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新闻 >

微信试水“付费阅读” 免费还是付费?这是个问

时间:2020-01-20 15:31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这几天,微信试水“付费阅读”,引来纷纷议论,有期待的,当然也有泼冷水的;最终如何,只能等待实践给出答案。 按说目前这种“免费阅读”模式,能多

这几天,微信试水“付费阅读”,引来纷纷议论,有期待的,当然也有泼冷水的;最终如何,只能等待实践给出答案。

按说目前这种“免费阅读”模式,能多年稳定运行下来,说明自有合理性。就读者而言,看到一篇文章,有所收获、有所感悟并随手把它分享出去,共鸣强烈的,还要评论甚至争论几句;无所收获、无所感悟、无需评论的,当然更省事,随手置之脑后即可。这样的“阅读轮回”,也蕴含了“自然筛选”机制,推荐出去和接受推荐,在基础层面屏蔽掉大量“垃圾内容”,使整个阅读系统更有效率。

内容提供者而言,一方面这种“自然筛选”机制有足够的正向激励作用;另一方面,由流量引来的广告收入,也为其持续提供有效内容加持了很大的动力。

由于阅读免费,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相对就比较单纯、清爽,前者没有“内容含金量”的压力,后者也没有传播的必然义务。如果变免费为付费,双方关系就要复杂许多,就会有许多东西掺杂进来,比如,前者的“挂牌”行为就有了更明显的“出售”味道,而且也有了保证质量的天然要求;而后者呢,心理优势自然就被强化起来,“好与不好”、“值与不值”的评论,因了金钱(别管多少)的付出,而威力有所增加。

除了这些掺进来的“沙子”,会使整个系统运作复杂化之外,一些具体的操作手段,处理起来也有一定难度。比如,作者“卖文”的方式是一篇一结,还是“打包”订阅?如果是前者,“买家”相当于“押宝”单篇文章,这种“押宝”模式,对作者行为必然会产生反作用,一是制作标题日益用心,可能导致标题的“泡沫化”,二是对“热点事件”的反应,会有越来越强烈的“应激反应”。这样的关系,对“卖文”模式肯定有消极影响。

如果是后者,类似于“旧时代”的订阅报纸、订阅期刊或者购买某人“全集”的模式,“买家”相当于对作者投了信任票。对微信平台、读者和作者而言,这种模式虽然操作起来比较方便,也比较有“回归感”,但最大的问题是,作者基本形象的初始树立及对应的价格定位,会比较麻烦,比如,这个作者到底是“大咖”,还是“剪刀手”、“粘贴匠”,会产生认知成本。

当然,如果微信平台能在“买卖”之间发挥“筛选者”、“推荐者”的作用——像“旧式”编辑部那样,新模式运作起来或许会提高一些效率。但“编辑部”的“背书”,也会天然增加风险,“不靠谱儿”的“写手”推荐得太多,平台形象必然受损;另外,也是最关键的,平台的推荐能力,也需要一个信任建立的过程,不知各方面能否忍受这个时间成本。

即使上面这些问题都顺利解决了,但“卖文者”自身的问题,也会使新模式增加很大不确定性。当初,自媒体刚刚时兴起来的时候,豪情万丈者还是很有几个的,但写上一年半载,锐气消磨,问题自然丛生;随之就有脑筋活络者,竖起自家旗号,招兵买马,变单打独斗为集团作战,但“旧媒体”的“痼疾”马上附上身来,关键是转了一圈儿,又转了回去,说起来也有点儿不好听。

另外,对内容提供者——尤其是那些准备大干一场者——而言,除了来自“买方”的风险外,最大的风险其实是来自微信平台的,即开在平台上的“书局”,一旦被平台“取缔”怎么办?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内容提供者好像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就此而言,“网文”与白纸黑字的实体书相比,还是有相对劣势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方面的风险,作者有时候很难承受。

仅在“买卖”一个环节,就能寻出这些问题,在模式改变的实操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肯定会更多。但就目前形势看,微信平台这次“模式改革”,似乎也是箭在弦上。据熟悉资本市场的专家揣测,这种改变的初始动力,源自“股票市值管理”的压力;当然还有专家揣测,“抖音”之类后起之秀的发展势头和追赶速度,也给“微信”带来不小的压力。类似的揣测,应该都是有影子的事。压力对一个系统的健康发展,无疑有积极作用;但面对压力,具体应对的时候,也需要想得更周到、准备得更充分些,否则,可能会造成更大的问题。

责任编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