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新闻 >

全球贸易网络视角下的芯片博弈

时间:2021-01-11 15:39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优品抢赚(Make money buy)致力于解决全球青年就业、小商户生存、跨国供应链的困境,有效的链接卖家与买家。通过5G新零售跨境拼抢

优品抢赚(Make money buy)致力于解决全球青年就业、小商户生存、跨国供应链的困境,有效的链接卖家与买家。通过5G新零售跨境拼抢模式,实现用户、商家、消费者三方受益,打造新时代的共赢电商。

有没有一种感觉,在中美科技战争中,芯片卡住是非常重要的。经常雷声大雨点小。

中美科技摩擦以来,在中国讨论最多的是,最坏的可能是美国推动大规模芯片断线。然而,事实上,美国往往给一些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留有进行芯片围堵的空间。总体上,越来越多的芯片出口到中国,场面非常火爆。

这种奇怪的局面根源于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地缘政治摩擦,芯片产业本身的市场规律与市场地位存在着天然的差距。

全球化真正开始了。阻碍其发生的因素很多,芯片就是其中之一。半导体是人类在工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是一个以全球化为依托的工业体系。根据牛津经济研究所公布的数据,半导体行业推动全球7万亿美元的经济活动,并直接支持占全球GDP四分之一的数字经济。

巨大的经济价值是任何国家和政治力量都不能忽视的力量。对于那些希望半导体成为科技战争手段的国家来说,这种力量有三个严重的障碍。

1、半导体虽然看起来像是一种可以被用来进行科技制裁的“武器”,但它本质上就是生意,生意就需要买方和市场。

2、半导体产业错综复杂,虽然看似美国一家独大,但其实每个部类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可替代性。

3、半导体产业的高度全球化,令大量国家、地区、企业从中受益,而谁也不想在这个利益网络中被削弱。这导致半导体产业的逆全球化,必将牵一发动全身。

基于这三点,谈论可能因“卡脖子”而引发的芯片大战只是一张纸。真正的芯片游戏必须建立在全球贸易网络多样性的基础上。这并不是主张中国芯片无风险,走技术自强之路,而是明确了对中国芯片产业未来的分析应该建立在对全球半导体贸易体系充分考虑和了解的基础上。

那么,让我们从全球芯片贸易网络主要成员的贸易格局和贸易需求入手,看看我们所担心的“芯片战”的可能性。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近年来,全球半导体市场经历了大起大落,数据也发生了变化。本文重点研究了2018-2020年的平均数据,具有广泛的参考价值。

目前,世界上有23个国家和地区有能力参与半导体产业的多个方面。中国大多数国家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参与度都很低。例如,加拿大参与高端研发,新加坡是一个大型转口和制造商,拉丁美洲和俄罗斯是新兴市场,东南亚国家有着悠久的外包制造历史。

以2019年的数据为参照,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实际贸易主要由以下国家和地区主导:美国企业占据近50%的市场份额,韩国企业占近20%,日本和欧洲占10%,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占5%。

在这种格局中,我们会发现,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处于利益链覆盖和发展需求的微妙平衡之中。

这是一个谁也不敢,甚至不能贸然打破的平衡。

走向世界新中心的东北亚三角

从那时起,全球芯片贸易需要一个中心来引导整个市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依托集约化的终端设备制造业,美国成为消化全球芯片的中心。进入新世纪以来,家用电器和显示器件的制造中心已向亚洲转移。2010年后,中国智能手机产量上升,全球芯片的消化中心转移到东北亚。

在这一迁移过程中,韩国半导体产业具有独特的贸易优势。可能对芯片贸易没有详细了解的朋友会惊讶地发现,韩国占芯片市场的20%,高于欧洲和日本的总和。这种情况,一方面取决于美国此前意图分割日本半导体产能,支持韩国产能;另一方面,来自中国芯片需求的增长,这使得韩国芯片制造能力找到了长期买家。

在由中国、日本、韩国组成的东北亚芯片贸易三角中,日本已经失去了芯片制造优势,可以以半导体原材料为主导产业;中国没有发展核心芯片制造能力,主要集中在芯片采购上。韩国可以购买大量的日本原材料,生产后将芯片出售给中国。这个贸易区使韩国赚了很多钱。

目前,韩国半导体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五分之一以上,并继续上升,其中中国半导体出口占三分之二以上。美国启动对华贸易后,普遍认为美国半导体市场份额有所下降,可能占据这一空缺的还是韩国。

韩国强劲的半导体贸易受到质疑。例如,半导体产业在韩国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过高,国家投资过度集中,间接给电器、汽车、造船等老支柱产业带来疲软,半导体领域过度集中的经济发展模式增加了韩国贸易体系的风险。比如,2019年,日韩经济摩擦爆发,日本选择切断对韩高纯度氟化氢等半导体原料供应,韩国缺乏对策。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兴起,我国正在努力构建半导体上游产业链,强化技术安全系数。希望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窗口,回归半导体下游,回归芯片制造核心。例如,我们的society 5.0战略旨在成为“专注于AI应用的领先半导体制造商”。中国和日本希望延长产业链,这就利用了韩国的贸易优势。

从短期来看,东北亚三国芯片贸易属于一个相互依存、独立存在的利益共同体。在长期的产业链升级中,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而这个竞争开始后,韩国的优势将最先转为风险。

割据半壁的美国跨国公司

到目前为止,美国公司的半导体市场份额仍占世界的50%左右,据说占了全国的一半。美国半导体公司在全球产业链上没有问题。与欧洲、日本的上游竞争和中国的下游竞争相比,压力大多来自美国。

在经历了长期的全球化和产业兼并之后,半导体产业的另一边是由美国公司主导的,是博弈中仅存的跨国公司。在各自的半导体市场上,形成了布局全球、产业链完善的庞大体系,基本处于寡头垄断地位。我们很难看到美国半导体巨头之间的激烈竞争。它们大多面向未来技术布局,完成对剩余产业的兼并。

这些掌管全球半导体电源的美国跨国公司形成了独立的贸易力量和发展需求,与美国政府和整个美国经济的发展需求难以调和。比如寡头半导体企业需要的是开拓新市场和新技术机会,这就需要不断提升产业全球化趋势,避免技术碎片化和市场缺口。

显然,这与特朗普政府和美国推行的长期贸易保护主义和制造业回流政策之间存在根本矛盾。芯片作为美国仅次于石油、飞机和汽车的第四大出口商品,其背后的寡头垄断公司在美国政治经济中具有超越性的话语地位。可见,美国政府对中国企业发起的芯片封锁大多雷声大雨点小,不能触及高通、英特尔等企业的实际利益。美国政府积极推动的半导体制造业的回归,可以利用台积电等外资企业的优势。

目前的情况是,美国政府和跨国公司各自为政。我打贸易战,你们做跨国生意。这两个人总有一天会碰上的。当实体经济的本土化需求与数字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时,半导体巨头可能是软件公司背后的局外人。

重新寻找话语权的欧洲

2020年的欧洲显然并不平静。在防疫和脱欧的关键词不断发酵的同时,我们会看到,欧盟为科技问题齐聚一堂是“值得称赞的”,讨论的不是数据安全和数字主权。

2020年12月,欧盟委员会召开了欧盟17国电信部长会议。会后,它就欧洲处理器和半导体科技计划联合欧洲处理器和半导体科技计划联合声明,宣布未来两三年将向半导体行业投资1450亿欧元。这一“欧洲处理器和半导体科技计划联合声明”不同于以往,强调半导体的战略意义和欧盟半导体产业的整合与协调。据悉,2018年欧洲微电子共同利益计划(ipcei)将全面加强,对半导体战略利益的关注将提升到欧盟国家层面。

从贸易格局看,欧洲半导体产业处于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欧洲半导体长期参与上游产业链和全球化进程,培育了一批产业布局完善、可与美日跨国公司媲美的半导体企业。在参与半导体全球化的过程中,欧洲企业掌握了许多关键布局,如荷兰的ASML。依托这一“家庭背景”,欧洲显然正在崛起的半导体市场和新一轮的数字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

欧洲(包括英国)占全球半导体市场份额的10%,日本也是。其市场优势集中在存储、逻辑芯片、模拟芯片等二次及低利润领域。掌握全球市场核心份额和利益的是美国巨头,美国对其展开半导体制裁的是欧洲利益。2020年,种种迹象表明,以德国为中心的欧盟正在谋求在全球半导体贸易网络中获得话语权,与东北亚市场建立新的关系。

欧洲对“复兴”的需求将长期渗透到芯片贸易格局中。在某种程度上,短期内很难改变欧盟和日本的半导体大国地位。他们对目前的情况并不满意,这将给当前的半导体图形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芯片沙漏

我们可以看到,当今全球半导体贸易网络是一个产业产能覆盖交错、不同国家和地区地域代表性明显的格局。

总的来说,日本是芯片原材料的出口大国。占据欧洲主流的生产设备、底层技术、工业芯片等领域。韩国和台湾是大的“芯片工厂”。跨国公司在美国横跨整个行业,占据核心技术,占据半壁江山。在这种体制下生产的芯片将大规模流向正在崛起的亚洲市场。其中,中国是一个全球规模大、增长迅速的单一市场。在2020年全球流行的背景下,中国将成为唯一一个长期增长的芯片市场。

如今,中国芯片需求已超过全球市场的35%。这些流入中国的筹码并非闲置。它们作为电器、显示器和手机销往世界各地。在我国,增值芯片再出口是半导体产业的高净值部分,也是各个国家、地区和跨国巨头的核心利益所在。

随着人工智能计算的兴起和5g业务的加速,可以看出,中国在芯片需求方面继续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布局半导体上游产业,努力实现芯片自给。

回到全球芯片贸易格局来看,中国市场占全球需求份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利润高,增长快。因此,全球芯片贸易呈沙漏状:美国顶级巨头需要确保在中国市场的可持续利益;中韩和中国是芯片出口的核心方向;邻国日本和欧洲需要在与中国和亚洲市场建立新联系的基础上改变目前的位置。

那么,如果对中国的半导体供应被大幅切断,中国将很快建立起具有竞争力的半导体上游体系,这将成为各方都不愿看到的一幕。

换言之,改变现状既危险又困难。

钢丝上的博弈

如果我们仅仅从贸易逻辑出发,会很简单地发现没有人希望真正损害庞大的中国半导体市场。

比如,美国希望堵住中国半导体上游发展的可能性,以半导体为杠杆,撬动其他需求;韩国希望美国企业加快退出亚太地区,让自己填补空白。中国不能发展自己的半导体产业链,这将直接与韩国的产业形成竞争;欧洲和日本可能希望中国的半导体产业链得到一定程度的升级,与各自的上游位置对接,绕过美韩控制的下游市场;中国自身必须加快实现半导体区位独立,避免半导体核心技术和产业布局不足成为战略约束,消除巨大的半导体贸易逆差。这种逻辑仅限于半导体行业本身。如果它包括一个广泛的贸易体系和许多政治因素,变数将更加复杂。

我们可以发现,被广泛讨论的“热战争”半导体大停电很难真正出现。事实上,美国半导体对中国的攻击是一场线上游戏,可能会影响各方利益。中国的半导体自力更生之路就是这样。与军事和航天科技不同,半导体是一个高度依赖市场的产业。产业链崛起的完成,并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建一些工厂、做一些研究的终点。

某种程度上来说,芯片博弈的历史证明,谁先放弃全球化谁就将大概率掉队。

从根本上说,半导体是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和主要受益者。半导体产业作为创新型产业,由于政府行为的过度干预,可能会进入恶性循环。有好几条工业法规使得极端的半导体贸易战难以发生。

1、可控稳定的全球市场是稀释和回收半导体成本的前提。跨国公司和研究机构投资于全球市场。中国35%以上的市场需求处于无法替代的阶段。

2、过度的补贴、过度的政策干预、贸易壁垒的建立,这些非市场行为已经被证明影响了核心技术的发展,导致非竞争性企业获得不平衡收益。最后,它损害了整体市场前景,降低了创新能力。半导体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庞然大物。有利益需要阻止和伤害。

3、有效的人才交流与流动、产业组织谈判和知识产权保护是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土壤。如果政治压力过大,就会导致连锁反应,使创新无法继续。全球科研和人才体系使半导体辉煌,使半导体创新永续。

根据目前的数据测算,面对2020年的全球疫情,半导体产业仍以新技术为动力,可能实现7%-8%的增长。这是人盾。很难想象,在目前的形势下,任何玩家都会把半导体利益作为赌博筹码。

“芯片战”的实质是商业竞争而不是技术制裁。在那密集的晶体管里,生意继续,产业发展,蛋糕必须分好分好。

芯片,是创造利益和分配利益的游戏。

责任编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