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新闻 >

专访张勇:真正的企业家不仅能把握今天的机会

时间:2019-11-28 16:55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逍遥子很难“逍遥”了。 2019年9月10日教师节,马云前台谢幕,退居后台。张勇(逍遥子)正式成为阿里巴巴集团(以下简称阿里)董事局主席兼首

逍遥子很难“逍遥”了。

2019年9月10日教师节,马云前台谢幕,退居后台。张勇(逍遥子)正式成为阿里巴巴集团(以下简称阿里)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从此,马云去“逍遥”,换逍遥子担阿里的重任。

2个多月后的11月26日,阿里正式“回归”港交所,股票代码为“9988”,开盘即涨6.25%,截至11月27日10点07分,阿里港股市值上涨到40934亿港元,位列全球市值第八大公司。阿里“回归”港交所,无疑是12年前阿里将B2B业务分拆到港股上市的回响。12年后,当阿里重新在港交所敲响铜锣时,它带来的是核心商业、云计算、数字媒体及娱乐、创新业务等四大业务板块。

在上市仪式现场,张勇、蔡崇信、武卫等管理层排排站,马云也从非洲发回视频祝贺。港交所特地准备了一个比现有开市大锣直径大80%的“加大版铜锣”,但敲响这面铜锣的却是10位阿里生态伙伴,他们有来自新加坡的店主、马来西亚的榴莲种植商、泰国的设计师等等。

这是阿里的新起点,也是对张勇新“大考”的“发卷日”。目前阿里正在推行三大业务战略:全球化、内需、大数据和云计算,同时建设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为了成为“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阿里还要把业务战略、组织战略、文化战略高度融合在一起。每一项工作都不容易,自从接任董事局主席后,张勇一直忙碌。

20年前,当马云和18位创始人在湖畔花园开始创业时,张勇刚从上海财经大学毕业,做审计师工作,在全国各地奔波。他当时并未想到有一天会执掌阿里。他对《中国企业家》感慨道:“人生是无法规划的,我从未想到今天能有这样的经历,能够和所有人一起,一次次地从拥抱变化到创造变化。”

变化,是阿里的关键词,“大时代的进程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二十年间,虽然阿里在互联网很多领域取得了暂时领先的优势,但现任管理团队今后面临的挑战毫不轻松:移动互联网红利接近尾声,淘系流量池在国内面临用户增长压力,挖掘下沉市场和海外用户迫在眉睫,新技术新科技需要巨大投入,还要面对不确定性,保持自下而上的创新和保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等等。每个细枝末节的变化,每一项决策,都需要管理层的前瞻和决心。

从表面上看,张勇是一个低调的人。他出现在公众场合的时候,总是梳着整齐的发型,穿着衬衣,情绪很少外露,脸上通常是一副波澜不惊的神情,微笑次数远远多于放声大笑。

但一如上市现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阿里在下一个阶段能否走得好走得稳,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

同样在那天,阿里再次重申了使命: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在数字化时代,张勇说这个使命前面加入一个重要背景和时间状语,“在数字经济时代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在真正的商业创新中,如果不去尝试,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张勇不怕试错。在他看来,即将面临的种种挑战不过是一个又一个不应惧怕的考验: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不仅能把握今天的机会,也能看到未来机会。

隐匿于聚光灯外的超级计算机

对于阿里重新上市的结果,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教授郑志刚评价说,阿里在全球经济下行和股市疲软乏力的背景下依然能成为2019年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的新股发行,这一定程度表明,全球资本市场对阿里商业模式的认同。这同时也是对马云退休和张勇继任后阿里传承的认同。

“过去一年当中,阿里巴巴数字经济体经历了很多重大突破,从物流、金融、大数据云计算,到本地生活和文娱,再到我们在全球化的开拓,都有非常多值得分享的成果。”张勇并不把焦点聚集到这一天。

的确,一年来,张勇与阿里经历了许多关键时刻,阿里取得的成绩也不能尽反映在这一天的股价上。今年双十一,阿里巴巴销售额再创新高,达到2684亿元,占全网销售额的65%。9月豪掷20亿美元收购网易考拉。云栖大会上,阿里宣布发布自研芯片含光800,是目前全球最强的AI推理芯片。商业操作系统正在成为整个商业数字化时代的基础设施。

张勇认为这些成绩是源于过去的积累:“没有过去就没有未来。我们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源于过去20年来每一天的积累、沉淀和磨砺,也正因此,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够在未来走得长、走得久、走得好。”

与此同时,张勇也感谢如今所处的时代:“阿里巴巴的20年很幸运成长于这个大时代,也感恩这个时代。中国拥有巨大的消费者基数,并且数字化程度最高,这是中国的巨大优势。阿里巴巴很幸运地成长在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消费市场之中。”

这一席表态不由让人想起一句话:你很容易在一群人中发现闪光的马云,但很难在人群中注意到安静的张勇。张勇似乎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自己与聚光灯保持距离,把灯光留给阿里的业务和发展。

如果用财务的标准来评价张勇,他堪称同行标杆。从2015年至今,体量庞大的阿里巴巴在其带领下,股价上涨超过200%。但如果仅仅用股价的标准来衡量张勇,是不足以看到全貌的。外界已经习惯了在阿里巴巴和马云之间划等号,没有马云和湖畔花园十八罗汉,就不会有阿里的过去和现在。

马云能安心去“逍遥”,是对张勇充满信心:“他(张勇)具有超级计算机般的逻辑和思考能力,坚信使命愿景,勇于担当,全情投入,敢于站在未来创新设计新型商业模式和业态。他和他的团队已经赢得了客户、员工和股东们的信任和支持。阿里巴巴的接力火炬交给他和他领导的团队,我认为这是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最正确决定。”

往前追溯,双十一这场盛典的设立便让这台“超级计算机”崭露头角。2009年,张勇刚被任命为淘宝商城的总经理。他和市场部的同事们正尝试在秋季举行一个大促销活动,定下日子的原因很简单,有人说:要不就在11月11日吧,光棍节,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忽悠他们上网来购物。而所制定出的规则更是直接粗暴:全场五折、全国包邮。

但张勇带来的改变却不止于此。这位CFO出身的管理者,接手几乎散伙的淘宝商城,建立起规模庞大的B2C板块;随后转任集团COO,在移动浪潮到来之际指挥淘宝转型,在淘系急速膨胀的同时完成PC端到移动端的无缝切换;2015年张勇成为集团CEO之后,阿里巴巴继续高速增长,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如今的阿里,已经无法仅仅用“电商”来说明,那么,它是什么呢?在2018年,张勇在阿里投资者大会上提出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概念,这个“商业操作系统”打通了阿里经济体的零售、物流、金融、云计算、大数据等能力,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

新经济企业最重要的是前瞻性,预判未来。阿里20年的发展历程中,总能前瞻的提出领先概念,并最终将它落地。张勇无疑保持了这一习惯。

“阿里巴巴的定力,可以体现在过去20年来我们矢志不移的使命,但同时,我们也始终要站在五年十年后看今天,去畅想看不见的未来,为未来做好准备。我们始终在思考,如何通过换道让领先优势加大,在新领域产生换道超车的机会,用技术创造新的可能性,这样阿里巴巴才能坚定地走向102年。”张勇坦言。

造风者

在阿里巴巴内部,张勇常和员工讲一句话:首先要做造梦者(Dream Maker),我们需要梦想,需要对明天充满愿景。我们更要做造风者(Future Shaper),不仅不跟风,还要创造未来。一旦错过机会,不要去试图追赶上一班车,而要思考如何创造下一波风口,创造未来。

作为阿里巴巴新的领导者,张勇需要提出自己的构想,创造风口,这对他来说并非难事。二十周年庆典上,阿里重绘了最新愿景:到2036年,阿里巴巴希望服务20亿消费者,创造1亿就业机会,帮助1000万家中小企业盈利。为了实现这一远期目标,张勇宣布自己治下阿里巴巴未来5年的战略目标:服务超过10亿中国消费者,创造10万亿人民币以上的消费规模。

“全球化、内需、大数据云计算就是阿里巴巴的业务战略。”张勇确定了未来阿里的风口方向。

10位全球伙伴敲响阿里港股上市的铜锣,表明了阿里全球化战略的决心。发源于中国杭州的阿里,从偏居一隅起步,在服务和持续服务了中国数亿用户(内需)后,将能力和模式输出,检验着中国互联网企业能否跨文化输出;大数据云计算则是新商业时代的技术基础,正如张勇所言,“大数据是石油,算力是引擎,对大数据的高效使用也将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能力”。

阿里的发展历程表明,一家公司仅有“硬实力”是远远不够的。公司是由人组成的,在经济学家科斯的经典定义里,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市场交易存在成本,企业用成本较低的内部交易替代了成本较高的市场交易,节约了市场交易费用。延伸来看,企业是否有高效的组织体系,也是竞争力的来源之一,甚至,它也是企业组织创新活力的基础。

为此,阿里一直极为重视组织战略和文化战略,以至于阿里是一家最为强调使命感、价值观的公司。张勇深知,阿里要走过102年,业务战略、组织战略、文化战略必须高度融合在一起,“大中台、小前台则是组织战略,全面升级的价值观是文化战略。只有这样‘三位一体’的战略融合,才能驱动我们获得更多的成就和突破。”

组织战略能保持阿里快速创新、服务用户的活力和能力,“呵护”自下而上的创新,保证组织活力。而文化战略能让阿里维持一贯的凝聚力。

当阿里组织体系逐渐庞大,业务触角伸向全球时,组织战略、文化战略就显得更为重要。张勇不仅要带领阿里完成业务战略,也要在组织战略上有创新,适应全球化战略带来的变化,还要保持承载着阿里文化、使命感、价值观的“新六脉神剑”,在越来越多的新员工加入后也不稀释。

如果说业务的创新很多时候需要自下而上,那么组织、文化、商业模式的创新,就必须由企业的领导者思考和决定,“作为领导者要身体力行,成为商业战略的设计师,领导不创新,不能期待下面人创新”。

商业的落点,归根到底是服务人。在今年乌镇互联网大会上,张勇提出过一个观点,“数字化时代的商业发展催生了新商业文明。数字化时代的新商业文明,本质是要回到人本身,立足开放共享,从关注流量、关注交易量,到关注客户、关注消费者,关注一个个具体的人,关注全社会的效益,关注共赢。”

张勇认为数字化时代的新商业文明是以合作为基础,阿里的目标是积极创造生态,既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发展,也鼓励支持新的独角兽发展,“让大树底下不仅能长草,也让更多小草长成参天大树”。 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张勇也深知,但他坚定地对《中国企业家》表示,“如今全球经济正在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这也更是阿里巴巴坚定使命、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的时刻。这是时代的关键选择。”

 以下为《中国企业家》(简称“CE”)专访张勇实录:

CE:在过去一年中,您认为自己带领阿里巴巴取得的主要成就/重大突破是什么?

张勇:过去一年当中,阿里巴巴数字经济体经历了很多重大突破,从物流、金融、大数据云计算,到本地生活和文娱,再到我们在全球化的开拓,都有非常多值得分享的成果。

也是在这一年的9月10日,阿里巴巴迎来了它的第20周年。在这样的一个难忘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我们选择了对阿里巴巴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的全面升级。面向未来,阿里巴巴将继续坚守使命: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阿里巴巴升级的崭新愿景则是,追求成为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我们希望能不断为社会创造价值,做一个解决社会问题,具有社会担当的公司。

阿里巴巴既是一个平台,也是一个舞台。具体来看,到2036年,阿里巴巴希望服务20亿消费者,创造1亿就业机会,帮助1000万家中小企业盈利。为了实现这一远期目标,我们更要坚实地实践未来五年的近期目标,那就是“服务全球消费者,其中有超过10亿的中国消费者,创造10万亿人民币以上的消费规模”。

要实现所有这些目标,我们要坚定推行三大战略——全球化、内需、大数据和云计算,同时不断建设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为商家和品牌提供一整套数字化能力,来帮助更多企业和品牌在数字经济时代完成全面的数字化转型。这不是一种工具的输出,而是一种能力和理念的分享,是一种创造。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分享更好地助力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让更多人享受数字经济的红利。

今年是互联网诞生50周年,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25周年,也是阿里巴巴成立20周年。面向未来,阿里巴巴数字经济体的业务必将更加多元而丰富,但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面向——面向消费者的业务和面向企业的业务。面向消费者和面向企业构成的双飞轮,也将不断驱动阿里数字经济体继续高速成长。

CE:这些成就和突破是如何实现的?您为此做了哪些准备?

张勇:我经常和团队说,没有过去就没有未来。我们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源于过去20年来每一天的积累、沉淀和磨砺,也正因此,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够在未来走得长、走得久、走得好。

面向未来我们要走过的102年,阿里巴巴的业务战略、组织战略、文化战略必须高度融合在一起。全球化、内需、大数据云计算就是阿里巴巴的业务战略,大中台、小前台则是组织战略,全面升级的价值观是文化战略。只有这样“三位一体”的战略融合,才能驱动我们获得更多的成就和突破。

CE:这些突破对阿里巴巴和整个行业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

张勇:在今年乌镇互联网大会上,我提出过一个观点,数字化时代的商业发展催生了新商业文明。数字化时代的新商业文明,本质是要回到人本身,立足开放共享,从关注流量、关注交易量,到关注客户、关注消费者,关注一个个具体的人,关注全社会的效益,关注共赢。

阿里巴巴倡导的数字化时代的新商业文明,正是要以合作为基础。阿里巴巴积极创造生态,既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发展,也鼓励支持新的独角兽、小巨人发展,从而让大树底下不仅能长草,也让更多小草长成参天大树。

在数字化时代,我们的使命前面加入一个重要背景和时间状语,“在数字经济时代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20年来,阿里巴巴从“让天下没有难卖的商品”开始,通过十余年电子商务的大跨越大发展,进入到真正用市场和消费驱动的产品和制造方式的创新,诞生了帮助企业构建数字化能力的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并使之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面向未来的数字经济时代,所有企业都在走向整体的数字化经营,我们希望每个公司的未来都能够和阿里巴巴一样,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公司。

不可回避的是,如今全球经济正在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这也更是阿里巴巴坚定使命,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的时刻。这是时代的关键选择。数字化的未来没有国界之分,更是确定无疑的大势所趋。任何企业越早把握和融入数字化浪潮,就越有可能在下一轮竞争中占据先发优势,成为领军者。

随着所有的商业元素乃至社会元素都在全面走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消费者的行为也在发生巨大变化。我们正在进入全面的“新消费”时代。刚刚过去的双11,正是中国消费大变革的集中缩影。一系列新需求的诞生,正是基于从用户行为中被感知和获取到的信息,数字化的消费行为本质是对潜在消费和欲望的探索,这是新供给和新需求共同带来的新消费增量。这些洞察一旦被感知、被获取、被分析,就能实时推动供给侧的变革,带来更多新需求和新供给的产生。

新消费的核心驱动力是创新。新消费深刻重构了人、货、场,驱动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数字化变革。

CE:您对明年零售和云计算行业的变化有什么预测?

张勇:数字化驱动和承载的新经济和新社会当中,一切都在被重新定义。10年以前,我们讨论的云计算和大数据还完全处在萌芽阶段。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各行各业都在全面地走向数字化运营、数字化产业升级,每个人都在谈论云计算和大数据。

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多大的云计算参与者和构建者,阿里巴巴对云计算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阿里云是重新定义的云,它不仅是云化的IT基础设施,同时云和端要高度一体化考虑,并且最终要形成云端一体、工作平台和服务平台、用户平台和企业平台高度结合、实时交互的智联网。我们还在今年的云栖大会上发布了自己的自研芯片含光800,它也是目前全球最强的AI推理芯片,我们也必将在芯片领域和其它尖端科技领域继续探索。

面向未来,大数据是石油,算力是引擎,对大数据的高效使用也将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能力。就像在刚刚结束的第11个双11上,我们不仅实现了2684亿的销售总额的新纪录,更实现了每秒54.4万笔的支付峰值新纪录。11年以来,我们正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双11,不断自我挑战,迎来技术上的新突破和新高度。

CE:在近期出台的相关政策中,对阿里巴巴影响最大的政策是什么?

张勇:阿里巴巴的20年很幸运成长于这个大时代,也感恩这个时代。中国拥有巨大的消费者基数,并且数字化程度最高,这是中国的巨大优势。阿里巴巴很幸运地成长在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消费市场之中。

阿里巴巴的每一步,也都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消费者的更迭,也会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的演进。阿里巴巴的变革也伴随着整个社会、城市和普通人的生活的变化,不断为社会创造价值,也从社会的广泛支持中获得滋养和反哺。

可能很多人也看到了新闻,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阿里云的创始人王坚博士刚刚当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既是阿里巴巴不断追求技术创新的结果,我们也更感恩成长于技术创新的时代。正是国家坚持把创新做为第一动力,大力支持和鼓励创新技术、创新企业和创新人才,王坚博士作为阿里这样的民营企业技术带头人代表当选院士,也是国家对阿里自主创新技术建设成果的巨大肯定。我们有义务站在世界级科技进步的第一线,承担更大的责任。

CE:阿里巴巴如何适应处在变化中的发展环境?

张勇:大时代的进程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大时代下的机会不仅关乎现在,也关乎未来。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不仅能把握今天的机会,也能看到未来机会。只有那些洞察未来的先行者,更进一步,敢于尝试并解决未来问题,才能赢得先机。

阿里巴巴的定力,可以体现在过去20年来我们矢志不移的使命,但同时,我们也始终要站在五年十年后看今天,去畅想看不见的未来,为未来做好准备。我们始终在思考,如何通过换道让领先优势加大,在新领域产生换道超车的机会,用技术创造新的可能性,这样阿里巴巴才能坚定地走向102年。

CE:企业家的自我修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近给您带来最大触动的事是什么?

张勇: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今年是阿里巴巴诞生第20周年,也是我在阿里巴巴的第12年。20年是个里程碑,面向未来,我们还有好多个20年要走。20年以前,当马老师和18位创始人在湖畔花园开始创业的时候,我当时大学毕业没几年,还在做审计师,在全国各地奔波。我经常说,人生是无法规划的,我从未想到今天能有这样的经历,能够和所有人一起,一次次地从拥抱变化到创造变化。

创造变化就是发动创新。作为一个领导者,要给人们机会创新,就要去设计整个流程。有些创新自下而上,特别是由技术驱动的创新。另一种则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我对这类创新更谨慎,作为领导者要身体力行,成为商业战略的设计师,领导不创新,不能期待下面人创新。

在真正的商业创新中,如果不去尝试,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要给年轻人犯错的机会,相信他们会找到通向目的地的路径。这也是为何在阿里巴巴,我也经常和员工讲,首先要做造梦者(Dream Maker),我们需要梦想,需要对明天充满愿景。我们更要做造风者(Future Shaper),不仅不跟风,还要创造未来。一旦错过机会,不要去试图追赶上一班车,而要思考如何创造下一波风口,创造未来。

责任编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