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中国一样,都是人口大国。
说起印度,可能很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宝莱坞载歌载舞的电影、乱糟糟的街道、开了挂的火车顶上坐满人。
这些都对,印度跟中国比起来,确实称得上落后,很多地方都是一派脏乱差的景象,还有令人诟病的强奸率。然而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印度人正在悄悄占领硅谷。印度裔的精英充斥在硅谷的管理、科技、计算机等各个领域。
美国的500强企业中,许多跨国公司的CEO都换成了印度面孔。比如入主谷歌的山达·皮拆;掌管微软的萨特亚·南德拉;领导百事的英德拉·克里斯纳姆斯;以及统领安卓的山特鲁·那仁依……
一面是脏乱差,一面是精英云集,印度的教育究竟发生了什么?
印度糟糕的教育现状阶层分明
印度是个阶层非常分明的国家。他们不像世界上其他国家那样以财富来划分等级,而是以姓氏来区分等级。印度人被分为4个种姓,贱民则没有姓氏。
现在种姓制度虽然被废除了,但是等级观念依然深入人心。高种姓和低种姓之间的差异比美国人和印度人的差别都大。
这种情况下,印度的教育也两极分化严重。在印度,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差距比马里亚纳海沟还要大。
批量制造文盲的公立学校印度其实是有义务教育的,6-14岁的儿童可以享有8年的免费教育。但印度的入学率奇低,文盲率奇高。
据联合国统计,印度儿童的入学率只有85%,小学五年级以后至初三的辍学率高达50%。也就是说印度一半以上的人没有初中文凭。有一半印度女性都是文盲,印度人平均受教育年限还不到5年。
这一切都是因为公立学校太不给力。80%印度孩子只能去公立学校读书。印度的公立学校还比不上我们的希望小学。校舍又破又旧,课桌、板凳、黑板这些必备的教学设施都缺乏。
师资差,很多印度公立学校的老师都超负荷运转,一名老师要对应70多个学生。老师对孩子任意打骂体罚,甚至还有的老师压根不上班,不去学校。这种情况下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就可想而知。
电影《起跑线》里的妈妈说女儿在公立学校学不到任何东西,会变得害怕与人交流,学不会英语,孤独又惶恐,最后走上吸毒这条不归路,虽然听起来夸张,倒也有大半是事实。
很多公立学校没有水也没有厕所,很多女孩子读到来了月经,没办法处理就只能辍学。
绝大多数公立学校的孩子,连大学的边都摸不着。
培养超级精英的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截然相反的,是印度的私立学校。当了解过印度的私立学校,你会觉得这压根就不像同一个国家的学校。
天堂和地狱,有时仅仅隔了一扇窗。
印度曾长期被英国人殖民统治,所以他们的私立学校走得也是精英教育路线。而且非常成功!
私立学校费用高昂,入学审核严格,虽然政府给了贫困生部分名额,但课外活动费穷人一样负担不起
印度的私立学校是一体化教学,从幼儿园一路读到高中毕业,所以印度的学校择校竞争相当激烈。电影《起跑线》讲的就是有钱但社会地位不高的父母给女儿择校的经历。为了择校,这对父母甚至冒充穷人,抢占贫困生资格,以求曲线救国。
尊重学生个性印度的国际学校里,5年级以下没有考试,老师给孩子用ABCD打分,家长会1对1召开,孩子的测评成绩只有父母知道。每一门课都有非常详细的评语和报告,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等第完事。
六年级之后,添加了考试,学校会专门致信家长:
“有的孩子将成为艺术家,他不需要懂数学;
有的孩子会成为音乐家,他的化学成绩没那么重要;
有的孩子将成为运动员,他的身体素质比物理分数重要;
如果孩子考得好,那当然很好,但如果成绩不理想,请不要剥夺他的自信。
请告诉孩子,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一次考试而已!
最重要的是,无论考多少分,请告诉他/她,你会永远爱他/她!”
丰富的素质教育
印度的私立学校,非常注重对孩子多元化的培养,以及呵护、挖掘、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学校鼓励孩子发明和艺术创造。
走廊上到处是孩子的涂鸦,教室里挂满了孩子的手工,用各种材料堆砌出来的“艺术品”。
低年级孩子的课表里,有大量的舞蹈、音乐、戏剧、手工、绘画、体育、自然、Stem、计算机、机器人等课程。只要孩子感兴趣,他会有很多很多选择。
孩子们有大量的机会登台表演,戏剧表演和歌舞表演是很多孩子都喜欢的。每个孩子都自信满满。所以你会发现在欧美一流大学读书,在跨国企业工作的印度人,他们在做PPT演讲的时候非常自信,完全不输白人孩子。他们的英语可能带有咖喱味,但从不因此而自卑,印度精英阶层的孩子长大后非常敢于表达,乐于分享。
精英化的师资和公立学校师资相对的,是私立学校师资的高度精英化。在印度这样文盲比这么高的情况下,私立小学的老师学历都是本科起步,硕士也到处都是。
印度中产阶级的女孩,学历都很高,普遍读到硕士。她们婚后会辞职在家相夫教子,等孩子们都可以上学了,这些女性会重返职场,而最理想的工作就是在孩子们的学校里当老师。
这些老师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对孩子即耐心又尊重,能够充分挖掘孩子的天性。
精英教育的终点是应试教育经过充分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素质的基础教育,很遗憾,印度教育的阶段性终点仍然是应试。
跟韩国的SKY一样,印度也有一座全印度人们心中的圣殿:印度理工大学。
以印度这样庞大的人口,印度理工大学2017年报考的人数(会考前20%的人才有资格报考)高达118万,但招只招1万人。竞争之激烈,真的是打破头。
这场堪比高考,程度更加激烈的考试,只考数理化,采取答错扣分,答对加分的考试制度,每道选择题的难度都媲美咱们高考单选题最后三道,而这仅仅是初试。
复试也是数理化三科,问题是你根本不能靠刷历年真题来准备,因为每年出卷人都不一样,连总分都不一样。2015年考180道题,总分504分,2016年只有108题,总分372分。考卷每年都不同,考察的是实实在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念运用能力。所以印度理工大学的学生是真的硬核。
印度有句话:一流学生去印度理工,二流学生去麻省理工。
尊重学生个性、注重素质的基础教育加上注重能力的应试教育,造就了一大批印度精英。他们的精英教育模式确实有其可取之处。
可这无法改变印度贫富差距悬殊的事实。
在印度,有许多精英阶层,正尝试为贫困阶级做点什么。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的云中学校,纪录片《天命之女》中的香缇巴旺学校,都是精英们为穷人们建立的梦之校。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们,将有机会跻身精英阶层。但最终,这些学校也只不过改变了部分穷人的命运。
印度的精英教育固然很好,问题却在于他们无法留住自己培养出来的精英。印度理工大学成了跨国公司的菜市场。
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