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新闻 >

你的昵称究竟有多少瞒着你的秘密?

时间:2019-12-31 14:02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一、概念厘清昵称实名化定义昵称的设置本是匿名的,但当在多个平台使用同一个昵称而昵称成为了你的个人标签,别人有可能通过你在一个平台上的昵称搜索
一、概念厘清昵称实名化定义

昵称的设置本是匿名的,但当在多个平台使用同一个昵称而昵称成为了你的个人标签,别人有可能通过你在一个平台上的昵称搜索到你在另一个平台上的账号,并"识破"你的身份。这时,昵称就不再是匿名的,而成为了一种"被实名化"了的存在。

二、研究目的

①从人们在社交平台上取昵称的情况入手,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挖掘其取昵称时的相关心理机制。

②从其取昵称情况或差异中发现可能存在的"昵称'实名化'"这一有趣的现象,对这个现象进行探索并用定性的描述展开讨论,探究人们对该现象的看法及这些看法背后的心理机制。

三、研究问题

①人们在社交平台上取昵称的情况有何差异,包括取某一昵称时的考虑因素、是否在不同社交平台上取同一个昵称?

②这些差异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③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取同一个昵称,会不会让匿名的昵称"实名化"?

④人们对昵称"实名化"现象的看法是怎样的?

四、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在朋友圈/微信群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205份,其中有效问卷205份。

(二)文献分析法

使用"头条-深大合作项目"表格中的数据,对比分析其微信昵称和头条昵称。

(三)观察法

观察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好友取昵称的情况。

(四)访谈法

访谈了16位校内学生,了解他们在不同社交平台取昵称的情况,并对取同一昵称的情况追问。

五、研究结果

(一)人们在社交平台上取昵称的情况有何差异?

根据访谈中被访者取某一昵称时的考虑情况我们发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不同平台的内容、面向的受众群体不同,取不同的昵称以适应。

"微信会面对很多不同的人…微博比较偏个人。"


②昵称本身具有独特意义。

"别人帮自己取了新的外号,觉得挺不错的,就拿来用了。"


③有意识取不同昵称,避免被找到。

"特意设置了不允许推荐给通讯录好友。"


④长期的使用习惯,方便。

"好久没改过了,还是好早之前的昵称。"


(二)这些差异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1.社交约束力概念建立

社交指社会上人与人的交际往来,使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工具)传递信息、交流信息的意识,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各项活动。

社会约束指社会群体对个体行为所作出的反应,这些反应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对人们的行为加以限制和管束。

网络中的社交约束力

人们通过网络交往时,网络中的社交群体对人们的个体行为所形成的限制或压力。

参考文献:

郑几块《严肃社交能否成为社交领域的突破点?》

小树《浅谈社会约束的类型、特点及相互关系》

2.社交约束力与自我暴露比较类型

①社交约束力>自我暴露

结合SIDE Model(去个性化效应的社会认同模型)理论,人们取昵称时更多地考虑外部因素,如群体规范、群体身份认同等,从而减少自我表露。

具体表现:

更关注社交联系在意家人/同事/朋友,昵称为群体内更被熟知的名字昵称作为一种社交资本

社交约束力>自我暴露的情况下昵称特征举例

②社交约束力≈自我暴露

结合Optimal distinctiveness theory(最优区分理论),人们取昵称时既想遵循受众群体的规范约束,又想与众不同,表露自我个性,昵称更趋于中性。

具体表现为:

既在意,又想展示自我,取一个小众的名字游戏公会/家族系列名称

社交约束力≈自我暴露的情况下昵称特征举例

游戏公会/家族系列名称

③社交约束力<自我暴露

结合自我表露动机理论,人们通过昵称表现自我,展示个性,昵称的自我表露程度更高。

具体表现为:

"微博是自己的领域自己做主""跟自己身上某一个特质有很鲜明的联系""微博B站昵称偏沙雕风,与个人内在有关,想展现一些特别的东西,突出个人气质"

社交约束力<自我暴露的情况下昵称特征举例

(三)在不同社交平台上是否会取同一个昵称?

1.文献分析

注册头条号起的昵称状况

接近 1/3 的同学在取昵称的时候会选择取一样或者带有相同元素的昵称。

2.问卷发现

问卷调查结果中,同学取昵称的情况各有差异。

(四)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取同一个昵称,会不会让匿名的昵称"实名化"?

访谈结果:

"我觉得不同平台取同个昵称,会让这个昵称代表自己本人""对,我也这样干过,试过用一个昵称搜别人的信息,确实是可以搜到的""我曾经在微博搜过我男朋友的微信名,还真发现了他的微博,甚至翻到了他和他前女友的故事""比如说我的微信名叫'xxx',然后身边很多朋友都知道微博上的'xxx'就是我"

昵称"实名化"现象确实存在!

(五)人们对昵称"实名化"现象的看法是怎样的?

1.拟剧论

剧本期望:

社会规范对各种社会角色的限定。不同平台面对不同观众,营造的人设不同。

表演区域:

认为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都是公开的,属于前台的信息。昵称同样也是前台信息。

这些看法体现拟剧论:

取昵称是营造人设的一种现象,不同平台面对不同观众,营造的人设不同,就会认为实名化对自己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另一方面,认为昵称是前台信息,这些信息是公开在社交平台,所以并不会担心昵称会成为实名化的。

2.懒人主义

表演区域:

懒得管理前台后台,对于是否"实名化"也不是很关注。

3.隐私管理

隐私拥有权:

昵称也是社交平台隐私的一部分,但是能很好管理好每个平台的昵称,所以不会担心。

隐私控制:

对于不同平台面向不同的圈子会不一样,担心隐私动荡。

情景崩塌:

不同平台面向的是不同的圈子,发表内容时有固定的理想观众。当昵称实名化时,所有群体都可以看见你在不同平台上的不同形象,导致原先扮演的角色形象维持失败。


六、总结

从人们在社交平台上取昵称的情况入手,探究其背后的心理机制,进一步挖掘昵称"实名化"现象和人们对该现象的看法,发现人们使用昵称的情况和"实名化"现象的各种差异归结于人们作为主我管理不同客我,即社交平台上不同账号的形象,策略性地自我呈现,通过昵称这一网络冲浪的标签展现出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