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评论员 李秀明
在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著名科幻电影《少数派报告》中,主演乔恩站在电脑前,电脑立即识别出了他的身份,这是2002年的电影画面。2019年,《少年派报告》中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多个领域,比如支付、娱乐、出行、安防、教育等领域。
因为各大商家、平台纷纷入局,支撑起了产业链条,许多人将2019年称为“人脸识别元年”,但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延伸,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隐患也从今年秋季开始集中爆发。从“ZAO”违规收集人脸信息被约谈,到AI视频监控进课堂被质疑,再到郭兵副教授起诉商家的“人脸识别第一案”,人脸识别面临着多方质疑。
吊诡的是,这种基于大数据的生物技术手段,正在以大数据的形式售卖给大众。
近日,新京报调查发现,网上有一些私下售卖人脸数据的卖家,并发帖子称8元可买到3万张人脸照片,更有卖家表示能够提供“更多渠道”的人脸照片。这一事件掀起热议,不仅在于它再次触碰到了安全议题,也因为“高大上”的人脸识别技术正以廉价的形式刺激着公众。
人脸识别被频繁关注的背后,是人脸识别行业巨大的商业空间。有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人脸识别市场的规模预计为32亿美元,到2024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79亿美元。我国的人脸识别技术研究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加上人口规模巨大、经济稳步增长,市场对人脸识别的需求也必然快速增加,有数据预测,2020年我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达24亿美元。
8元买3万张人脸照片,是对人脸识别技术最大的伤害。毫无疑问,人脸技术带来了诸多便捷性,一旦人脸识别快速推广,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但这块巨大的“新蛋糕”也吸引了灰产从业者的参与,并呈团队化发展趋势,形成新的灰色产业链。8元买3万张人脸照片,只是这个灰色产业链条的冰山一角,而人脸识别信息的获取、管理、泄露,是另一张巨大的看不见的网。
技术无罪的观点,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共识,人脸识别技术本身也并没有原罪,但它必须负责任地发展。
今年9月,Facebook宣布加强平台人脸识别技术管控,但依靠企业自觉和行业规范还远远不够。国外已有针对人脸识别管控的法律法规,如美国目前已有6个州或城市制定了与生物识别数据相关的法案规制人脸识别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欧盟实施了史上最严的《通用数据保护法规》。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也陆续开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中新增“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的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网络运营者不得以谋取利益或损害他人利益为目的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自动合成信息”。
显然,公众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关注是一种进步,这不仅是安全意识提升的表现,也能倒逼行业进一步规范。或许在短期内,人脸识别的风险争议并不会停止,但监管上的短板还需尽快“补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