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熟识联想发展史的朋友来说,倪光南可以说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
联想的名字据说就取自于倪光南研发的联想式输入法。倪光南于1989年被任命为联想集团总工程师,主持联想微机研发,并在1994年与柳传志就公司未来发展方向问题产生重大分歧,其分歧就是——联想以后是走技工贸路线,还是贸工技路线?
技工贸路线其方向就是搞芯片产业而贸工技路线则是以占领市场为主,主抓电脑销售。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倪光南在斗争中输了被踢出局,柳成为联想的教父。
如今中国芯片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不少科技圈人士认为联想当年走错了路,他们认为如果倪光南掌权,中国芯片到如今可能早已崛起。
但我有不一样的看法。
我是既不认为倪光南可以上位,也不认为倪光南可以引领联想帮助中国芯片迈进世界前列,因为中国芯片的发展不是一家企业可以推动的。并且我认为联想当时走“贸工技路线”是一个很符合现实的选择。
只能说联想在后柳传志时代没有把握住机会。
1994年,对于互联网来说是一个不一样的年份,这一年Mosaic浏览器及World Wide Web(万维网)的出现,令互联网开始引起公众注意。与此同时,自1995年开始到2001年初夏,互联网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同时也是互联网泡沫累积期间)。
中国比较特别,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中国对于国外技术和资本的热情很高涨,那时候招商引资很火,以市场换技术,同时唤醒了一批看到互联网商机的人。
联想成立于1984年,开始是做代理,给IBM卖电脑,同时因为计算机处理效率问题,联想后来推出了自己的汉卡产品(还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依托于此,联想在汉卡行业做到了第一,与此同时于1990年推出了自研微机,后来推出了自己的家用电脑。
1994年的时候,中国电脑行业基本上都是外商把持,其中戴尔、IBM是两大巨头,联想作为IBM在中国的最大合作伙伴,看到了蕴含其中的巨大商机。
外部环境就是国际科技巨头来中国攻城掠地,收割市场发展红利。而联想也面临着严峻的内部环境,当时中国还有很多其他电脑代理商,国美苏宁等卖场也都发展迅猛,联想如果想要实现市场占有率上的突破甚至一枝独秀,并不容易。而且留给自研技术的时间窗口很小,近的时间窗口是互联网的大爆发,远的时间窗口是中国加入WTO。很显然,自研技术想要获得长足发展,并且能够对国际巨头形成实质性竞争格局,这不是五年十年就能完成的,另外联想作为体制内分裂出去的企业(国企改革代表),也有自身存在的一些顾忌(利益相关方其实也不少,而且惹不起)。
除此之外,当时中国半导体行业可以说非常孱弱,没有形成像样的产业集群,所以即便联想拥有较为出色的科研能力,能够推出很厉害的自研技术,也很难落地形成产品。
正是基于这些因素综合考虑,柳传志选择了“贸工技”,联想的首要任务从“技术自强”转向了“攻占市场”。
事实上,后来发生的事情验证了柳传志的眼光。
1995年,互联网迎来爆发期,这个时期孕育了中国现在的互联网格局,包括BAT等互联网企业等都成立于这一时期,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碎,但对于联想来说,其损伤远小于其他技术服务型企业。
2002年,中国加入WTO,联想开始在全球开启布局,并逐渐成长为大型跨国企业。
联想经常被拿来与华为做对比,但两者其实存在很大的差异。
联想比华为创建的早(早三年),同时很早就实现了盈利,并且在技术发展方向和科研团队建设方面都有先发优势。
1994年,联想确认走“贸工技”路线后,结合当时的世界形势和国内局势,联想走上了发展快车道,在消费电子领域可以说一骑绝尘。甚至于移动互联网开始阶段,中兴与联想是国内智能手机行业最早的掘金者,而后才有了“中华酷联”的说法。那时候联想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服务器、个人电脑、笔记本、智能手机等等。而华为基本上主要经济都在通信技术上,在消费电子领域基本没什么建树,手机都是贴牌流水线产品,走的运营商绑定路线。
但分水岭也在这一阶段,从3G开始,或者说远点,从北京奥运会之后开始,中国第三产业开始崛起,庞大的消费电子市场潜力逐渐显露出来。
华为看到了未来数十年发展的宏图,以及对一个科技企业的前进来说真正重要的基础——技术壁垒。
此后华为基本上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同时进入消费电子领域。
但联想在收购IBM的PC部门后基本上没有什么转变,贸工技路线的成功让联想形成了路径依赖,但问题在于世界在变,中国的消费电子市场越来越与国际接轨,知识产权和技术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甚至于后来中国开始进行制造业升级,这都体现出我们不甘于做组装厂。
问题在于,联想的科研系统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已经严重边缘化,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船大难调头,联想错过了这次机会,错过了成为像华为一样作为国家标杆企业的机会。
第三,如果倪光南掌权,情况未必会好。倪光南掌权肯定是不行的,我们应该假设,柳传志当年站在倪光南这边,坚持走“技工贸路线”,联想会怎么样?
首先,联想在计算机行业的份额会很快被进一步蚕食,因为用于扩张的资金都被用于做研发——研发很烧钱,从国营改制为股份制企业的联想,很可能因此重新回到国企怀抱,开始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以技术研发为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有可能会取得技术突破,但所谓的技术突破可能也是空中楼阁,没有落地的可能性。
其次,前五年贸工技,先把企业市占率提上去,利润提上去,然后再开启技术研发。联想在技术上的竞争对手将是IBM,摩托罗拉,贝尔实验室等,这种情况下,立足于中国逐渐觉醒的消费电子市场,联想有可能在计算机技术方面获得长足进步,因为市场数据是技术发展方向的重要参考,如果是这种情况,中国芯片到现在也不会是华为一枝独秀。
最后,联想一家的努力并不会改变中国芯片的发展时间表。
真的,倪光南或柳传志,甚至于联想,无论做出什么样的改变,基本上都很难改变中国芯片的发展时间表,因为中国芯片代表的是中国半导体行业,而中国半导体行业的真正兴起是在加入WTO以后,全球贸易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并且激发了中国市场的活力与创造力,在此之后,中国半导体行业才开始与世界接轨,一步步前行,这是整个产业的发展,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华为等企业才拥有比肩世界上其他伟大公司的实力。
总结一下,有一个现象不知道有人注意没,在股市里,华为概念股非常多,而联想概念股却并不存在,这其实预示着两家公司在当今整个产业链里的地位。
尽管联想如今依然是世界五百强企业,但我们都知道,联想的时代已经过去,华为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与中国半导体行业一同走在了世界前列。
其实联想应该欣慰于此,因为它曾经所面临的孤军奋战和选择,为后来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方向,也为后来的科技企业在方向选择上提供了更为有利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