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新闻 >

重磅!腾讯入局,宣布启动碳中和计划!

时间:2021-01-14 15:45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气候变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正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减少碳排放是应对气候变暖的办法之一,向绿色低碳

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气候变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正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减少碳排放是应对气候变暖的办法之一,向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全球行动。

1月12日,著名科技巨头腾讯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积极响应中国碳中和目标。创始人pony随后在朋友圈中分享了官方通稿。

我国已承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我国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

其实之前腾讯在减碳方面已经有所作为,过去腾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手段节能减少碳排放。

腾讯的碳中和实践

这些年,腾讯已经在腾讯滨海大厦和数据中心,通过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来降低碳排放,研发的节能技术已经迭代到T-Block 4.0 版本。

具体怎么来降低碳排放呢?

滨海大厦举个栗子:

滨海大厦的屋顶像一座 “海绵城市”。

8000 平方米的广场上铺装的生态陶瓷透水砖,可以大量吸存和净化雨水,用来浇灌大楼里的花花草草。

南北塔楼屋顶上的陶粒层可以达到净化雨水和减缓雨水流速、削减洪峰的效果。

除了这些,大厦也通过技术能力,全方位推进办公节能。办公区采用的智能照明系统,每年可节电约 132.61 万千瓦时。

连大楼里的光照都是有讲究的,大楼的墙体按照深圳日照规律设计,自带遮阳系统,也能节约不少电。

腾讯滨海大厦也因此于2017年获得国际性绿色建筑认证系统LEED NC金级认证。

再拿数据中心举个栗子:

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底,中国数据中心服务器装机量为1200 万台,国内数据中心总耗电量高达 613 亿度。

如此高耗能,怎么才能从中节能?

我们的天津数据中心,根据余热回收原理,正在研究节能应用的方案。

按照这套方案,如果回收天津数据中心冬季全部的余热,热量用于采暖可覆盖的面积达到 46 万平方米,如果用于家庭采暖,可满足 5100 多户居民的用热需求。能减排二氧化碳量达5.24 万吨,碳排放当量约为种植286.4 万棵大树。

相当惊人。

2018年建成的腾讯贵安七星数据中心,经工信部实测,其极限PUE值(评价能源效率的指标)小于1.1,(小知识:PUE越接近1表明能效水平越好,绿色化程度越高),相比之下,同期国内数据中心的平均PUE约为1.73。

即将交付的腾讯清远数据中心液冷实验室,更将实现极限PUE值低于1.06的高节能效果。

其实除了腾讯,阿里、百度、京东、苹果、谷歌等互联网科技公司本身作为耗能大户,除了注重节能外、也非常注重利用自身建筑物安装太阳能发电装置以及尽可能多的使用绿电。

阿里从2015年推出智慧光伏云

阿里进入光伏是从2015年开始,阿里云与阳光电源合作,共同发布“智慧光伏云”。根据双方的预测,智能光伏云预期可每年将发电站的收益提高3%-7%,这相当于1GW的太阳能发电站,每年可增加5,000万元人民币收入。从长期来看,太阳能光伏产业与云端服务结合所带来的收益可能不仅仅是这样,云端系统可分析给出太阳能发电站所处位置的精确天气预报,可以进行跨区域的能源供给和消费调整,对降低电力传输的损耗很有帮助。

百度在阳泉建立了首个光伏数据中心

2015年7月,百度云计算(阳泉)中心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并网发电,这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在国内数据中心的首例应用,并开创了数据中心绿色节能新纪元。

京东在亚洲一号上物流园上建分布式光伏系统

京东“亚洲一号”物流中心,刘强东宣布京东未来将在新建的150万平方米仓储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系统产生的收益将全部捐赠给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

苹果积极投入光伏电站建设,数据中心由可再生

能源“供电”

早在几年前苹果就自己建了太阳能电站,目前已经有两座20兆瓦的太阳能电站建成,第三座电站位于北卡罗莱纳州,目前正在建,另外一座在建的20兆瓦的太阳能电站在内达华州。同时苹果开始扩大范围布局进军海外光伏产业,首站选择了中国。

苹果曾对外承诺“苹果所有的数据中心由可再生能源“供电”。

谷歌总部新办公大楼屋顶被太阳能电池板覆盖, 宛如一片蓝色海洋。

谷歌总部停车棚上也都安装了光伏电站,可见,到处都是太阳能的足迹。

微软也不堪示弱,在硅谷园区内安装了大片 的光伏。

还有美国的“淘宝”——亚马逊。

2017年3月,亚马逊宣布在其物流配送中心安装光伏电站,计划到2020年扩展到50个中心部署光伏电站。

这些一不小心就垄断了的,攫取了超额利润的互联网巨头们,确实应该作好表率,更多的履行社会责任。除了投建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还要通过人工智能帮助所有耗能用户减少用能以减少社会的整体碳排放。

—摘自电力圈

责任编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