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新闻 >

中国经济:复苏有力,金秋添暖意

时间:2020-11-11 16:30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正增长0.7%,今年首次由负转正。前三季度中国经济“成绩单”10月19日新鲜出炉,在天气逐渐转凉的金秋,为疫情中的全球经济传递出温暖的信号。

  正增长0.7%,今年首次由负转正。前三季度中国经济“成绩单”10月19日新鲜出炉,在天气逐渐转凉的金秋,为疫情中的全球经济传递出温暖的信号。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年内首次转为正增长。

  同样转正的还有9月全国的税收收入。10月21日,财政部公布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前三季度全国税收收入118876亿元,同比下降6.4%,降幅比第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收窄10个、4.9个百分点;其中,9月全国税收收入同比增长8.2%,当月主体税种全面转正。

  疫情影响和减税降费影响了税收收入,但在税费减免力度持续的当下,月度税收收入增长全面转正,说明企业逐渐恢复元气,市场活力得到激发,中国经济复苏的步伐坚定而有力。第三季度,国内GDP增速可观,同比增长4.9%,比第二季度高了1.7个百分点,表明中国经济在回升路上踩了一脚“油门”。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答记者问时表示,不论是从需求、生产,还是从整个市场表现出来的信心和活力等方面来看,今年第四季度乃至全年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保持目前的态势。

  民生稳经济 畅通内循环

  近日,新华社推出的《中国扶贫地图》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根据该地图提供的数据,我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已有780个摘下“贫困帽”,全国贫困人口从2010年末的16567万人,下降至2019年末的551万人,年末贫困率从17.2%下降至0.6%。

  自从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扶贫工作成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工作部署。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庄严承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关系民生福祉,也是激活经济潜能的“钥匙”。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刚刚突破60%,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农村地区。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甚至致富,让他们早日成为城镇化的受益人,把贫困人口“吃饭的口”转变成“创造的手”,有助于提高潜在的消费能力。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央和国家机关不遗余力。以税务系统为例,“十三五”时期,全国税务系统共帮扶8782个贫困村、72万多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仅今年1月~8月,全国税务系统落实脱贫攻坚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就实现减税670多亿元,同比增长36%。

  国家关注民生这件“大事”,在就业、居民收入方面也有体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9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8%;9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4%,比8月下降0.2个百分点。

  作为人口和就业大省的广东省,前三季度新增就业96.46万人,完成了年度任务的80%以上。在减负稳岗上,广东充分释放援企稳岗政策红利。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广东为281.82万户企业“免、减、延、缓”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1456.78亿元,向164.68万家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120.06亿元,惠及职工3177.32万人次。

  “保就业”效果初现,“民生之本”有了更稳固的根基,在社会经济大树上“枝繁叶茂”的居民收入和消费就有了源头活水。

  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81元,实际增长0.6%,实现由负转正;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97元,实际增长1.6%。而前三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3%,涨幅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9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7%,涨幅回落到“1”时代。

  一方面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另一方面消费价格涨幅回落,两方面对刺激消费形成“双管齐下”的作用,效果也反应在市场销售数据中: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324亿元,同比下降7.2%,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2个百分点;其中第三季度增长0.9%,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消费市场正在慢慢摆脱疫情的深度冲击,消费者的信心也开始恢复。在疫情中本就繁荣的线上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5.3%;线下消费和服务消费也在加快恢复,一些传统的商超在前三季度销售额增长2.9%,住宿餐饮业销售额降幅连续几个月收窄,已经慢慢接近正常水平。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辉认为,过去我国更加依托外需,随着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我国逐渐转向内需驱动。下一步,要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强大生产能力支撑国内巨大市场需求,以国内市场体量反哺生产转型升级。

  居民就业和收入形势好转,加之脱贫攻坚的成效,“今年第四季度乃至全年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保持目前的态势”的判断看来所言非虚。在消费、就业、民生保障等方面都企稳的状况下,国内经济循环的基本盘变得更加稳固。

  减税+防疫 红利得显现

  进入第三季度,由于陆续放松限制措施,新冠肺炎疫情在多国又出现反弹,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发布数据显示,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4000万例。

  受疫情影响的其他各国,与上半年相比,政府实行的纾困政策总体呈减弱趋势。据了解,2020年第一季度出台针对疫情纾困措施的国家有26个,到了第三季度这个数字降到了11个,其原因主要是财政支持拉动经济的效果有限,政府债务水平提高,政策难以为继。而中国针对疫情给经济带来的影响,也采取了发行抗疫国债、实施支持疫情防控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结果收获了第三季度亮眼的经济表现。

  同样是政府应对疫情的经济支持措施,收效却迥乎不同,这表明经济复苏的关键先决条件中,控制住疫情这一条必不可少。彭博社援引日本野村控股公司全球宏观研究负责人罗布·苏巴拉曼的话说,中国经济的表现表明只要成功防控疫情,复苏就指日可待,这是“鼓舞人心的消息”。

  积极抗疫后逐步复工复产,再到如今消费开始复苏,中国经济的回升过程循序渐进,抓住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条线,在彰显中国经济的活力和韧性的同时,也证明了“中国经验”和制度优势在抗疫中的突出效果。

  第三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达76.7%,比第二季度回升了2.3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回升0.3个百分点,已恢复到近年较高水平。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快速调查显示,第二季度以来企业复产水平持续好转,截至9月下旬,有73.2%的企业达到正常生产水平八成以上,较6月中旬上升4.8个百分点,开工情况整体接近正常水平。

  服务业多数行业都实现了正增长,9月,构成服务业生产指数的8个行业中有6个行业的生产指数已经实现正增长,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在两位数以上。据初步核算,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400397亿元,增速由上半年同比下降1.6%转为增长0.4%。

  生产领域欣欣向荣的背后,助企纾困的政策功不可没。1月~8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达18773亿元。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8月全国企业购进货物服务总金额同比增长9.6%,快于销售收入增速0.2个百分点,反映出企业对经营前景充满信心。国家税务总局监测的10万户重点税源企业景气调查问卷显示,89.4%的重点税源企业预计四季度生产经营形势为“平稳”或“好转”,较三季度预测提高4.7个百分点。

  各项减税降费政策陆续实施以来,企业负担持续下降。今年前8个月,全国5000多万户小规模纳税人,享受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免征增值税的约占92%,余下8%左右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从3%降为1%(其中湖北省免征),降幅达67%。各项支持创新政策措施的继续实施,使得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到研发和技术改进。1月~8月,全国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33万户企业购进高技术设备和高技术服务金额同比增长24%,推动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1%。

  事实上,国内财税政策的支持,不只局限于短期应对疫情风险的权宜之计,更多的是长期推动经济发展的久久为功,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

  “十三五”以来,结合税制改革,财税部门重点围绕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实施了一系列减税政策。财政部统计显示,2016年~2019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分别约为5700亿元、1万亿元、1.3万亿元和2.36万亿元,今年预计再新增减税降费2.5万亿元。

  10月1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报告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4%,而中国经济将增长1.9%,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相较于IMF6月的预测,中国经济增长率上调了0.9个百分点,显示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复苏的信心。

  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表示,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是基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中国采取了果断措施控制疫情,二是中国实施了有力的财政、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复苏。

  外贸逆势增 退税减压力

  在“中国家具之都”广东佛山,最近生意异常火爆,一些家具企业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底,当地家具企业的经营者惊喜而意外。原来,海外疫情促使“宅经济”快速升温,导致家具需求量暴增。10月13日,海关总署发布家具出口相关数据,数据显示,我国家具1月~9月累计出口2712.8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5.1%,家具出口不但已经回暖,整体还好于去年。

  家具行业的外贸形势,是我国外贸整体逆势上扬的一个缩影。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0.7%,首次实现年内累计增速由负转正。海关数据显示,我国第一、二、三季度进出口增速分别为-6.5%、-0.2%、7.5%,呈现逐季向好态势。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季度,我国进出口8.88万亿元,其中,出口5万亿元,增长10.2%;进口3.88万亿元,增长4.3%,这三个指标均创下季度历史新高。

  以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为例,内陆大省四川,前三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5916.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7%,增速在外贸大省中位居前列;开放型经济大省江苏,前三季度进出口总值32250.4亿元,同比增长0.8%,外贸实现由负转正。无论是全国还是地方的数据,都在反映着外贸走势的回暖。

  除了积极抗疫带来的产能恢复,更快更方便的出口退税办理、越来越优质的税收营商环境,都是助推外贸成绩“逆袭”的重要因素。

  自今年3月起,国务院提高了1464项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有1084项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3%。税务部门“点对点”送政策到企业,各地出口企业能够迅速获得退税,资金压力得到缓解。

  广东省珠海市税务部门前三季度累计为全市1780家出口企业办理出口退税84.23亿元,疫情期间,全市平均办理时长压缩到3个工作日,实现出口退税“极速退”。

  “当天申报当天就审核完,退税款第二天就到账了,速度之快出乎我们的预料。”东电化电子元器件(珠海保税区)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覃东莉说,“截至9月底,已经有近2900万元退税到账。”

  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7月,全国税务部门共办理出口退税8953亿元,全国办理退税平均时间由2019年的10个工作日压缩到了8个工作日以内,提速20%。出口企业有了快速的资金回流,预期更加稳健,发展信心更足。

  外贸慢慢恢复以往繁荣光景的同时,也为“六稳”“六保”作出了独特贡献。1月~8月,外贸带动就业人数达1.8亿,进口环节税收贡献10.4%的全国税收总收入。

  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乾表示,中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综合优势,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外贸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完全有信心、有能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营商环境优 外资乐筑巢

  10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这是我国营商环境评价领域首部国家报告,旨在促进各方交流互鉴,推广典型经验做法,以更好营商环境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该报告,背后体现的是政府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近年来,税务部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的措施和尝试,取得了一些进展。“十三五”期间,税务部门已实现95%以上税收优惠办理事项“免备案”;无纸化退税申报的大力推行,将正常退税业务的平均办理时间压缩了20%,实现8个工作日内办结;“非接触式”办理推广到202个税费事项范围内,企业纳税人90%以上业务可以通过网上办理。世界银行2019年10月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我国全年纳税次数为7次,明显优于OECD高收入国家10.2次的平均值,排名进入全球前20位。

  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引来“外来雁”纷纷在中国投资置业。商务部10月16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实际使用外资7188.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折合1032.6亿美元,同比增长2.5%)。这是我国今年以来实际使用外资首次实现人民币、美元累计指标“双转正”。

  在疫情全球蔓延、单边主义抬头的局势下,一些发达经济体今年上半年外资流入下降20%~60%以上,而中国此时吸收外资转为正增长显得弥足珍贵,这也体现了中国的投资经营环境对外资越来越有吸引力。

  为鼓励境外投资者持续扩大在华投资,从2018年起,我国对境外投资者从境内居民企业取得的利润用于境内直接投资的,实行递延纳税政策,暂不征收预提所得税。这项政策成为疫情冲击下推动外资在华持续发展的一大亮点。

  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全国享受再投资递延纳税政策的外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7.4%;用于再投资的利润累计达到407.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1%。其中,第二季度用于再投资利润比第一季度提高36.8%。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10月2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在年底前出台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进一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的范围,继续抓好外商投资法及实施条例的贯彻落实,为外商在华深耕发展营造更加公平、透明的投资环境。未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将更加敞开,欢迎全球的投资者来到这片热土“栖息”。

  作者:本报记者 张中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中国税务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