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新闻 >

把写稿的键盘交给 AI,这事能行吗?

时间:2020-06-15 15:42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凌晨 12 点的 TIT 办公园里,大部分公司都关了灯,除了偶尔有几声犬吠,这里像是露天图书馆。 这是园区最安静的时候。 然而,园区虽然安

凌晨 12 点的 TIT 办公园里,大部分公司都关了灯,除了偶尔有几声犬吠,这里像是露天图书馆。

这是园区最安静的时候。

然而,园区虽然安静,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进入梦乡。园区里的某栋楼还亮着灯,和它一起在深夜亮灯的还有园区外面的酒吧。

但这栋楼里坐着的不是酒保,而是编辑小陈

小陈已经从客户那接到了第三次改稿需求,眼看暴雨即将来临,小陈对客户的恐惧已经大于独自一人在办公室的恐惧。

如果把需求输进电脑,让电脑帮我调整稿子就好了。

小陈焦虑地挠头说道。

AI 编辑先行者:微软机器人取代人类编辑

用 AI 取代人类编辑的想法其实一直都有,尤其是近年 AI 算力不断升级,机器已经具备会想、会说、会写的能力

只是因为人类的语言逻辑多样且复杂,AI 的语言汇编能力只能应付基本的交互。

但 AI 的编辑职业生涯并未因此结束,它仍然是个很好的「实习生」。

▲ 仅为 AI 新闻编辑示意图,与微软算法工作系统无关

近几年,微软将 AI 打造成编辑们的好助手,在「24 小时不休息」的工作状态和「一目十行」的工作效率下,AI 高效地完成对稿件敏感内容的检查和修改,辅助人类快速完成内容筛选任务。

为什么微软要用 AI 辅助人类编辑筛选内容?虽然微软并没有列出具体数字,但微软曾在 MSN 官网中透露与全球数十个国家、数百家媒体有合作关系。

这些合作媒体每天都会生产大量内容,而 AI 的作用,相当于内容的滤网,它率先帮助编辑做初步判断,比如题材新旧程度、受欢迎程度、是否存在敏感内容,随后再将过滤后的内容提交人工处理。

直到本月初,有消息传出微软计划通过 AI 取代人类编辑。

根据 The Verge 报道,微软将裁撤数十名新闻编辑及相关工作者,他们原来的工作将会被 AI 所取代。虽然微软这样做的根本原因大众不得而知, 但从表面也不难看出一些端倪。

尽管微软所计划用 AI 所取代的岗位名义上是「编辑」,但这些编辑的日常并不完全是生产者,而是先抓取来自各信源的消息,随后对消息内容进行审核、优化,最终将这些新闻刊登在 MSN 资讯页和 Edge 浏览器的新闻动态上。

因此,以媒体行业的话来说,被 AI 所取代的人类编辑,日常工作实际上更偏向于运营向,他们主要是对信源稿件进行审查、优化、刊登,并不是撰写文章

▲ MSN 新闻资讯页

所以,微软用 AI 取代人类的决定也不算很奇怪。一方面 AI 确实能实现内容自动筛选和优化能力,编辑只要对 AI 作品进行干预和优化;另一方面,微软也可以通过 AI 节省大量新闻编辑的人力成本。

更为重要的是,相比于人类编辑,AI 还能 24 小时不间断工作,无论在时效性和效率方面,机器都远高于人类。

用 AI 来写稿可行吗?

既然 AI 已经具备独立审稿、改稿的能力,那么它能自己写文章吗?

按照 AI 当前的汇编能力来说,是可以的。

但可以归可以,得要看是什么类型的文章。

▲ 图片来自:

其实早在 2012 年,华盛顿邮报就已经通过 「truth teller」(吐真者) AI 机器人来检查新闻内容,通过数据库和内容比对,对新闻准确性进行审查。

到了 2014 年、2015 年,洛杉矶时报、福布斯、美联社、腾讯财经等媒体也相继使用用 AI 辅助编辑撰写新闻,但文章类型主要以简单的快讯为主。AI 的作用是 24 小时不断抓取信息,随后将信息填充到人工预设的新闻模板里。

比如:

某地发生某级别地震,请附近群众尽快寻找避险场所…… 某地公布某数据,出现多少幅度增长…… 某厂商发布某手机,配置……

这里的「某地」和「某级」数据,AI 就能从官方信源抓取,在填充到预设模板后,随即自动或人工推送。

▲ 由腾讯 DreamWriter 撰写的财经资讯文章,看得出来是机器人写的吗?

正所谓「事越大,字越少」,这种紧急信息传播,并不需要过多的文字描述,只要将核心信息整理并传送,就已经达成目的了。

不过「用 AI 取代人类编辑」是否可行,现在还不太好说,毕竟即便是强如 AI,也会有翻车的时候。

《洛杉矶时报》的 AI 机器人写手 QuakeBot,在 2014 年曾率先报告了当地 3 月 18 日的 4.4 级地震,这使《洛杉矶时报》成为第一家报道此次事件的媒体。

然而在 2017 年 6 月,QuakeBot 发出了一则错误的地震消息,声称加州圣芭芭拉地区发生 6.8 级地震。但随后洛杉矶时报删除并澄清这是在 1925 年发生的地震,为 AI 算法出错误判信息,虚惊一场。

▲ 当时由 QuakeBot 机器人发布的「大新闻」

因此,「用 AI 取代人类编辑」的做法是否可行,现在其实还不太好说。虽然「AI 写稿」这个理想只有四个字,但却是自动化程度高、算法要求高、容错率极低的技术。

在现阶段来说,AI 在内容编辑领域的作用主要还是辅助大于创作,它能帮助人类编辑在工作时搜索信息,在休息时自动汇编新闻推送,提高新闻发布的时效性。

AI 辅助写作工具,能否拯救小陈于水火

虽说 AI 暂时不能取代人类编辑,但在辅助创作方面,AI 还是对人类有着一定帮助。

路透社对于 AI 的应用是结合「人工编辑+AI 数据库」的模式。AI 通过数据库给编辑提供关键词内容历史数据,并整理成可视化图形表格,便于编辑撰稿时快速查阅和引用,从而达到丰富新闻内容信息量和提升撰稿效率。

而在国内,虽然 AI 辅助写稿尚未普及,但一些互联网企业也制作了类似的工具。

在一次 AI 方向选题的撰写中,我无意找到了这个号称能「一站式智能写作」的线上写作网站。

从该网站首页看,文档工具能通过 AI 实现写作角度推荐、文章改写扩写、标题推荐和文章质量检测,甚至能根据需求自动生成大纲、选套文章模板。

我们姑且先不论「自动生成大纲」这些功能是怎么实现的,单从前面提到的四点帮助看,这个 AI 写作辅助就已经很诱人。

秉着「什么都要评测一番」的态度,我决定充个月卡一探究竟。

是的,这服务还需要买门票。

自动抓取热点(实用指数:五星)

不论自媒体还是媒体,在写稿之前都离不开捕捉热点。

和 RSS 内容抓取相似,该网站会将百度、知乎、豆瓣、今日头条、微信、微博等等网站话题榜单进行抓取,通过这些榜单,能根据各类别的热门话题做选题抉择。

点进这个页面,我觉得自己是进了糖果店,各网站的榜单抓取比较全面且及时,其实即便只是一个普通读者,也能通过这些聚合平台了解当前热门动态。

AI 查找引用和推荐写作角度(实用指数:三星)

点进编辑框,网页被一分为二,但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理解成「在编辑框内嵌搜索工具」,AI 的作用在左框内呈现。

在左框上方的搜索框输入关键词,可以获得全网的相关消息。这里属于 AI 的「素材」收集区,由关键词搜索的文章、知识点、金句、配图都可以在这里选择并引用到文章内。

文章可以通过小标签选择对应领域、时间、来源进行筛选。

点击要引用的文章,能将段落摘抄到编辑框里,同时也会附上原链接;在图片搜索中,也会显示该图片的版权信息。

但相比于信息搜索,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金句这一功能,适当引用名人名言和名著句子,能升华文章格调。

比如在撰写「AI 和人类编辑区别」这一方向时,我在搜索框内输入「人工智能」能搜出相关金句,引用如郝景芳在《人之彼岸》中的句子,升华文章格调:

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最大的差异或许是:真实世界与抽象符号之间的关联性。人工智能处理的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而人类头脑处理的是真实世界到符号的投影。

AI 辅助写作到这一步还比较顺利,但也不是一切顺利。

虽然 AI 搜索框的功能很全,而且也能有较大几率搜索出目标内容,但或许是数据库不全或是其他原因,一些 AI 推荐的写作角度许多已经过时甚至和现状脱节。比如在搜索「小米手机」时,AI 居然推荐了一个发生在 2017 年的写作角度。

而且,当我选择 AI 所推荐角度「小米手机 5 周年店庆开启」时,搜索框会自动将关键词拆分理解成「小米手机」、「周年」、「店庆」,然后得出一些和关键词毫不相关的结果。

此外,由于是对全网搜索,所得结果也充斥着不少标题党和假新闻。

当我输入「苹果 iPhone」这一关键词,就得到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内容。

▲ 苹果每次推出中高端手机都卖得不好?

因此,AI 搜索虽然好用,但内容是否可用还需要人工和经验论去判断。不然,若引用了来源不明的假消息,就真的令人哭笑不得了。

模板生成提纲(实用指数:一星)

如果对一篇文章无从下手,那么也可以通过套用模板来生成初稿,在这个分区内能看到有涉及电商、网评、科普、游记、小说、人物描述甚至是高考志愿填报的模板。

在初稿生成之前,可以通过移动小标题来调整内容顺序,然后让 AI 来生成初稿。

然而,无论是我想填报高考志愿,还是给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写人物介绍,AI 生成的内容都是从网络摘取段落,文章逻辑混乱,甚至还有一些是耐人寻味的广告。

倒是预设的小标题能给一筹莫展的作者一些撰写引导,根据这些小标题填充相关内容。

智能标题、改写、纠错、检查(实用指数:两星)

如果说写正文是一篇文章最容易的部分,开头和结尾是最困难部分,那么起一个能吸引读者的标题,就是整篇文章地狱级难度的地方。

「标题推荐」这个功能,本质上是根据关键词对相关文章搜索,给作者汇总标题、改写。

功能体验还不错,汇总标题能提供参考建议,但我不建议直接采用其他文章的标题,这对文章在网络分发非常不利。

「智能改写」会同时提供两个功能,修改用词和英译中。改写会将原文章的部分用词替换,同时系统也会将段落中的英语单词翻译成中文。

改写功能体验还不错,会将词语替换成更接地气的用词,但有时候仍需要后期人工调整,因为替换用词后段落逻辑会变得混乱。

至于英译中功能,我将The Verge 的一篇文章段落复制到编辑框测试翻译,并和 Google 翻译进行结果比对。

两者都能正确翻译出段落内容,但在可读性方面,Google 翻译的效果似乎更好一些。

▲ 原文应是莎士比亚的名言「Better a witty fool, than a foolish wit.」但系统居然没检测出我将 Fool 的「ol」和莎士比亚的「亚」删除了

文章质量检测其实是查重系统,系统会摘取文章每句话在百度搜索,最后判断出「原创分」和内容质量指数。

我将一篇已经发布过的文章放进编辑框测试,最后确实能查出文章部分内容和网上重合度 100%。

唯一让我不解的是,这篇文章从标题到正文都是硬件产品内容,系统居然把它划分到「社会」文章领域。

不知 AI 是在说文章内容适合社会大众看,还是觉得我的文风很「社会」。

通过这次测试,AI 在互联网资料收集和汇编方面确实给作者带来不少便利,但也只是在这一层面上提供非常有限的帮助,更深度的需求仍需要人工动手去完成。

当然,这也跟每个工具背后的数据库和算法有关,AI 能否成为人类的帮手,往往取决于人类是否对它有专业和持续的维护。我不知道这个工具的开发团队之后是否会保持对 AI 能力的更新,若只是停留于现阶段,我想也没必要续费了。

AI 应辅助于人类,而不是取代人类

和人类相比,AI 不会感到疲倦,不会因为疲倦而影响写作状态,他可以每时每刻地编辑文章。

而随着 AI 在汇编能力上一日千里的进步,他已经拥有一定的思考能力,甚至能取代一部分人类编辑的工作。

▲ 图片来自:Medium

在效率这方面看,AI 是出色的新闻编辑,当你在努力写稿时,AI 在工作;当你闭眼休息时,AI 还是在工作。

他还可以对突发事件马上作出反应,而人类还要爬起床、打开电脑,然后还可能因为状态不好而呆坐在电脑前…… 这时 AI 已经完成稿件并发布了。

但即使 AI 能 24 小时不休息运行,撰写文章的主角依然还是人类,而不是机器。

这里我并非是因为是人类的立场而不看好 AI,而是综合当前网络环境所得出的判断。最为关键的是内容信源问题,网络信息海洋充满了真假信息,AI 由于缺乏人类的经验论,因而也没有对信息的辩真能力。

况且,文章的类型除了普通的新闻快讯,还有如采访、回顾、对事物描述、深度解读等等,而这些类型的文章都需要融入作者的个人经验和情感,通过列举例子、润色内容,吸引读者持续阅读和关注。

比如这篇文章,我结合了小陈的故事、收集了当前新闻动态、对事物进行评测、融入个人情感和观点,文章要比普通的模板式新闻要复杂许多。

▲ 2017 年的爱范儿官微;2020 年的爱范儿官微。

实际上,爱范儿过去也曾使用机器人在微博发布文章,在新文章发布后,机器人会自动对文章进行排版、提取摘要作为博文发布。

但机器人并不会和读者互动,就像是「无情的发稿机器」。这也间接影响到粉丝的留存量,这里便体现出人类编辑的作用——为内容赋予独有的情感和性格,成为读者的朋友,而不是公告栏。

诚然,现阶段的 AI 虽然还不具备完全取代人类编辑的能力,但它仍不失是人类最理想的帮手,AI 对新事物的嗅觉和汇编效率都要比人类高很多,人类可以通过对其优化并利用其优势捕捉热点、勘误,解放部分劳动力,留存精力创作更高质量的内容。

哈佛大学发布的《尼曼报告》曾预测,2025 年新闻编辑可能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由 AI 主导运作;一种是人类与 AI 共存。

虽然让 AI 写稿这事听起来就很酷,但我仍偏向认同后者的发展模式。在新事物的大森林中,人类编辑是猎人,而 AI 则是猎犬。

倘若 AI 能结合时事自主完成一篇文章,这也意味着 AI 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时候的 AI,可能就不只是写稿那么简单了。

注:本文未加入 AI 作者,由小陈手打红轴键盘完成。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责任编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