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 4 年的布局,旷视在供应链物联网已经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打法:自主研发仓储物流机器人,同时通过“河图”操作系统连接自研机器人和第三方硬件,而在底层做支撑的,是旷视所擅长的算法。
2020 年 10 月 15 日,旷视在北京召开“旷视智慧物流战略暨‘AI+物流产业联盟’发布会”,沿着这套打法进行深化,推出了河图 2.0 版本,以及7 款智能物流硬件新品,同时发起人工智能物流产业联盟,联合行业上下游共同推动 AI 在物流行业的落地。
AI 让物流设备变得更聪明2019 年 1 月,旷视发布了河图 1.0 版本,旷视联合创始人兼 CTO 唐文斌当时做了一个比喻:“河图是机器人乐队的指挥家”,意思是河图可以接入上下游很多设备,并通过后台的算法来合理调度。
迭代到 2.0 版本,河图对一些关键功能进行了升级,包括提前决策、自适应动态调优以及生产全流程可视化。换言之,河图 2.0 版本在决策和优化方面更加智能,并且更加详细地对流程进行数字化呈现。
机器人是旷视这次发布会的重点,4 类机器人分别是 SLAM 导航 AMR(Automated Mobile Robot,自主移动机器人)、二维码导航AMR、SLAM 导航智能无人叉车以及人工智能堆垛机。
SLAM 导航 AMR 有两个型号,均能搭载最多 800KG 的货物,都擅长在复杂场景中闪挪腾移,但 MegBot-S800 基于激光雷达实现 SLAM, MegBot-S800V 基于视觉实现 SLAM。
值得一提的是,两款机器人的 SLAM 导航部分技术由旷视研究院的 SLAM 组负责。该团队在 8 月 22 日 CVPR2020 SLAM 挑战赛上,包揽了全部赛道冠军。
MegBot-S800 具备良好的自主导航能力,即使一个场景有 50% 的物体都在无序变动,它都能稳健运行,且实际运行效果已经经过了验证。在 9 月初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一个晚会上,MegBot-S800 作为“侍应生”穿梭在复杂的场地环境,旁边是随时有可能变更行进路线的嘉宾人群,但依然顺利完成了任务。
MegBot-S800 不仅胜任复杂的环境,还可面对单一特征环境,比如行走在长长的走廊上,能做到保持行进路线不迷路。据旷视高级副总裁、物流业务事业部总经理徐庆才透露,这款产品刚刚拿下国内最大的 AMR 订单,包含 140 台机器人,刷新了行业纪录。
相比上述型号依靠激光导航,Megbot-S800V 采用的是纯视觉方案,但同样具备环境感知和识别能力,能认出人物也会识别物体,遇到障碍物可以自主避开。
“纯视觉 SLAM 方案从成本角度来说,应该是更低的,用简单的摄像头加上 AI 算法就解决了一些用户的痛点,在市场竞争中更有竞争力。”旷视高级副总裁、机器人产品部总经理王宏玉说,“我认为纯视觉 SLAM 还需要两三年的发展,将来会是激光 SLAM 结合视觉 SLAM 一起用,前者可以解决整个方案里 70%~80% 的问题,后者作为辅助解决剩余 20%~30% 的问题。”
第二类机器人是二维码导航 AMR,同样有两个型号:MegBot-T800 和 Megbot-T1000,一个额定载荷 800KG,另一个则是 1000KG。两个机器人都是基于地面上贴的二维码进行导航,依据事先规划好的路线行进,遇到别的机器人,只能停留在某个二维码上待其通过,不如 MegBot-S800 和 S800V 那么智能。
但 MegBot-T800 和 MegBot-T1000 有别的长处,前者拥有 245mm 的轻薄车身,体积负重比业界第一,并且还具备货物智能感应功能,能对超载和货物装载不规范的情况,自动发出提醒。后者机身同样轻薄,只有 250mm,并且采用了 48Ah 电池,因此具有超长续航能力,可连续 12 小时工作。
第三类产品是 SLAM 导航智能无人叉车,按功能划分为负责平面搬运的 MegBot-L2000,以及负责垂直搬运的堆垛智能无人叉车 MegBot-F1600。
前者额定载重 2.0 吨,适用于重工况长距离地面搬运。后者额度载重 1.6 吨,可取放货物到最高 2.9 米处,适合重工况中的货位堆垛。两台机器人都具备智能感知能力,能保障三米范围内人货安全。
第四类产品是人工智能堆垛机。增加了 AI 能力的堆垛机,安全性大大增加,可实现轨道异物视觉检测、垛形视觉检测以及库位视觉检测。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堆垛机一次可存取搬运 8 个货箱,提高 3–4 倍工作效率。
旷视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品玩,堆垛机无需真人操控,应该去哪个巷道、取什么货物、取多少货物,都是由河图系统进行智能控制。从客户下单到货物取出,完全不用人工干预。
旷视持续加码物流硬件的背后逻辑随着 7 款物流硬件新品的发布,旷视在“最硬 AI 公司”这条路上又往前迈了一大步。
为什么旷视选择持续加码硬件?是为了抢传统机器人厂商的蛋糕吗?非也,不管是个人物联网、城市物联网还是供应链物联网,旷视从来不是为了做硬件而做硬件。
配合算法和软件做硬件,实际上是旷视将 AI 落地产业过程中,摸索出来的一条必行之路。在 2020 年 7 月的一场交流会上,旷视联合创始人兼 CEO 印奇道出了一家算法公司做硬件的逻辑:“算法、软件和硬件在一起设计之后,确实比单独设计软件、算法和硬件效果要好得多。”
王宏玉给品玩举了一个例子:河图系统下一步要做的数字孪生,需要底层硬件及时更新来配合。数字孪生是指将仓库里所有的货物、设备和流程,都进行数字化模拟。理想状态下,数字孪生系统可以实时地在数字世界里,呈现物理实体的真实状况,从而达到对设备、流程进行优化,简化维护工作和提高效率的目的。
“河图要做数字孪生,就得在底层连接各种不同的设备。如果只靠合作伙伴来做硬件,对河图的迭代速度有一定影响。而自己做硬件的话,迭代速度可以更快,让河图尽快成熟和完善。”王宏玉说。
旷视的长处是 AI 算法,做硬件自然也充分利用到这一点,从今天发布的 7 款新品就能看出来。王宏玉指出,旷视做的硬件和其他友商最大区别就是,里面有很多 AI 的元素。不管是 SLAM 导航、货物智能称重,还是安全检测,旷视的新硬件处处体现 AI 元素。
唐文斌认为,物流行业与 AI 正在经历双向选择的过程。传统物流行业,人的工作压力大、部分工作环境苛刻,物流成本连年攀升,企业主动寻求降本增效之道。而疫情期间,众多企业选择的人机协作自动化场景又多次被验证为十分可靠,AI帮助物流行业进行数智化升级成为必然命题。
尽管选择了软硬一体化的战略,但王宏玉表示旷视会把握好尺度,什么自己做,什么交给合作伙伴去做,会有一个衡量。同时,旷视依然保持开放的姿态,发起了人工智能物流产业联盟,联合物流行业产学研各方力量,利用 AI 技术来提高物流效用。联盟目前已经有 30 家成员,后续会进一步吸纳更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