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新闻》2月22日刊登题为《日本拟定科技创新“六五计划”》的报道,报道说,日本拟定科技创新“六五计划”,其支柱内容包括社会变革、强化研发能力和人才培养三方面。其中为实现社会变革,将延续上期计划建设“超智能社会”的目标,即“社会5.0”。全文摘编如下:
日本政府在1月完成了“第六期科技创新基本计划”草案的拟定工作,为从2021年度开始的为期五年的科技创新政策定下了方针。为早日实现数字化转型和去碳化社会,政府提出了高达30万亿日元(约合2815亿美元)的史上最大规模的科研投资目标。此举能否遏制日本研究能力滑坡的趋势?对日本来说,未来五年将面临背水一战。
日本首相菅义伟在1月18日的施政演说中表达了危机感。他说:“近20年的研发能力低迷已经成为左右国家未来的严峻事态。”政府计划在未来五年投入30万亿日元的研发预算,力争将官民合作进行的研发投资总额提高到120万亿日元。基本计划预计将在2021年度内以内阁决议的形式通过。
政府从1996到2000年度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就提出了研发投资目标,此次确定的“六五计划”投资目标比上一个五年又多出4万亿日元。科学技术担当相井上信治表示,这样的安排也是参考了各国着眼于后疫情时代纷纷追加投资的做法。
在第五个五年计划中,日本政府提出了力争建设“超智能社会”的目标,并冠以“社会5.0”之名。由于为应对疫情实施了大规模补充预算,当初设定的投资目标极有可能实现。
另一方面,疫情凸显出日本在数字化转型和社会变革方面动作缓慢。第五期计划推动的部分政策虽然对远程办公和在线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综合科学技术创新会议成员、上山隆大议员仍然懊悔地表示,“基本计划中勾勒的蓝图没能实现”,论文数量和女性研究人员录用比率等大部分数值目标将无法完成。
第六期计划的支柱内容包括社会变革、强化研发能力和人才培养三方面。为实现社会变革,未来五年将延续第五期计划的做法,进一步推动“社会5.0”。此外,新计划还包括以数字技术推动产业并以行政方式进行变革的“数字化转型”、完成温室气体零排放目标的“碳中和”以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内的诸多内容。
尤其紧迫的课题是强化日本的科研能力。眼下,无论在论文质量还是数量方面,日本的国际地位都呈现出持续下降的倾向。大学等机构的年轻研究者也面临恶劣的科研环境。
为了鼓励更多年轻人修读博士课程并增加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新计划加入了将在2025年度前为修读博士课程的学生提供相当于三成生活费的资助、鼓励企业录用更多拥有理工科博士学位的员工等具体目标。为完成这些目标,广岛大学副校长小林信一建议:“政府应当在帮扶跨学科人才以及为录用博士人才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等方面多下工夫。”
东京大学教授铃木一人认为,“六五计划”虽然意识到了当前社会科研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但宏大的目标与具体的政策之间缺乏衔接,目标定得都很时髦,但政策层面仍然延续了以往的部门垂直分割。
拟定基本计划的难点在于,为实现理想的社会,究竟该如何制定具体政策。即便设定了诸多细化的目标,也并不意味着就能够构建起理想的社会。我们仍然没有总结出能够将具体政策与数值目标和宏大的社会图景结合起来的理论。
政府将设定10万亿日元规模的基金支持研究活动,目的是将收益用于资助年轻研究者的培养和大学完善研究设备。内阁府相关负责人解释说,希望此举能够重振基础研究和学术研究。但由于制度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国各大学将如何参与进来还不得而知,实际效果仍然需要打上问号。
在“六五计划”实施期间,大学的分化将会愈演愈烈。国内的大学将逐步分成“世界性的研究型大学”和“作为地方创生枢纽的大学”,前者无疑将获得更多的支持。大阪大学副教授标叶隆马指出:“也有调查结果显示,地方中坚大学的研究能力才是必须得到强化的。”我们必须在意识到选择与集中的弊病的同时提高投资的效率。
眼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美中在科技领域的对立格局已经形成。小林副校长就指出,在“六五计划”实施阶段,安全议题将会扮演幕后主角。计划中就谈到“科技和创新已经成为国家间争霸的主要领域”和“实现全方位的安全”等等,明确写入要采取有效防止技术外流的措施。
从新冠疫苗和特效药的研发以及数字化转型方面看,日本的科技水平已经落后,政府的执行力和灵活性也明显存在问题。如何详尽掌握计划的执行进度、适时调整方向?综合科学技术创新会议正在完善对各省厅政策的评估体制。如果努力只停留在做表面文章,日本与世界的差距只会进一步拉大。
来源:参考消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