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龙芯总裁胡伟武回忆2009年决定带领整个龙芯课题组团队脱离计算所编制创立公司,留下这样一句感慨。
到2009年,立项八年的龙芯课题组在科研领域可谓是硕果累累,无论是国际顶级会议,还是SPEC跑分,都创造了多个第一。2009年,美国著名杂志《连线》围绕龙芯刊登了一篇题为《人民的处理器》的报道,将龙芯的成果视为中美核心竞争焦点。
龙芯团队则陷入了焦虑,中国需要的,到底是什么?作为一个科研团队,龙芯在中科院已经做得很好了,要想再更进一步,就必须投身产业界,将龙芯的技术传递到整个计算机行业中。作为战略级商品,要建立一套有别于Wintel的技术体系的国产处理器生态,龙芯团队也必须放下科研团队的“清高”,积极投身行业,在产业规模应用中锤炼出真正的产品,而非一篇篇漂亮的顶会论文。
办企业和做研究不一样,即使呕心沥血,也是九死一生,因此一定要专心。做产品和写论文不一样,一项指标突出,就能支撑一篇佳作,而产品的一项指标有短板,就可能成为废品。为了龙芯的产业化,很多技术骨干都毅然放弃中科院的事业编制,辞职到龙芯公司。
在当时,似乎计算机科研和计算机产业还是两条平行的路,非此即彼。工程院院士是工程科研领域的最高峰,龙芯为了产业化,就像一个过客,给最高峰匆匆一瞥,继续在产业化的道路上踽踽独行。支持龙芯产业化的,正是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获得者孙凝晖院士。
今之视昔,龙芯的决绝看来是正确的。留在中科院计算所,可能会出一个院士,但是中国需要的是一个在计算机核心领域的伟大企业。龙芯用了二十年时间,刚刚摸到了AMD的zen1脚指头,在产业化的道路上还需要走得更快、更远。
院士是最高峰,有人挥手告别大步狂奔,有人在高峰上迷失中国工程院院士头衔是工程科研领域的最高峰,有人挥手告别大步狂奔,有人在这座高峰上迷失。
2009年是中星微创始人邓中翰回国创业的第十个年头,正是在这一年,邓中翰凭借“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的成果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伴随工程院院士名誉接踵而来的,是背负着中国芯未来的沉重包袱。
到2009年,中星微成立已有十年,却只有三年做到了盈利。亏损原因很复杂,简而言之,中星微的预估市场不足以支撑自己的宏伟目标。数字多媒体芯片当时并非主流高附加值产品,主要应用领域仅限于摄像头,而这块市场规模太小,每年全球需求不超过3亿美元,作为产业链的边缘端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也更大。
2009年正是计算设备移动化的开端,“山寨机”成为移动设备市场爆发的起点,到今天,无论是iPhone还是华为,都将拍照作为手机的核心卖点。
突然冒出的移动市场本应成为中星微的翻盘点,但当时一家名不经传的台湾企业联发科如一头野驴,顶碎了中星微的移动市场。
工程院院士的光环影响了中星微掌舵人邓中翰院士的判断,在邓中翰看来,正是因为联发科的芯片技术不足以进入主流手机厂商,所以才走了一条山寨之路。
“问题是,谁知道那家山寨手机厂明天还存不存在?”对于联发科模式的成功,出身海外名门的邓中翰在骨子里似乎有着一丝不屑,他一直坚持认为,联发科的山寨模式挺不了多久。
中星微的员工曾回忆,邓中翰从来不见客户。在他自述的工作日程表中,最重头的是技术开发,然后是投资者关系、政府关系和日常管理。
在邓中翰迷失在院士的高峰时,竞争对手已经摸上来。在同一时间,联发科董事长蔡明介几乎驻扎在深圳,联发科在深圳直接设立了子公司为联想、TCL这些大厂提供贴身的技术支持服务。
2016年,中星微离开了纳斯达克,也放弃了规模估值高达千亿美金的移动设备市场。
中国需要怎样的工程院院士?中国需要怎样的工程院院士?这个问题在每一年公布增选结果之时都会产生广泛的讨论。围绕院士这座高峰,中国工程院自己也在反思,如何正确引导产业,助力中国计算机产业的整体发展。
回到设立工程院院士的初心,工程院院士和科学院院士一样,都是一种终身的学术荣誉称号。区别在于,工程院院士更看重工程科技竞争力。
中国工程院1994年成立,目的不仅限于增加一个光环,还要实现中国工程技术界最高水平的横向整合。
在计算机领域,工程技术科学必然是伴随着产业技术发展的。以云计算为例,业务系统一次构建处处部署的疯狂想法缘起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象牙塔内,产品化的落地被面向用户业务领域的蓝色巨人IBM完成,经过了VMware、微软、甲骨文等先行者的修补,走过了专用大型机、定制化业务软件的弯路,最终拥有数十亿普通用户的阿里巴巴和亚马逊同时接过了这场长征的旗帜。计算机领域从理论到实践的路一定是由企业带领的产业界走完的,而工程院院士在企业带领的计算机领域飞跃过程中是缺位的。
针对产业发展和院士评选不同步的情况,由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牵头,2014年中国工程院完成了大刀阔斧的院士制度改革。
去行政化和去利益化,是扫清产业界与院士制度会师障碍的关键。叶大年院士对此有过评价:“以前部委、地方、企业推荐的候选人占了相当比例,掺杂的行政意志、各种利益比较多。”
院士评选制度改革后,院士候选人只由院士和学术团体推荐,学部主席团根据学产业展需要设立候选人特别推荐小组。这样就减少了行政力量对院士选举管理的干预和介入,剥离过多功利的考量,仅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思考如何树立楷模推动产业进步。
王坚需要院士,还是院士需要王坚?在中国工程院完成院士制度改革的同一时间,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在上市故事中,阿里巴巴一再强调的核心业务之一是“云”和大数据,业务战略是“云+端”。这个基于“云”的宏大叙事,正是始于六年前王坚掀起的内部技术革命。
王坚带领阿里云的新一代中国技术人用六年时间在云计算趟出一条路,国内云计算热潮兴起。在阿里巴巴上市前夕,以阿里云为中心成为了中国云计算的转折点。UCloud和七牛云等第三方云计算企业成立,腾讯开放平台在2013年对生态企业开放,AWS高调入华。
王坚是幸运的,在院士评选制度改革后,作为引领云计算产业领域发展的旗手,获得了工程技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
在王坚的坚持下,阿里巴巴没有顾及整个行业对于云计算前景的怀疑。云计算概念草创,中国的IT巨头还将之视为“旧瓶新酒”时,王坚已经带领阿里云团队为了追求更高云计算性能夙兴夜寐。在国内厂商还沉浸在国外软硬件方案的温柔乡时,王坚带领的阿里云团队领先亚马逊AWS团队两年,完成了去“IOE”的国产软硬件替换壮举。
王坚的幸运在于生逢其时,没有遭遇前一代中国技术人面对产业与科研对立的痛苦。中国工程院对于院士制度的反思与改革,让以王坚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技术人得以纯粹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保证了对于技术方向前瞻的精准判断不会因为院士光环而迷失。同时,工程院院士也是对王坚领导下的阿里巴巴技术团队身体力行的坚守精神的嘉奖。
中国技术需要院士带领。这一次,王坚站在了计算机产业和计算机科学交汇的坦途,中国未来的计算机产业将沿着这条坦途跃进,更多企业技术专家将跟随着王坚的道路,引领中国技术深入商业系统的每一个触角,把这条路走得更宽阔、更远大。
参考文献
[1]铁流.龙芯打造中国独立的IT生态体系 力争实现三分天下有龙芯[EB/OL].
[2]胡伟武.我们的龙芯3号——致龙芯15周年[EB/OL].
[3]Cugno M , Bresciani S , Tardivo G.People's Processor: Embrace China's Homegrown Computer Chips[J/OL].
[4]黄君发.中星微的创新困局[J].创新时代.
[5]赵明.杰出科学家的国家认可机制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6]周羽娜.中国院士制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7]天市垣.两院院士制度改革之路[J].现代人才.
[8]猛哥; 杭派工程师.与王坚院士有关的日子[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