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新闻 >

监测体系“天空地一体化”——在云端,守护三

时间:2020-11-04 16:29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10月19日,三江源冰川科学考察在青海黄河源地区启动。20日,直升机将首批科考队员和物资运送至阿尼玛卿雪山主峰冰面。徐柏青摄(新华社发)

监测体系“天空地一体化”——在云端,守护三江源

  10月19日,三江源冰川科学考察在青海黄河源地区启动。20日,直升机将首批科考队员和物资运送至阿尼玛卿雪山主峰冰面。徐柏青摄(新华社发)

  核心阅读

  青海是三江源头,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源自这里。幅员辽阔、保护地众多,三江源要如何管理、管好?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的建成投用,促进了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科学化、系统化、现代化。

  近日,一位家住广州的网友在手机上关注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官方微博。

  轻轻一点,2000公里外的三江源仿佛近在咫尺。对这位网友来说,从此,三江源国家公园不仅在远方,也在指尖上。

  三江源国家公园面积广阔、人员稀少、物种丰富,如何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让更多人了解这里?

  国家公园不再神秘,保护方法更加多元

  “猜谜啦:缩小版的老虎、放大版的猫,世界上最美的猫科动物是什么?”活泼的内容,让网友惊叹,国家公园还能这么有趣?

  据介绍,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全面上线,这让公众关注的国家公园建设不再那么神秘。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源自这里。三江源保护区域涵盖了青海4州21县(市)以及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镇,面积达39.5万平方公里。

  过去20多年,三江源地区陆续建立起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各类各级保护地。如今,随着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在管理和保护工作中,也多了不少新办法。

  监测一体化,摸清三江源生态家底

  “以前,上级部门利用卫星遥感发现一些异常点位后,就要求我们去现场逐个核实。三江源天遥地远,每个点位都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赫万成说,如今,所有地理信息全部纳入监测体系,尽在掌握。

  三江源国家公园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集团503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开展科研技术攻关,统筹实施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卫星通信系统、生态大数据中心等科技支撑项目。历经数年努力,如今,“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已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搭建完成并投入使用。

  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生态大数据中心,巨幅环形电子屏上的三江源地区基础地理信息基准平台映入眼帘,利用国产高分辨卫星的卫星遥感技术,三江源地区的山水林田湖草、人类活动信息全部被记录在内。“这张图上,可以通过‘天眼’俯瞰整个三江源地区。”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生态监测信息中心主任曹军说,“植被、水体等生态信息的分辨率能达到16米,至于人类活动信息,分辨率能精确到2米。”

  曹军将电子屏切换到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周边的画面——这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在当地布设的野外远程红外摄像视频数据信息传输系统,可对索南达杰保护站近600平方公里范围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视频监控。临近冬日,正是高原上野生动物频繁出没的时候。曹军远程操控视频镜头,利用自动捕捉技术,几秒的工夫,就在索南达杰保护站北边发现了一群正在觅食的藏羚羊。

  “镜头是红外线的,晚上也可以监控。”曹军介绍,除了固定的视频监控,还有无人机在特定点位、重点区域进行空中生态环境监测,像这样的点位,目前已布设了26个。

  利用各单位在国家公园范围内的90多个生态环境监测站点,同时发挥生态管护员队伍的作用,三江源国家公园还开展了草地、林地、沙化土地、湿地、生物多样性等10个专题、90项指标体系的人工地面监测。

  在人工地面监测的各项手段中,红外相机是个利器。前不久,来自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索加乡的一支由牧民组成的生态管护队,就向生态大数据中心传回了他们采集的一段红外相机视频——一个月内,同一个地点的同一个镜头,竟然先后拍到了雪豹、岩羊、兔狲、沙狐、狼等多种野生动物。

  据介绍,随着大数据平台不断完善,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还与青海省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林草局、气象局等相关部门建立了数据交换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孤岛,共同推进三江源头、中华水塔基础数据的综合应用。

  完善治理体系,促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

  “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让三江源管理者摸清了家底、掌握着动态。而一体化系统监测,仅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一块牌子管到底”制度设计理念的一个方面。

  2015年年底,《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审议通过。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青海省探索制度创新,成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其下组建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三个园区管委会,对相关县进行大部制改革,将国土、环保、水利、林业等县级主管部门一体纳入管委会,整合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同时县森林公安、国土执法、环境执法、草原监理、渔政执法等执法机构,也整合成管委会下的资源环境执法局。这意味着生态治理职能统归国家公园管理局,其他社会管理职能仍归地方政府。

  如今,“一块牌子管到底”已经体现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多个方面——一种类型整合:打破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原有6类15个保护地人为分割、各自为政、互不融通的弊端,进行功能重组、优化整合,重新科学合理确定功能分区,为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创造条件;一套制度治理: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的颁布,青海同时印发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科研科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社会捐赠、志愿者管理、访客管理、国际合作交流、环境教育等管理办法;一体化系统监测:按照统一监测规划、统一基础站点、统一标准规范等要求,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通过建章立制完善治理体系,以高标准、高水平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搭建平台,促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科学化、系统化、现代化。”赫万成说。(本报记者 刘成友 姜 峰)

来源: 人民日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