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创业故事,都是如何创建商业模式,如何开辟蓝海市场,如何通过提供与众不同的服务和产品,来获得收入。但其实,以前我也讲过,借势也是一种很好的创业模式,巨头有成功的产品,成功的商业模式。你所需要的,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做一些额外的服务或者工具,然后依托于它,成就自己。
某种意义,我们这种做自媒体的,其实也是依托在微信的平台下混口饭吃。为微信贡献价值内容,形成共存。那么做小程序的,做微商的,做第三方平台服务诸如有赞、微盟这样的,以及类似微擎这样的工具平台等等,也是如此,不一而足。
与巨头共生是个很大的话题,旧文断断续续说过一些,今天也写不了这么多。今天只说一些比较典型的。以前也提过的百度联盟一年分出去上百亿,淘宝联盟一年分出去超过200亿,那么有人说去年会更多,这个要看财报解读,但200亿以上肯定是有的。
巨头肯花钱买流量,这个门槛其实并不高,很多人靠这个赚钱。当然,很多人觉得没听说啊,没看到哪个新闻说这个东西谁赚了多少钱啊,只看到新闻说阿里不让谁谁谁赚这个钱了对不对,从ezbuy到蘑菇街,阿里一封杀就没饭吃了不是么。
嗯,只有某某平台被阿里封杀的时候你才会看到这个新闻,闷声赚钱的谁肯告诉你啊。
闷声发财的人还是非常多的,光淘宝联盟的玩法和套路,写个系列都不过分。但这事呢,我不擅长,我今天,只分享一些简单的心得,有兴趣的童鞋,自己去深挖。
先理解一下,巨头为什么花钱,为了获得增量。
阿里之前跟百度不对付,不好意思直接从百度获得流量,那么就有人来跑这个腿,玩得好的,就从中赚个差价。阿里跟微信不对付,自己玩大了,被人家封了链接,也诞生了这样一批跑腿的需求,从微信导流量给阿里,那么这些人肯定也是利益驱动。
但作为联盟的玩家,那些赚钱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逻辑。实际上,存量比增量更容易变现。什么叫存量,就是本来就是淘宝的用户,是淘宝的忠实买家,现在让这些用户从我这里走一手,变成我的成交,佣金不就到手了么。
存量用户,教育成本更低,用户成交转化率更高,当然收益率也就更高。可对巨头而言,你抢它的存量用户,换位思考一下,巨头会怎么想?巨头会认为你是负价值,只会降低卖家的收益率,因为你没有带来新增用户,却额外分走了佣金。
所以巨头一定是不喜欢抢存量用户的,一定是喜欢提供增量用户的。
但凡事在于,理想是一回事,现实是另一回事。增量用户和存量用户,并不是泾渭分明,不是能够简单清晰割裂开的。在互联网上,太多处于模糊地带的流量,是无法界定的。那么,对巨头而言,怎样才是对他最有利的呢?
竞争环境。
百度当年也是,谷歌进入中国后,百度联盟就对渠道更好一些。谷歌一退出,百度就觉得分给渠道的钱是不是太多了,开始各种鸡贼地往回收。等360搜索起来了,百度又忙不迭地开始往外撒钱。
谷歌其实也同理,当他们控制Android系统之后,他们把Android手机用户都当作自己的搜索存量用户了,你再想在移动端跟谷歌谈搜索分成,基本就没戏了。当然内容广告依然可以分,这是另一个故事。
阿里觉得天下大定的时候,蘑菇街在它眼里就一文不值。但发现微信上的微商日渐火爆的时候,淘宝优惠券就开始铺天盖地。所以,阿里联盟未来的预算松紧,不取决于阿里,也不取决于这些渠道的力量,而取决于拼多多、京东以及有赞。只要你看到拼多多还在挑战阿里的市场地位,你放心,淘宝联盟的钱,还是可以放心地去拿。
下面说点具体的,存量用户怎么拿。
所谓拿存量用户,就是以前我常说的,把巨头的流量卖给巨头。常说的关键词,归因劫持。
1. url劫持。以前浏览器,各种工具条常干,用户自己上淘宝买东西,浏览器后面偷偷在url加个尾巴,就变成了他的渠道成交,佣金分走不谢。
2. cookie劫持。很多联盟为了讨好渠道,说你给我带来的用户,当时没有成交,日后有成交,也算你的。那么这个就是通过记录cookie实现的,只要渠道第一次带用户进入平台,日后一段时间的成交都算渠道的。
那聪明人就觉得,我其实不用真的把用户带入平台,我只要假装带入平台就可以了,把用户cookie存下来,日后用户总会用淘宝买东西的,到时候不就是我的了么。
所以就有很多形式,比如后台偷偷访问淘宝,比如利用弹窗垃圾流量渠道打开淘宝,从来不指望这些流量可以直接转化,全都等着后续用户主动淘宝购物。
3. 关联广告。比如,我要是购买关键词淘宝,是不是转化率极高,那几乎是肯定的对不对,因为搜淘宝的用户都是淘宝忠实用户。就是很多自然搜索用户变成了渠道用户对不对,你说淘宝会不会允许这种行为,以及真有人这么买关键词么?我在Google上搜了一下关键词“淘宝”,顶上的一条果然是广告,猜猜是联盟渠道买的,还是淘宝自己买的。我猜是联盟渠道买的。
还有很多导航平台的淘宝链接,其实也是抢存量用户。但没办法,这是过路费。这就是所谓的模糊地带,你说不给钱行不行,人家真不给你位置了,每天的访客,存量增量其实说不清的。
4. 返利。以前很多返利网站、返利APP,把佣金拿出来一些贴补存量用户,后来淘宝联盟多个策略调整,各种限制,现在就少了很多。当然现在流行优惠券,这是另一个玩法了,目标是从微信和其他社交平台吸量。嗯,现在还有玩优惠券+返利的,也算是模糊地带吧。
5. 特殊资源。这个就不展开了。
比如说,之前有人写过拆解双11日赚1000万淘宝佣金的方案,就是很典型的,通过特殊资源,实现存量用户变现。所以为什么说这种方式不能持续?这种是太典型,太明确的存量用户变现了,平台怎么可能允许这种模式长期存在。
所以,如果你想持续赚平台的佣金,赚平台的钱,就一定记住这一点,存量用户的钱是平台不愿意给你的,这种钱赚不久的,平台迟早会堵的。
所以,上面提到的存量用户的获取手段,基本上在当前阶段可能都是无效的。
但是,凡事都有但是!
我给大家讲个潜规则,希望阿里的同学不要揍我。
在特定场景下,存量补增量是被默许的。
什么叫存量补增量?我先说一个现象,很多资深淘宝客会发现一个现象,淘宝联盟的规则,执行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按照规则约束的。有些规则不允许的事情,在某些场合居然是没有被严格禁止的,为什么?所谓水至清则无鱼,有些时候,是为了联盟生态。
为什么会有这么一说?在特殊场景下,淘宝要追求特定领域的增量,同时也有成本核算的压力,那么对于联盟渠道来说,完全去做增量用户,淘宝客也面临获客成本难题,成本太高,佣金无法覆盖,自然就不愿意投入。
为了鼓励这些联盟渠道追求增量,默许他们同时拿走一些存量,打平成本,能够赚钱,这就是所谓的存量补增量。比如,你在百度买淘宝关键词,淘宝联盟多半是要封你号的,但你在海外买一些Google上的淘宝关键词,他们在拓展相关海外市场的时候,为了鼓励你投入,很可能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所以很多淘宝客会郁闷,为什么以前好好的赚钱方法,突然不让做了。此一时彼一时,特殊场景下,为了竞争,为了鼓励你投入做增量用户,默许你拿走一些存量用户,等到人家认为时机成熟,你再这么偷存量用户就不行了。
下面说说增量用户怎么拿,这路线就太多了。
SEO行不行,会做的肯定是可以的。比如,有人发现了一条利用知乎的通路,发个链接,可以看看。讲一个千万级流量的套利机会。当然,公布之后,估计很快就被各种滥用。
SEM行不行,会玩的也是可以的。但百度的关键词通常很贵,不会玩的话,就只能给百度财报做贡献了。
说起来好像只是一句话,做起来各种坑各种学费,别问我怎么学,我不带徒弟不收智商税。
微信购物情报群,这是最大的渠道之一,不过微信可不太喜欢这种群。
微信大号,坦白说,没人敢做,怕封。
微博大号,其实是可以做的。今天还看到微博上有广告在推淘宝返利工具。
QQ群可以么,理论上可以,但据说实测数据远不如微信。
导购平台,如小红书、什么值得买,目前应该都是淘宝外部流量的大户。
视频直播、网红带货,也是有的,但很多都是在各自视频平台开店,或者给自己的店铺导流。
再多有没有,我不知道,不好说。说真的,淘宝当初干掉ezbuy我觉得是步臭棋,ezbuy可是实打实贡献很多增量用户,而且就算没了ezbuy,lazada称雄东南亚了么?被shopee各种吊打。对手那么强大先把友军干死了,而且连带让海外各种第三方淘宝客平台心怀恐惧,盟军不再忠诚。说实话,真是不可理喻,估计也是为了当年的KPI吧。
赚巨头的钱,最怕的就是卸磨杀驴,但这种事,又总会发生,也许这就是人生吧。
我们只能希望,巨头之间的竞争永无休止,这样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巨头才会更多地撒钱出来。那么今天这篇文章,也是希望读者,能够理解,巨头为什么会撒钱,以及赚巨头的钱的逻辑是什么。
最后说一条最基础的逻辑。
为什么最近几年卖货成为最火的赚钱途径,为什么现在各个流量平台集中抢卖货的生意。
因为整个中国产能极大过剩,所以谁能把东西卖出去,谁就最牛逼。
看上去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30年前可不是,当时谁手里有物资谁最牛逼,批条子、搞物资,那是最牛逼的人。只要你能搞定供货商,没什么是卖不掉的。20年前,卖一部奥迪A6最多可以赚15万,只要你能搞来车,你就绝对能发财。那时候的15万,北京可以买房了。
产能过剩的时代,卖货能力会一直很值钱。但这里也会有局部的黑天鹅事件,比如前几个月口罩的全球紧缺、熔喷布的紧缺,就变成了买方市场,谁有货谁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