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海到大海,从平原到雪山,所有的人都注视着你啊,中国……”多年以前,智利作家聂鲁达曾写下这样炽热的诗句。在中智建交50周年之际,拉美发行量最大的诗歌季刊《笔记本》推出了“中国诗歌专刊”(见图,资料图片)。这是其创办31年来首次推出单一国家专刊,收录了莫言、吉狄马加等20位中国当代作家的诗歌。
主办该杂志的巴勃罗·聂鲁达基金会主席劳尔·布尔内斯·卡尔德龙在专刊前言中写道:“以‘中国诗歌专刊’形式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智利共和国建交50周年,令人倍感欣慰。”聂鲁达基金会执行主席费尔南多·萨艾思·加西亚表示,希望以本专刊向中国的诗人朋友致敬,以此纪念智中建交50周年。
智利在南美国家中率先与新中国建交,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智利诗人聂鲁达曾三次访问中国,他把中国人民称作“兄弟”,对新中国和中国民众的感情流露在《中国大地之歌》的字里行间。他第二次访华时结识中国诗人艾青,并在第三次访华时与艾青同游滇池石林,品尝重庆美食,共赏三峡风光。艾青曾在智利逗留一个月,是聂鲁达家中的常客,从他的诗歌《在智利的海岬上——给巴勃罗·聂鲁达》中,可以管窥二人诚挚的友情。两位诗人成为异国挚友,作品传承久远,影响后人,为中智文化交流史留下一段佳话。
跟随聂鲁达和艾青的脚步,中智诗歌交流近年来活跃而深入。近30名中国诗人、作家曾访问聂鲁达基金会,与当地同行探讨创作。基金会还为赵丽宏、李成恩等诗人举办了朗诵会。参加朗诵会的诗人周瑟瑟写有70多首拉美题材诗歌,他告诉笔者,当地民众对诗歌和诗人的尊重令他感动,他们听懂了翻译成西语的诗歌中的情感。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阿来在智利进行了题为《聂鲁达召唤我来到拉丁美洲》的演讲。他回忆自己受聂鲁达影响,从诗歌起步走上文学道路的心路历程,打动了众多智利专家及文学爱好者。2019年,中国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和智利辛普雷门特出版社同时推出中、西文两种版本的《中国当代诗选》。智利《圆锥云》杂志还开设了中国诗歌专栏……
如今,《笔记本》的“中国诗歌专刊”为中国与智利及拉美诗歌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不同流派与风格、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中国当代诗人作品大量“登陆”拉美,得到了多元化呈现,成为中智文学交流中的新亮点。如同聂鲁达故居柜门上有中国风格的绘画,这本诗歌专刊也有大量中智相融的特色元素:文本是中西双语版对照,封面照片为聂鲁达在中国长城,配图方面也使用了明清古建筑等中国特色符号。这本杂志篇幅达110页,是平时厚度的两倍。有的作品以地球另一端的智利为题材——“如果我今晚/在智利打一口井/穿过深井就能回到中国”,读来令人印象深刻。
拉美国家诗歌节众多,诗歌基础深厚,这本诗歌专刊的影响力很快便显现出来。智利著名作家、作家协会前主席拉蒙·迪亚斯是该专刊西班牙文译文审定者,他表示,这期作品质量很高,读完后对中国当代诗歌有了新的认识。阿根廷著名诗人格莱茜拉·马图罗说,内容丰富、设计精美的专刊让人手不释卷,中西双语版本是个创举。哥伦比亚著名诗人何塞·迪亚斯·格拉纳多斯认为,专刊丰富了这个时代的文学认知。墨西哥汉学家拉嫡娜认为,专刊在疫情防控期间出版,对世界诗歌对话而言弥足珍贵。
这本诗歌专刊的诞生,源于编选者、翻译者孙新堂和《笔记本》主编、智利诗人塔米姆·毛伦去年的一次聊天。二人商议要为中智建交50年做点什么,推出中国诗歌专刊的想法令他们一拍即合。在智利大学担任中国文学客座教授的北京语言大学教师孙新堂说,拉美知识界熟悉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诗人及作品,但对中国当代诗坛了解较少,希望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介绍到智利和拉美地区,期待有更多优秀作品被当地读者了解、喜爱。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作者:吴 杰
来源: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