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雪颖
来源丨投中网商业深度
廖洪伟决定去西藏。
他为此做了精心设计:从重庆出发,骑一辆自行车,沿途路过康定、新都桥、毛娅大草原、怒江七十二拐、然乌湖,最终抵达西藏。路途一共2600公里,这是他的成人礼。他21岁,在重庆一间大学读书,不久后将毕业,成为一个社会人。在人生转换的时刻,他把西藏视作心灵的支点。
像处在这个年纪的许多人一样,通往支点的路上,他遇到了难题:缺钱。
他做过兼职,攒过一些钱,不怎么多;也不忍心向父母伸手。他在分期乐商城上用分期消费购买了一辆喜德盛自行车,899元,分12个月还清。他对未来表示乐观:“钱可以之后每月做兼职还,但西藏梦等不了。”
像廖洪伟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也许不会去西藏,但可能会为了给宠物猫买戴森吸尘器分期、为了新款苹果手机分期、为了偶像的演唱会分期。
这届年轻人未曾经历过上一代人的贫乏之苦,站在妈妈爸爸的肩膀上,直接迈向了小康,对于未来有着更加充足的信心。
现在,他们已然长大,并逐渐成为消费的重要推力。代际更替下,新的消费需求和方式正在剧烈变化。
1。钻研型消费
23岁的赵文博把自己称为“八坑少女”:JK、Lolita、汉服、cosplay、汉元素、模型……这些她入过的坑,都是95后中流行的圈子文化。
最近,她又进了一个新坑:盲盒。这是一种无标注式的玩偶手办礼盒,它最近流行开来,激发起了许多人的收集癖。单个盲盒看起来并不贵,单品价格往往不超过百元,但对于收集癖玩家来说,要集齐全部稀有款,价格不菲。
在她看来,这是一笔“稳赚不赔”的支出:“50多块钱买一个公仔,有概率出稀有款,稀有款单个价格会翻倍回本,有重复款可以和圈子里的小伙伴交换。”
像赵文博一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一份来自ChinaJoy的数据显示,95后年轻人最烧钱的五大爱好分别是:手办、潮鞋、电竞、摄影和cosplay。消费对他们来说,不单是生存层面的基本需求,追求生活品质、追求与众不同、追求精神层面的愉悦满足变得越来越重要。
互联网给了他们消费信息,也给了他们省钱信息。年轻一代在为了盲盒、潮鞋、电子产品等个性化消费出血的同时,也在捂紧口袋精打细算。
95后为代表的年轻人就曾经把“心疼8块钱的邮费、15块钱的会员”推上过热搜,“钻研型消费” 是他们身上鲜明的标签。
刚毕业的露杉向投中网分享了她的“宝藏链接”,链接涉及B站、小红书、淘宝、微博、分期乐众多平台,内容多为:“今晚0点开枪!!!”、“ysl平价替代!!”、“速度速度速度”等各种优惠券。
数位95后告诉投中网,对于季抛类日用品,他们通常都优先买便宜的,甚至会买快到保质期的“临期”零食。一边“抠门”的同时,他们也会花钱、甚至借钱为喜欢的偶像打榜,吃好多天泡面只为买一件心仪的汉服、来一次出国的旅行。第一财经发布的数据显示,34%的95后在购买服装时至少浏览4家线上线下销售点;当购买美容健康产品时,这一比例增加至48%。
省吃俭用和勇于消费,在他们身上,似乎并不矛盾。对于满足基本物质诉求的消费,他们非常注重性价比;对于高情感附加值的消费、更张扬个性的商品,更加舍得花钱。
2。“钱换了另一种方式陪伴你”
甄妮和振宇是一对生活在东北县城的小情侣,男孩在小学教体育,女孩在幼儿园做幼师,每人的月收入有2000多。他们不爱轰轰烈烈,安于享受平淡滋润的小生活。
振宇是居家能手,从家里的空调到女朋友的手机、卡姿兰口红等,他都会在网上找实惠好货。他说:“钱攒着就只是攒着,你需要的东西就要去买呀,只不过钱这个东西换成了另一种方式去陪伴你。但是一切都要在可承受范围内。”
这被认为是一种理财意识的转变:分期消费也不仅仅等同于花钱。
中国新经济研究院联合支付宝发布首份《90后攒钱报告》也显示,90%的90后使用花呗类提前消费的产品,是因为希望“省钱”和“占便宜”。同时,他们财商意识萌芽得更早,90后首次开始理财的年纪平均是23岁,绝大部分人会在上学至毕业后的两年内就接触理财,比父辈平均早了整整十年。
“手机十二期免息,为什么要一次性付清呢?有这个钱可以放到理财产品里钱生钱啊。” 智鹏告诉记者。作为线上分期最早的用户之一,他对买这么贵的东西还不用分期免息的人表示很不理解。
除了图实惠和享受生活,源于不安感的自我投资也是另一主流的分期诉求。
南方都市报在《95后消费分期用户成长性调查报告》显示,通过分期支付,消费者可以把自己的部分未来收入变成今天可以花的钱,合理安排未来资金,被认为是一种精明的消费方式。同时,大部分用户分期行为体现出自主性、自发性,不仅仅是因为无法支付订单而不得不分期。在被问到分期消费的用途时,绝大多数人选择了用于提升生活品质和为未来投资,体现出消费升级的特征。
赵文博不仅是二次元少女,还是职场里的“拼命三娘”。工作才两三年,她就在担心96年的自己被00后拍在沙滩上。她看中了一个UI设计课程,想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可2万多的学费让她犯了难。
赵文博考虑过给家里借,但心疼工薪阶层的父母,原本想要去敲妈妈房门的手放下了,还是选择了靠自己,她在分期乐上申请一笔24期的分期,每个月还416元。
不只是赵文博,95后对知识付费的热情普遍很高。企鹅智酷联合QQ空间发布的报告显示,30%的95后都会购买和兴趣爱好相关的学习培训,如知识付费、兴趣班、分享课等。2018年的天猫双11数据也显示,用花呗购买教育类产品和服务的金额上涨了87%,其中选择分期付款的人数增长了2.4倍。分期乐今年1月的知识付费商品销量环比去年12月增长34%,成为当时的热门分期年货,购买主力军就是95后。
“18岁之前你没有工作能力,但18岁之后,你要去满足你个人情感或者物质需求的时候,尽量还是不要依靠父母。” 赵文博把这样的分期消费视为一种自我投资,她说:“我是在花钱买时间买经验。用这个钱,我就可以把别人的工作经验、学习能力转化我自己的。”
财商思维的转变和财商素质的提高,有助于这一代年轻人变得更加独立和自律。上述南都调研表明,在过去三年中,有八成以上的分期消费受访者表示收入有所上涨。其中,43.06%的人过去三年收入上涨了20%或以上。相比于不使用分期的受访者,分期消费受访者的收入上涨幅度明显更大一些。
3。万亿级市场,巨头齐聚
波士顿咨询发布的《中国消费趋势报告》指出:到 2020 年,中国的消费市场将扩大一半,达到 6.5 万亿美元的规模,而增量中的 65% 都将由 80 后、90 后以及 00 后带来。中国人民银行2017年的一则数据表明,90后消费金额的增速同比增长73.2%,远高于80后的49.5%,是70后37.2%的近两倍。新的消费习惯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届年轻人就是站在发动机操纵台上的人。
吴毅就正在试图理解这届年轻人。
他是乐信公司的总裁,乐信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旗下拥有国内第一家线上分期商城分期乐。吴毅是一位70后漫画迷,他是《火影忍者》与《海贼王》的忠实读者,无论多忙——先前领导微信支付团队设计出微信红包,之后加入乐信担任集团总裁——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小爱好。然而,这两年,他惊讶地发现,在他熟悉的动漫领域,他的认知被95后刷新了。
“这里面有很多不一样的小圈子,小主题,像cosplay、手办,可能根本跟漫画动画都没有关系的,统称为二次元。这里面很多小圈子我都没听过,我想知道这些对小圈子话题的强烈喜好,是怎么产生的。”
面对年轻人,吴毅选择“虚心求教”:“我仍然要去学习,学习他们的想法。” 他现在经常和年轻人们聊天,即使是中午吃盒饭,也不忘刷刷视频、玩玩王者荣耀。
长期的“潜伏”,收获了新的发现。吴毅告诉投中网:“年轻人的个性化之一体现在不再盲目地追逐潮流,而是有自己的小圈子,追求大家都没有只有我有的东西。”
吴毅的意思是,在消费的宏观叙事之下,更加细微的圈层文化正在形成,构成了新的社交关系。
发生在今年电竞圈的一个故事,恰可说明这种圈层文化的火爆。今年上海举办的DotA比赛Ti 9,奖金众筹到3000多万美元,创造了全球电竞项目奖金记录,总决赛上的门票从999元炒到8000多元。很多年轻人省吃俭用,就是为了和DotA战友在线下为中国战队加油。
这是他们对抗孤独的方式。他们之中很多人都在典型的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下长大。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他们,没有兄弟姐妹,甚至没有表亲的年轻一代,散落在不同的圈层,只能依靠网络连接起彼此。花钱彰显个性也是为了“入圈”,汉服圈、cosplay圈、手办圈。。。他们以此找到同类,获得归属感。
国金证券研究所针对游戏的一项调研表明:95后被访者中有87%的人认为网上交友最重要的是陪伴;吃鸡、王者荣耀、第五人格等游戏中,和相熟的人一起玩是粘住用户的重要原因,95后被访者中有88.5%的人认为游戏最重要的是“互黑”。
这一年轻群体构建起了越发庞大的消费市场。中国人民银行2017年发布的数据显示,90后短期消费贷款的规模超过3万亿,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并在不断崛起。
机遇面前,传统金融机构却应对吃力,没有大数据和技术的加持,面对没有征信记录又只想借小钱的年轻人,存在成本高、风控难的问题。有流量、有技术、又愿意赚“辛苦钱”的大批互联网金融公司顺势而入,互联网巨头也悉数入场。
2013年10月,分期乐商城上线。2014年2月,京东白条上线。一年之后,八家互联网巨头登陆战场。2015年4月,蚂蚁花呗上线,百度旗下消费金融产品有钱花上线。一个月后,苏宁推出了任性付、小米金融APP上架各大应用商店、腾讯微粒贷上线、360金融前身360金服成立。2015年,网易成立小贷公司,去哪儿旅游分期产品上线。
目前,有实力的互联网公司已全部抵达消费金融的战场。吸引各大巨头的,自然是这条快车道上诱人的增速。
《消费金融产业发展白皮书》中提到,2107年底我国消费信贷市场规模超过26万亿,预计2018年底将达到31.4万亿。美国总体消费信贷占GDP的比重将近20%,而中国只有7%左右。其中,中国的消费信贷仍然由商业银行所把控,占比达到87% (美国商业银行占消费信贷的比重为40.7%),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只有5.5%。
4。最幸运的一代?
这群一起“互黑”的年轻人,没经历过上一代人的匮乏。他们的父辈是享受中国改革开放红利最为彻底的人群。欧洲中央银行研究显示,我国居民消费受财富增长显著拉动,不仅包括储蓄形式积累的财富,也包括房产价值提升带来的财富积累。
经过祖辈父辈的积累,95后无疑是相对最富足的一代。很多年轻人不用经历艰苦的从零到一,就能过上体面的生活,无需为生存烦扰,因而也有了充足的闲暇去消费,也有了充足的信心去预支未来。
他们成了经济学家陈志武口中“最幸运的一代”。
“人的一生中,最缺钱的时候就是年轻的时候,但这时候人力资本投资的必要性最高(读书上学、积累经验等),消费欲望也最强,最需要花钱;而年老之后,虽然积累了一辈子财富,收入也最高,但是消费需要最低,消费能力和欲望都下降了,花钱的边际效用当然也递减。要按照自己‘一辈子的收入’来优化自己人生不同阶段的消费,而不是只按照现在的收入来安排消费和投资。”
陈志武认为,金融的意义不仅是帮助华尔街赚钱,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更多人,尤其是穷人和年轻人得到解放,获得更多的自由。所谓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就是帮助你把“现在的需求”和“未来的钱”之间的矛盾调和好,让你能跨期搬移收入,更好地实现资源的跨期配置。
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分期消费景观。大批原本没有征信记录、办不到信用卡的年轻人有了花呗、分期乐、白条等众多金融产品。于是,大到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小到一张电影票,人们动动手指,就能拥有以往不可企及的消费金融便利。
新鲜景观总会招来批评。和任何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一样,面向年轻人的消费金融也存在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认为,普惠金融有利于年轻人进行资源配置、提升生活品质和自我投资;另一种声音认为,这使得年轻人的物欲膨胀,鼓励他们过度消费。
央行前行长周小川认为:“借助于新金融科技,使得消费信贷发展非常快,甚至有一些是过分诱导年轻一代提前消费、借贷消费。这个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金融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人口现象,这个可能会带来重要的影响。”
如何消化这种影响,让这种影响趋于良性?吴毅说要“平衡”。
“我们不提倡过度消费,每个人都有自己合理的消费区间,如果超过了,给公司带来的问题也是压力。所以对我们来说很简单,在额度上做控制、在多头借贷上做控制、在产品流程里做提醒教育。……让消费尽可能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
这是一个漫长和复杂的博弈过程,也是今日消费社会的一个正在发生的经济学课题。但对于年轻人来说,一切并没有那么复杂。
“如果在某个阶段能去买一个好东西,就可以享受一个好的时刻。年轻人在消费上,比我们这代人更加有信心。”吴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