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神秘大佬抱团,能否上演一场好戏?
文 | 华商韬略 曹谨浩
11月25日,唯品会宣布,因为成本压力,旗下自营品骏快递终止运营,并将配送服务委托给顺丰快递。
目前,双方已基本实现内部库存管理系统与顺丰快递链路路径的打通,用户订单的衔接与配送交接工作正在顺利进行。据悉,品骏快递从业人员可申请调至顺丰工作或转岗、离职。
对于唯品会的突然举动,外界颇感意外,因为唯品会此前发布的三季度财报,是长年夹缝中生存的唯品会唯一的喜报。
数据显示,唯品会总订单数同比增长33.3%至1.28亿单,而品骏日均业务量则为174万票,一个月约为5220万票,相当于顺丰业务量的11.5%。
那为什么财报成绩喜人,却要上演忍痛割爱的剧情?
其实唯品会喜人的财报背后,却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过去,做服饰穿戴品类特卖起家的唯品会曾不断扩充品类、转型平台型电商、并试图与腾讯和京东展开密切合作、还曾借鉴拼多多去转型社交电商……
但这些努力既没有打开新的市场,还让唯品会失去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从2016年第二季度开始,唯品会活跃用户增速就已逐步放缓,2018年第一季度甚至出现活跃用户同比增长为零。
危机在前,唯品会也不得不反思过去的业务模式,调整布局收缩展现,重新聚焦到最擅长的服饰穿戴品类“特卖”定位上。
所以,此时的唯品会放弃自营快递,与顺丰合作不是“忍痛割爱”,而是甩掉包袱,轻装上阵。
从京东物流十年亏损方换得盈利的长途跋涉,就不难看到自建物流体系的难度之高,不但要烧掉大笔资金,还要承受巨大的运营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品骏快递并非赔钱赚吆喝,而是一直在盈利,但由于唯品会单件物流成本高于快递行业平均水平,所以品骏快递受限于唯品会单平台规模效应而无法快速发展。
此前,就有物流专家分析称,唯品会的电商规模尚小,包裹量较少,无法实现物流的规模化运营。
所以唯品会此时忍痛终止品骏快递业务这一自营重资产后,或会为自身带来大量的现金流,也可以降低物流成本,集中资源,在已经几乎定局的电商板块去争取自己的立足之地。
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与唯品会一样遭遇业务停滞的顺丰。
对于顺丰而言,这次相当于一分钱不花就吞掉了品骏快递,而且在业务与财务上的交接程序更加便捷高效,一举切下一块“电商件”市场大蛋糕。
近年来,曾经被视为快递老大的顺丰过得其实并不好。在电子商务时代来临之前,顺丰曾凭借着直营模式与高质高价的“商务件”服务,统治着快递的高端市场。
但近些年,“电商件”的市场在不断扩大,而顺丰却似乎晾在了一边。
数据显示,2019年5月,中通快递的业务量超过10亿件,以19.3%的市占率占据上市快递企业的榜首,其次则分别是韵达的15.6%、圆通13.7%、百世11.7%、申通10.8%,而顺丰的市场占有率却只有7.3%。加上京东的自营快递业务也在不断发展,顺丰无疑遭遇了严重的危机。
2019年上半年,顺丰快递业务量增速8.5%,只有行业平均增速的三分之一,而且最核心的“时效件”业务增速只有4%。
如今电商叱咤风云的局面已定,但迫于成本等多方面的原因左右,顺丰却始终无法在爆炸式增长的“电商件”领域有所斩获,反而被不断压缩市场空间。
其实,此前的顺丰一直在努力挣扎寻求逆袭。
2010年,一向“不缺钱”的顺丰创始人王卫突然借壳上市,融资之后旋即推出了顺丰E商圈,之后又推出顺丰优选,试图与京东一样走“物流+电商”的道路。此外,在2014年,顺丰还开起了O2O社区便利店“嘿店”。
但顺丰的电商缺乏流量基础,不仅无法为顺丰带来足够大的“电商件”市场,连生存都成了问题,只能靠输血维持。
另一方面,顺丰快递在价格方面所进行的下沉努力也遭遇挫折。
2013年,顺丰尝试“标准件6折”的策略希望撬动电商件市场,即便此举斩获不少客户,但最终却因为自身的直营模式投入成本较大,以及装载率不高等原因,而于2015年停止了该业务。
因此,在业务颓势的重压下,亟需打开电商的快递市场的顺丰,寻求业务增长点已经迫在眉睫。此时,唯品会送上品骏快递并非两强联合,而无疑是雪中送炭。
值得一提的是,与顺丰创始人王卫一样,唯品会的沈亚也是个很低调、神秘的老板,很少参加公开活动,也很少高调接受媒体采访。
但两位神秘大佬如今以出人意料的“互补方式”高调地到一起,而且都在下沉市场发力,面对强敌环伺的电商环境,两位能否在明争暗斗的“电商+物流”行业抢占行业高地?相信又将是一场腥风血雨的波澜。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