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为踌躇满志的青年多了一个起航的支点,也让在逆境之中创业的人们多了一分留下来的希望。
文 | 华商韬略 宇刚
几乎每一个创业的企业家,都经历过“我太难了”的阶段!
几乎每一个刚毕业的学子,都有一颗创业的雄心。
曾几何时,地摊一直围绕在我们周边。傍晚时分,络绎不绝的叫卖声和孩子的嬉笑声缠绕在一起。
八九十年代,老百姓手里并没有第一桶金,很多人拉着一辆三轮车、支起一个地摊,凭借着一膀子力气就能养家糊口。慢慢的,有的人开了店,有的人做起了公司。有的人结婚生子过上平凡幸福的生活,有的人则成就了亿万的商业帝国。
“地摊”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经济体现”。其背后意味着商业经营权限门槛的降低。对于富人来讲,“地摊经济”也许只是茶余饭后的一个闲聊的话题;但对于穷人来讲, 则多了一个 “挖第一桶金”的机会。
地摊经济,为踌躇满志的青年多了一个起航的支点,也让在逆境之中创业的人们多了一分留下来的希望。
柳传志,刘强东,马云……其实互联网的大佬们,当初很多都摆过地摊。
【40岁摆地摊的柳传志】
大器不怕晚成,40岁的柳传志,还在街边卖着旱冰鞋和运动衫。
1984年,“联想”在中科院计算所的传达室中成立。几个长条凳、办公桌和20万开办费,便是公司的全部家当。“憋得太久,机会来了,特别想干事!” 柳传志开启的创业之路。
很快“机会”就来了。据“可靠”消息,在“江西妇联”一位妇女手里,有一批彩电要出手。80年代,彩电这种紧俏货,弄到一台就能净赚千元。这群没接触过生意的知识分子马上冲了过去。柳传志千叮咛、万嘱咐要先验货、后给钱,结果出差的人还是被骗走了14万。
1984年,全国的平均工资收入是每月81元。骗子骗走的,是15个人10年的工资总和。
被骗的柳传志,几乎赔尽了公司的全部家当。他没有任何办法,只好带着人在路边摆摊卖电子表、旱冰鞋、运动衫,好把窟窿堵上。
柳传志后来回忆,“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要干什么好了,所以能干什么就先干着,哪怕挣点儿钱发工资也好。”
他的坚持并没有白费。中科院进口了500台IBM电脑,准备配给各科研院所。柳传志得到消息、撂下摊子,直奔中科院设备司,把电脑的验收、培训、维护业务抢到了手。一伙人肩挑手扛,靠这笔业务挣到了70万。
IBM成就了“联想”的第一桶金。那时的柳传志,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在20年后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
到了九十年代,马云发现有大批外商来华投资,翻译需求逐渐显露。
1992年马云拉上四名退休的英语教师,成立海博翻译社。
只是万事开头难,创业的第一个月,翻译社的收入只有700元,而当时光是办公场所的房租就要2400元。
为了让翻译社运营下去,马云首先减半了办公面积,然后又为自己增添了翻译、教师以外的第三份工作:摆地摊。
马云背着个大麻袋从义乌、广州进货,然后带回到杭州的闹市区摆地摊卖出,小礼品、鲜花、书、服装、手电筒等各种物品花样繁多。
经过三年的风雨洗礼,翻译社的业务终于略见起色。1994年,马云为了向客户要回翻译欠款,远赴美国。正是这次机会,让他感受到了互联网的力量。
回国后,马云毅然辞去了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教师工作,创办中国黄页以及阿里巴巴。
“地摊”+“互联网”,看起来非常像是淘宝的雏形。
一个人的经历总是在左右着其所做的决策。如果没有当年摆地摊的经历,马云是否会沿着翻译的道路继续发展?是否还会有今天的阿里巴巴?我们不得而知。
【正经练摊的京东】
京东商城的前身,叫“京东多媒体”。
“京东多媒体”并不是一个网络平台,而是中关村的一个小小柜台。1998年,刘强东带着12000元积蓄来到了中关村。
一个不到四平方米的柜台,刘强东正式开启了VCD光盘刻录机业务。
90年代,盗版盘横行,刻录VCD影碟的平均利润可达300%以上,人们不顾法律风险一拥而上。刘强东看到了其中的商机,直接进到上游,做起了VCD光盘刻录机业务。
第二年,京东多媒体的年销售额就已经突破千万。2002年,京东多媒体已然成为中国最大的光磁产品分销商。
不过2003年的非典疫情让人猝不及防。“因为被迫关闭线下门店,收入断崖式下跌”。刘强东不仅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反而发现了互联网的新商机。
2004年,京东网上平台正式上线,之后的故事我们大多耳熟能详了。
纵观这些摆过地摊的大佬,也许正是这些经历,让他们懂得做生意的难处,也为日后的创业积累了经验。
如果说高考制度是打破阶级固化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么地摊经济,则是打破商业壁垒、降低商业门槛的敲门砖。
“地摊经济”不仅给创业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更是一条“通路”,一条让这些近乎没有背景、没有资源、没有资金或者暂时遇到困难却又怀揣梦想的人们,可以走向成功的康庄大道。
一一END一一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