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量子波动速读”火了!为何中国式家长的智商税这么好骗?
来源:中国慈善家杂志
作者:武芝
最近“量子波动速读”火了!
视频里的学生们疯狂翻动书页,教育机构宣称,“课程训练学生运用HSP高感知力进行量子波动速读,大脑呈现动态的影像,1—5分钟看完一本10万字左右的书籍,并且可以把内容完整复述出来。”
这不是行为艺术,而是真实存在的案例,据中国慈善家调查发现,北京、杭州、成都、盐城多地都有培训机构开展相关课程,收费高昂,动辄数万元,吸引了不少学员,还办起了比赛。但事实上,类似的骗局早已不是新鲜事,“超感力学习”、“潜能教育开发”、“全脑教育”、“右脑教育”等骗局此前早已被媒体曝光。
为何换汤不换药的骗局总是有人踩坑?这些骗局的背后是什么?值得深思。
除了“量子波动速读”外,还有哪些奇葩教育培训班?
“量子波动速读”的原理听上去很有科技感,就是凭借快速翻书形成了量子波动,读书不用眼睛看就能理解书中含义。据中国慈善家了解,“量子波动速读”最初由日本人飞谷由美子研发,其原理源于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看似静态的文字实际上也是以波的形式传播。
这一方法被很多专家提出质疑,北京理工大学量子物理学教授尹璋琦表示,“量子波动速读”是“纯粹骗人的把戏,千万不要相信”,“一方面骗小孩学习错误的读书习惯,另一方面还欺骗家长的巨额金钱,实在是太过分了。”并认为“最近几年,蹭量子热点生造出来的伪科学名词很多”。
社交网络上都在群嘲“量子波动速读”培训班是交“智商税”,中国慈善家向一些中小学家长了解,是否有听说过此类培训班,是否有意愿花高价为孩子报名,家长则表示没有听说过,即使有也不会相信此类可以培养孩子“特异功能”的培训班。
对此,中国慈善家采访了浙江京衡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慧星,她认为:“欺骗,在法律上可以分为刑法上的诈骗,和民法上的欺诈。刑法上的诈骗,构成要件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令受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主动交付财物。民法上的欺诈,是指故意隐瞒真相或告知虚假事实,令当事人作出错误表示。不管刑事还是民事的角度,机构是否欺骗家长和学生,还是要看所谓“量子波动速读”是否真实、有效,这可能需要科学家的专业解释或专业鉴定机构来确定。但不管怎么样,‘一目百行’,有违常人认知。所谓贪多嚼不烂,我们的孩子读书,是否要一味追求‘量’,还是注重‘质’,家长应当全面综合考量。”
那么除了“量子波动速读”,此前还有哪些类似打着高科技名词的幌子来欺骗消费者的骗局呢?
1.超感学习力
超感学习力课程是通过6S:眼(视觉)、耳(听觉)、口(味觉)、鼻(嗅觉)、身(触觉)、意(意觉)训练来系统地开发间脑、松果体等脑的超感能力。该课程介绍表示,透过科学方法启发后,就可以应用集中力发出脑波,不必经由眼睛,蒙眼可以看得见物体,可以透视,而且极大地提升学习能力,改善个性,开发了“蒙眼辨色”、“蒙眼识字”等超感知课程。
2.右脑开发
据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报道,上海一家叫“赢在右脑”的培训班,学生经过一系列右脑开发的培训课程,闭着眼睛就可以感受扑克牌的花色和数字,原本需要一页页阅读的书,学生通过快速翻书就可以掌握书里的内容。
3.全脑培训
《1818黄金眼》曾做过一期节目,有位丁女士花了五万块钱,给孩子报了个全脑培训班,课程包括全脑平衡高感、全脑闪电记忆、全脑心像速读等。丁女士说,对方的教育方法挺玄乎,蒙上眼睛还能猜出扑克牌。这两天就读的分校关门了,她觉得不对劲,找到总部,老师在解释培训方法时,提到了“感知力”、“灵性”、“第六感”,家长也说听不懂。
还有的教育培训机构宣称通过采集指纹和掌纹就可以检测大脑先天性的优势和劣势,这些突破常识和科学认知范畴的骗局,归根结底都是换汤不换药,用高科技术语包装、通过短时间的培训就可以让学生获得高人一等的能力,提升学习成绩。
右脑开发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主攻脑认知发育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副主任李斐曾对媒体表示:“‘赢在右脑’其实是利用智能发育学科来‘胡诌’的案例。把字当成图形、符号来阅读,可以做到一目十行,但是读得快,并不等于理解了。听书、闻味道就能阅读更是胡闹了,更多是通过猜测或者其他手段来作弊。”
“聪明药”真的能让孩子变聪明吗?
家长为了能提升孩子学习成绩,除了愿意掏腰包报名匪夷所思的培训班,还给孩子吃各种各样的补品、口服液、营养液,买五花八门的学习神器。
今年年初,《新京报》发表了一篇报道《会上瘾的“聪明药”》,高三学生小田,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服用了妈妈买的“聪明药”。结果小田的戒断反应非常痛苦,出现了失眠、脱发、妄想等症状,最后进入戒毒医院治疗。
其实这种被称为“聪明药”的药丸,主要成分是哌醋甲酯,常见的有利他林、专注达、阿莫达非尼、阿得拉等精神类药物,是严格的处方药,需要遵医嘱服用。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国产利他林已于2009年陆续停产,当时的价格约为1.6元/粒。
去年Netflix推出了一部纪录片《药瘾》(TakeYour Pills),讲述了美国学生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吃“聪明药”的社会现状。服用“聪明药”后,会增加人体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加人的活力,提高学习效率,“服用5片就能让你的一天过得非常快”。
在视频中,一位美国学生讲述她服用“聪明药”的原因:“阿得拉和Instagram是完美学生的标配,你想又瘦又美,你想拿高分,然后你还想出去玩,阿得拉可以满足你这一切。”阿得拉早期被称为“活力药丸”、“大学可卡因”,也有“服用阿得拉,下笔如有神”的说法,在考试和学习期间服用阿得拉来提升学习成绩,是很多美国学生中已经公开的秘密。
值得注意的是,吃了“聪明药”并不会真的让人变聪明,还有严重的副作用。据《新京报》报道,“聪明药”的主要成分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可以提升注意力、降低疲劳感。其作用机制与冰毒的主要成分类似,大剂量服用时可能成瘾。
除了服用“聪明药”,很多补充大脑营养、提高记忆力的口服液、营养液,也曾经卖得火热。比如说在上世纪90年代之际,有洗脑效果的“生命一号”广告,生命一号男孩发问:“表哥,表姐,当年高考大家送什么?”群众答:“生命一号!”男孩又说:“今年高考,大家送我什么?”群众答:“还是生命一号!”
为了骗家长钱,商家们总能想出奇招,不仅有打着提升记忆力幌子的内服药,还有外用的助学器,比如在90年代掀起过抢购潮的“康德牌清脑助学器”,广告中说,只需短期佩戴,再辅以神秘的药水,学习成绩提高不在话下。这个神器的外形类似孙悟空戴的紧箍咒,上面有五个铁块,佩戴时,有两个铁块正好对着太阳穴,大脑立刻非常清凉,其实不过是在铁块上涂了清凉油,可以让人清醒,并没有提高记忆力等神奇功效。
时代发展了,“学习神器”也在更新换代,近年一款号称可以开发全脑潜能的智能学习耳机面世,某款智能学习耳机在广告片中宣称,孩子每天在睡眠状态下听50分钟耳机内的音频,可以激发全脑潜能,已被证明除了干扰孩子睡眠之外毫无用处。
为何教育骗局屡禁不止、层出不穷?
套用伪科学名词的速成培训班、夸大其词的教育产品,有关教育的骗局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乱象丛生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家长被骗术洗脑后上交了“智商税”的背后,是他们无法疏解的教育焦虑,在高度竞争的社会中,“你该如何做到出类拔萃?”是悬在每个人头上的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人人都想改善自己的表现,不让别人失望,获得成功,因此人力资本价值的焦虑始终存在,望子成龙的父母也被焦虑笼罩。焦虑的家长很容易被商家的花式包装蒙骗,冲动消费,落入教育骗局。
其次,形形色色的教育骗局,脑洞大开的教育产品屡禁不止,跟市场监管的缺位也密不可分。现在很多培训班在线上大肆扩散,利用微信群和朋友圈传播,并让学生在微信群内打卡学习,给监管增添了难度。
近几年对培训机构的规范和整顿一直在进行中。据中国慈善家了解,北京市海淀区已于2016年成立教育环境综合治理中心,同时设立社会教育研究所,为治理提供决策参考。同时启动培训行业的标准化建设,探索实现培训机构办学资质二维码实时查询;开展培训机构督导评价、财务审计试点;推进培训机构星级评估,建立“黑白名单”制度,构建信用体系;制作“合理选择民办机构”宣传片;组织培训机构公开承诺依法办学,加大执法检查和立案查处力度,建立数据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管控力度。
其三,虚假的“量子波动速读”能够吸引家长掏腰包,跟当下社会的情感结构密不可分。正如赫伯特·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中所说,“什么是真实的需要和虚假的需要这一问题必须由一切个人自己来回答。只要他们仍处于不能自治的状态,只要他们接受灌输和操纵(直到成为他们的本能),他们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不能认为是他们自己的。”
不用看书,快速翻动书页就能掌握书中内容的虚假宣传,超出了科学认知的范畴,灌输给了家长一种“虚假的需要”,培训机构告诉家长,只需花费几万块就可以让你的孩子学会速读,学习提升。焦虑的家长处于“不能自治”的状态,将“量子波动速读”看作一种可以让自己孩子提升成绩的符号,相信花了钱就可以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神童”、“学霸”。
读书和学习没有捷径可以走,面对“学习神器”和各种培训班的诱惑时,只有家长能够在巨大的焦虑面前顶住压力,辨清真伪,做出理性的判断,才能让这些教育骗局失去了生长的土壤,不再奏效。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