生较大的影响,中国人喜欢的关系就是这个现象的一个论证。再例如,你通过底部的名片扫描添加了我的微信,但缺一张名片都舍不得交换,我和你之间的关系就是弱关系。

PS:关于结构洞(Structural Holes),是复杂网络和社会网络中的一个词语,后发展成一个理论,叫结构洞理论,199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罗纳德·博特(Ronald Burt)在《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一书中提出了“结构洞”理论,研究人际网络的结构形态,分析怎样的网络结构能够带给网络行动主体更多的利益或回报。所以“结构洞”就是指社会网络中的空隙,即社会网络中某个或某些个体和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即无直接关系或关系间断,从网络整体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

图05:结构洞,来源:李有龙《保险业生态战略系列培训课程》

如上图,绿色部分就是一个典型的结构洞,处在结构洞周边的节点与连接就能具备信息优势从而获利。关于结构洞理论,后面生态系列文章,会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过多介绍。

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距离,一方面指直接连接的距离,一方面指跨越连接的距离,后者对网络演化力量的影响更大,很明显我们在设计产品中,例如微信中,写出爆款产品的可能性要远高于在淘宝的自媒体中,这就是连接距离的价值体现。

第三个,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网络的运作机制,说白了就是建立网络的这个团队的整体价值观,这是网络的宏观运行机制;网络建设具体操刀团队的运营手段,这是网络的中观运行机制;网络具体建设团队在微观体感上的把握能力,这是网络的微观运行机制。三者一起,构成了网络的治理水平,架构水平,运营水平和人文水平,前三个是我的平台图谱的第三行(见图01所示),后一个是我认为所有商业存在的基础,所以没有在图谱中出现。

我们再从数字化世界回到屋里世界,具体的场景端,实际上想尽一切办法让复杂网络演化的行为,在现实世界中就是平台上线后推广并获取增长的问题,诸如的手段包括寻求黏着式增长引擎,病毒式增长引擎,付费式增长引擎三大类,我在《保险业生态时代战略工具:李有龙生态矩阵介绍》有过介绍,后面平台运营与推广中还会详细展开。

交互动力的目的,是为了协同,最后产生网络化的协同效应,也就是平台图谱第二行的本质之一。这个协同是平台大协同中的主要组成力量:人的协同。广义的协同中,还要包括人、算法算力、信息三者之间的有机协同。

(2)物质动力:算力动力

物质动力,就是能量产生的动力,目前看,最直接的表达形式就是算法和算力一起构成的动力。它比较简单,就是算法越好,算力越强,在特定场景中演化的动力就越大。例如头条的信息分发的算法结合一定的计算能力,对传统门户网站靠主编人力分发模型而言,就是颠覆式的,效率几乎是数亿倍起。

再例如算法和算力在电商领域推荐商品和服务给用户的效率,远高于分类、检索带来的效率,只有依靠算法才有所谓的千人前面,甚至一人千面,在出行领域基于地图技术的司机匹配要远高于传统的打车效率,在金融领域的借贷和保险方面,影响潜力巨大。

淘宝早期商品数量只有几十上百的时候,仅仅靠分类就可以实现,这算是最早的一种分发方式。当商品数量出现数万数十万的时候,仅仅依靠分类效率会非常低,这时候搜索应用而生。当商品数量数百万上衣的时候,关键字搜索结果中同质商品成百上千,导致用户选择成本大大提升,体验急剧降低,效率下滑,这时候利用算法进行分发,并配合多类别的内容形态,各商家的个性化影响,将五六亿的海量流量通过纵轴上分类、搜索、智能推荐,横轴上,从产品展示,列表、攻略、动态、直播、录播、好物推荐、秒杀,新品发布、团购、私域经营等等,形成全新的运营展示矩阵图。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淘宝还会从运营出第三个坐标轴:时间维度。这一系列运营手段下来,用户才能在淘宝真正的逛起来。

同样的,算法和算力放在社交领域,匹配的效率也要远高于传统的社交模式,我们看到的基于电话号码、QQ好推荐的好友关系都是一个个算法和算力融合的结果,最为典型的是相亲类产品,只有各方面数据(其实就是条件,所谓的门当户对)匹配非常接近的单身男女,在一起的可能性才会越高,撮合的成功率越高,相亲产品的演化力才越大。相反的,如果给低“质”男推荐优“质”女,初步从男生的角度看,平台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但这样势必会导致优“质”女士离开平台(因为找不到心满意足的伴侣),接下来,低“质”男会骚扰二等优“质”女,从而导致二等优“质”女离开平台,以此类推最后的结果就是平台的死亡。

放到保险公司的App产品卖保险方面,也是同样的逻辑(注意,只卖保险你是做不出互联网平台的),如果保险公司的App上没有对产品和用户进行合适的匹配,而是给二十岁的年轻男生不受节制的展示卵巢疾病的保险,给七十岁的顾客推荐失恋分手险,给5.3视力的用户推荐近视险,给已经有飞行意外险和寿险的产品(也可能是在其它平台购买),再继续无节制的推荐飞行意外险和相关寿险产品,都是推开用户的消极因素,积累后就会产生极大的副作用。吸引客户下载App本身就非常不易,用户到平台上得不到相应的“满足感”,流失率几乎百分百。

当然,无论是对用户、信息、保险产品的推荐,要想达到推荐上的精准,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够详细的数据,例如足够详细的用户数据进行实时的用户画像,足够详细的资讯信息进行内容画像,足够详细的保险条款信息进行产品画像等等,然后利用模型与算法匹配,才有精准度可言,这就是我们演化的第三个个关键动力,数据的动力,也就是信息的动力。

(3)信息动力:垄断动力

数据动力,也称之为信息动力,实际上我对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划分是有一定演化关系的,信息不完全等同于数据。

图06: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的逻辑关系,来源:李有龙《保险业生态战略系列培训课程》

广义上,世界的构成应该是数据和物质,但学界一般公认的是信息和物质,我们因此借用了信息和物质,而不是数据,但更多表达的原意是数据,请知悉。以后所有涉及到演化动力的信息动力,都特指数据动力。

所谓的数据动力,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利用数据或信息时,产生的演化动力,这一项和算力算法和深度融合的,区别在于除了算力算法,人脑本身结合除了计算机以外的工具,也可以高效的利用数据和信息来决策,从而展开商业活动获利。

但放到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中,数据动力一定是和算法算力深度捆绑的,这就是李有龙平台图谱第二行的一个关键本质“数据智能”的来源。

数据动力或信息动力的关键有两个。第一个,数据千百年来是权力(利),帝国统治的权力,商业获利的权利。例如知识载体尚未如此发达的古代,贫农是没有机会接受读书教育的,信息垄断由此产生,“真理”垄断在极少数人手里,这就导致“真相”也“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这个极少数人就是获得信息使用权的人,这里的真理、真相都是有极少数人编撰而成。到了互联网生态时代,商业获利的核心就是对核心场景和核心数据的垄断。例如微信垄断了你的关系链,淘宝垄断了你的交易场景和交易数据等等,只有垄断才能真正打开企业的利润引擎(关于企业的三大引擎,可阅读《保险业生态时代战略工具:李有龙生态矩阵介绍》),我们以企业生态建设为例。

垄断数据的目的是为了获利,也就是把数据转化为价值资产,因此企业要充分挖掘数据中的价值,这个挖掘的过程,其实就是数据自我演化的过程。同时,数据挖掘中可以产生新的数据,新的数据继续加工产生源源不断的新数据,从而形成数据利用的新型闭环。

与现实物理世界中的物质资源不同,例如石油、煤炭,一旦消耗就永远消失,数据资源恰恰相反,越使用价值越大,因此数据资源会成为未来互联网平台建设成功的关键演化动力之一。

反观现如今的保险公司数字化转型,在数据动力储备上,相当落后,具体包括数据量不足的问题、数据质量堪忧、数据使用率极低等等。

第一个,数据量的问题,很多头部企业总会“错误”的认为互联网生态对险企现有的用户数据感兴趣而不敢和生态型企业合作,关键理由就是借助用户隐私保护这一理由,担心数据丢失。这个其实是数据使用过程中的第一个伪命题。真正的生态型企业,对你的数据根本不感兴趣。

数据量的第二类问题,也是直接影响平台建设成败的关键问题,就是新数据量的增加严重不足,险企在保单信息上的增加属于强项,但其他所有互动数据基本完全空白,根本不具备条件构建用户画像,深度挖掘用户。同时对自身产品、服务,行业产品、服务,跨行业产品和服务的数据积累也严重不足,例如没有能力对自家的保险产品、保险服务;同行的保险产品、保险服务;跨行的健康产品、健康服务等等进行数据画像等等。没有画像,就不可能精准匹配用户和服务,何来用户体验的提升?

前面谈到的核心交互,关键是要用户的平台持续的交互,然后记录交互的数据,这类数据几乎每一家保险公司的缺少。仅仅从这一个角度看,未来的保险公司,绝大多数很可能会沦落为场景后面的赋能型企业,做2B的生意

第二个,数据质量的问题,这是目前数据利用上三大问题排名第二的问题,第一当属新数据不足。保单信息方面,从和携程这类平台合作获取的投被保人的信息,相当大一部分都是垃圾信息;从和代理人补充的投被保人信息看,由于代理人担心客户归属问题,造假信息非常多;从存量用户数据更新方面看,由于用户和代理人两方更新数据的动力不足,大量老旧数据得不到及时更新;从互联网平台和生态构建的角度讲,高质量信息几乎为零等等,都是问题。关键是核心系统的构建上,到目前为止业内也没有企业找到老旧数据的清洗、加工、使用的有效方法,价值数据和垃圾数据都躺在服务器中,享受着极公平的对待。

第三个,数据使用率的问题,有再多数据,不用有毛用?这方面最大的责任我认为是咨询公司、外包公司,之后才是管理层。例如咨询公司过度营销,只知道利用项目机会赚险企客户钱,但并不具备系统化能力,谋长远发展的问题,前面李有龙生态矩阵第一篇中讨论过,互联网生态时代,整个学界都没有出现生态战略研究与落地的机构或者咨询企业,这是行业的一大缺憾。但与此同时各家险企都想借助咨询公司所谓的“专业性”建成互联网生态,能力与愿景极大的不匹配最大的受害者还是险企本身,会造成资源和时间的极大浪费,从而错过关键的发展时机。

除了人、信息和物质外,其实网络演化的力量还有外部网络所施加的影响,例如新型网络的产生带来的挑战,例如外部更大网络的竞争带来的压力,例如和外部网络合作后获得的成长等等。

小结:三大动力,同样重要,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未来生态大网演化的关键驱动力量。

2、演化脉络

在李有龙生态矩阵系列篇中《保险业未来生态的起点与未来生态的三条演化路径》,我为保险公司生态建设设计了三条演化路径,具体可移步阅读,不再详细分享。更为重要的是,演化之前,必须认清楚两个基本事实:演化中的变与不变。

(1)广义目标:把战略制定在不变的事物上

零售行业有一个用户体验的四字诀叫“多·快·好·省”,这是零售业的用户体验之道,所谓“道”就是长期来看,不会变的东西。也就是用户追求商品选择多,配送和配套服务快,商品质量和服务好,最为关键的是要节省,也就是便宜。千古零售,便宜好货乃王道。

无论人类未来几十年创造出新零售,第四次零售,零售革命,X零售,Y零售等等新名词,但人类追求“多·快·好·省”体验是很难发生变化的。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说,你很难想想,突然有一天一个用户跑过来告诉我说,杰夫,亚马逊上的产品太便宜了,我要求涨价才会购买。

这就是我们对战略最基本的定义,要把生态和平台建设的战略指定在长期不变的事物上,并以此来构建团队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等等相关的精神食粮。

这是演化的宏观力量,一定不能错。这也是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在确定了不变战略后,就不需要关心任何竞争对手做了什么,要在战略上藐视一切敌人。

图07:保险行业用户体验之道,来源:李有龙《保险业生态战略系列培训课程》

放到保险行业,我总结了保险业的用户体验之道,也是四个字,叫“高·低·宽·好”,分别是保额越高越好,保费越低越好,保障范围越宽越好,理赔服务越人性越好等等。我想,人们对保险的期望和需求,在这四个方面永远不会知足。

(2)狭义目标:在变化中动态演化

在具体满足用户“多·快·好·省”需求,战略落地的时候,就会出现演化的中观和微观力量,也就是马云所谓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这就回到战术的问题,要在战术上重视一切敌人。

Amazon内部有一个被贝佐斯称之为“竞争情报组”的团队,有点像日本企业的“智囊团”,这个团队的目的就是收集一切敌人在零售领域的战术和策略,并及时分析汇报给Amazon的高管团队做决策。

这是互联网平台这张大网演化的中微观方面,只要大目标朝着理想的愿景狂奔,小目标和偶尔的偏离都是可以容忍和接受的,无论是有Facebook带进硅谷并最终传遍全世界的小步快速的试错精神,还是阿里的大中台小前端战略,无一例外的都在服务于网络的快速演化。

放到保险行业,我们天天研究G家的寿险,P家的重疾,F家的门诊,也是这个道理,在战术上高度重视一切敌人。

毕竟,成长是第一KPI,投资人和这个社会,对互联网平台的价值定位不是点钞机,而是印钞机

全文完,欢迎留言批评,我是李有龙,我们下一节再见。这是我们给保险行业和所有朋友们的十年承诺《这是李有龙及团队给您、给保险业,给自己的十年承诺》,欢迎朋友们留言批评,并为我们提供建设性建议!

文章观点,启发重于认同,系统大于热点!



关于作者


作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