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天府大道东西两侧的天府公园 本报记者 胡大田 摄
上接01版
建体系 搭建公园城市四梁八柱
这些天,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工作人员施玉洁十分忙碌。她所在的规划管理处牵头编制的三个规划——《成都市公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9-2035年)》《成都市全域公园体系建设规划(2020-2035)》《成都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建设实施规划(2020-2025年)》基本完成并形成了送审稿。接踵而来的,还有一系列后期工作需要去对接。
“从基础调查、专家讨论、大纲编制,再到修改完善、意见征求,中间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细致且严谨。”亲历了规划形成的施玉洁如是说。她举例,单是《成都市全域公园体系建设规划(2020-2035)》一项规划便酝酿了近两年时间,中间反复征求了多个领域权威专家的意见建议,并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进行了深度对接。这中间,让施玉洁感受颇深的是,不仅要吃透最新的精神和要求,更要不断学习、拓宽眼界,加快丰富和提升自己。
这样的感受从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挂牌之日起,便开始滋长。从“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到“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让她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还有工作内容的扩展和更新。
“摸着石头过河”的不仅是施玉洁,挂牌后,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进行了诸多探索。面对一个全新的课题,要如何切入?完善好顶层设计是一切工作的基石。在公园城市理论研究方面,邀请了多个领域权威专家组成顾问委员会,系统开展公园城市“两山”发展指数、全域公园体系等20余个专题研究,强化了公园城市研究、规划和咨询。
公园城市规划体系编制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构建了“公园城市规划—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及总体规划—区(市)县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三级规划体系和“设计导则—技术规范”二级技术标准体系。专项编制《天府新区公园城市总体规划》《天府绿道总体规划》等20余项规划,制定各类技术导则50余项,精准标定了公园城市成长坐标。
为理顺公园城市推进机制,我市还成立了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公园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在机构改革中整合组建市、区两级公园城市建设管理机构。
2020年9月3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公园城市研究中心在成都挂牌成立,这意味着在努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规划的前瞻研究方面,又迈出重要一步。
强生态 塑造公园城市大美形态
在东门码头,乘坐一艘古色古香的乌篷船,顺着锦江而下,途经合江亭、兰桂坊等地,欣赏两岸美轮美奂的光影秀,领略不一样的锦江风物、人文风情。如今,“夜游锦江”已成为成都的一张独特名片。
这般美好享受,来自于我市厚植公园城市生态本底的不懈实践。一组数据证明:1-8月锦江流域优质水体率达97.6%,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滨河景观风貌逐步提升。从“护城河”到“景观河”,再到如今的“都市滨水公园”,作为天府绿道体系的核心“一轴”,锦江公园正以崭新的姿态挺入3.0时代。
不仅仅是锦江公园,整个天府绿道体系也正在焕发生机。当前,全市绿道累计建成4081公里。1000条“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穿插其间,植入书店、花店、商店、咖啡馆(茶馆)“三店一馆”基本设施,实现“绿道让生活更美好”的建设初心。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汪小琦以锦城绿道为例,算了一笔“绿色账”,“建成后,将形成133平方公里的生态公园、20平方公里的生态水系、24平方公里的城市森林、8条一级通风廊道,同时保护35平方公里的基本农田。”
塑造公园城市大美形态,成都要营造的是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巨大绿色空间,在“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思路下,形成“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公园城市生态美境。
作为“城市之眼”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丹景台景区,已成为人气爆棚的网红新地标。这是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第一个先导性、示范性、引领性项目,立于此,尽收眼底的绿,苍茫辽远,葱郁绵延;天府国际机场、天府奥体城、三岔湖等地标尽收眼底。
作为引领成都“东进”的支撑性工程,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全面建成后,全市人均增加10平方米净森林,每年固碳31万吨、释放氧气23万吨,创造30余万个就业岗位。
根据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提供的一组数据: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成都实现新增绿地面积1900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9.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9平方米。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成都市已记录的鸟类达495种,成都观鸟协会关于鸟类个体监测数量较2017年增加近万只,达29987只。
促转化 推动公园城市绿色发展
逛绿道、逛稻田、体验川西民俗、吃全世界最大的一锅蒸农家土碗、带孩子参加田园艺术教育、住林盘民宿,闻稻香听蛙鸣……走进位于大邑沙渠街道的祥和村,各种精心规划设计的村落场景,让市民游客得以体验已基本成形的“林盘+湿地+绿道+农田大地景观”农业公园社区形态。
崇州市的鲜道·幸福里,将餐饮与音乐融合,引进社区音乐厅资源,打造音乐盛宴、音乐咖吧、音浪火锅、灯光音乐秀、乐享悦舍民宿等特色消费场景,并联动精品林盘打造,带动了群众发展稻田小龙虾种养、民宿、烧烤、亲子等业态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公园城市区别于传统城市发展理念的鲜明标识,更是生态文明时代营城模式变革的必然要求。
在前期公园城市建设中,成都有着许多生态价值转化的例子:天府沸腾里,讲述了一个天府绿道的火锅故事,成为成都近郊休闲游的一张新名片;猛追湾·香香巷通过营造宜居宜游“新社区”,讲述了成都的市井生活……
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思路,依托公园、绿道等绿色资源和开敞空间,当前,成都已统筹布局1764处、399万平方米文体旅商设施,全面提升42个商圈、63个特色商业街区,培育生态体验、文化创意、生活美学、体育运动等新兴业态和生活方式,公园城市成为新业态的成长发育之地。
诸多“网红”的制造模式背后,记录着这座城市理念的转变。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成都以330个公园城市重点生态建设项目为载体,探索COT等政府社会合作共营模式,建立兼顾经济性和公益性的市场化城市运营体系。
据介绍,目前,68%的天府绿道项目社会投资占比在50%以上,高新区江滩公园等项目社会投资占比达到90%,公园城市成为政府社会合作共营新模式的探索实践之地。
塑品牌
提升公园城市整体形象
9月30日晚,世界花卉园艺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花落成都的消息一出,蓉城的夜又一次沸腾起来。举办这一全球顶级的国际性园艺展会,必将成为成都公园城市品牌的展示窗口。
诚然,世园会成功申办背后所彰显的,是成都不遗余力建设公园城市的信心与底气,而成都要向世界推介的是“公园城市”这张崭新的城市品牌。
毋庸置疑,构建公园城市品牌生态系统,成都已厚植起城市品牌IP生长的土壤。通过建设世界级旗舰项目——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都江堰精华灌区、熊猫之都、锦城公园,以及一大批公园城市示范片区,其目标正是要逐步建成一批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生态样本,企业热衷的生产生态融合空间,市民点赞的生活消费场景。
通过近三年来的探索,公园城市建设已初显成效。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2019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1.7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22.4%,居全国主要城市第7位;率先建成全国首个千兆省会城市,成为国内首批5G试点城市;森林覆盖率达39.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8%,较2017年提高1.2个百分点,空气优良天数较2017年增加52天达287天……
近年来,成都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2019年,成都连续11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被GaWC(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组织及网络)评为世界城市Beta+级,跻身世界城市60强行列……
公园城市示范区正有力驱动着成都这座城市转型、蝶变。
本报记者 王琳黎
来源: 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