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库德洛向美国企业呼吁称:美国政府将对美国企业从中国迁回美国的所有支出给予100%直接报销。一个小时之后日本政府也宣布将资助22亿美元来帮助在华日本企业从我国搬回日本国内或去东南亚(据说其中20亿用于在华日企迁回本土,剩下2亿用于那些迁往东南亚的日本企业)。美国和日本企业迁出中国的很大原因是当前世界经济增速下滑,这点其实在前两年就已表现得很明显:在经济增长放缓、全球经济蛋糕变小的背景下各国都开始出现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所以各国之间的贸易纠纷开始日渐增多。
我们通常所说的中美贸易摩擦其实并非单纯只是中美之间的问题:事实上特朗普政府不只是在和我国在谈贸易关税,而是要求美国的主要贸易国都重新谈关税问题。钢铝关税问题引发了美国与加拿大、日本、土耳其及欧盟成员国等传统盟友的一系列纠纷。其实美国早就试图通过将在华美资企业迁回国内来促进本国制造业回流。毕竟任何一个国家都希望制造企业能在本国落地开花,这样既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也能增加政府税收。2020年1月30日美国商务部长罗斯甚至大言不惭地表示:中国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将“有助于”加速制造业回流美国。
当罗斯如此丧心病狂地对中国疫情幸灾乐祸时一定不会想到有朝一日美国会成为全球疫情的震中。美国尽管是一个制造业强国,但长期以来美国在产业布局上始终侧重于将利润丰厚的高科技产业留在美国本土,而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的生产线则全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样做的结果是美国90%的口罩需要进口。美国疫情大爆发后特朗普曾要求3M公司提高口罩产量,但3M在美国的公司主要负责设计,12条生产线全在中国。直到疫情大爆发后美国人才发现:本国境内只有约1200万个医用N95口罩和3000万个外科口罩。这只能满足医护人员所需的1%。
事实上这样的现象不只是美国独有的:在全球化时代发达国家普遍将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本国只保留高端制造业。于是疫情期间很多国家出现了医疗物资不足的现象,在医疗物资方面过度依赖进口的欧洲各国甚至不得不邻国的口罩、消毒水。同样作为制造业强国的日本也是主要集中发展高精尖领域,而像口罩等基本的医疗防护用品基本需要从中国进口。日本媒体曾统计出全日本80%以上的服装和床单被套等物品都是中国制造,甚至连日本人死后下葬用的棺材有90%来自于中国。如今日本制造业有极大一部分的上游企业是建立在中国的。
这样的产业布局在遭遇今年的新冠疫情这种突发事件后会造成什么后果呢?自今年二月以来日本自中国进口的规模下滑近一半,这直接导致日本制造商无法取得必要零件。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系汽车二月份在中国的生产大幅下滑。日产汽车、丰田汽车的在华生产量分别减少87.9%和77.4%,而在湖北省武汉市设有工厂的本田汽车公司的生产量则大幅减少达92%。由于来自中国的零部件供应停止使日本国内的汽车生产线也减产了29.3%。可以说这次新冠疫情强化了美、日等发达国家填补国内产业链空缺的决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在特殊时期不必受制于人。
在经历这次疫情冲击后恐怕未来一段时期内很多国家都会认真思考是否从我国撤回企业生产线的问题,但我们也大可不必过度解读此事。首先这件事本身就还是八字没一撇:日本只是呼吁在华企业撤回本土,但目前在华日本企业并没就此作出回应。至于美国方面拉里·库德洛的说辞只是个人建议而非政府议案。要说这件事会对世界经济有何影响至少目前还言之尚早,因为此举真要实施起来其实并不容易。如今中国已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目前中国各地都在陆续复工复产,当然那些在中国境内的外企也已可以逐渐恢复生产了。
此时从中国撤走意味着放弃相对安全的环境而迁往更为危险的环境之中,那么会有多少外企愿意响应本国政府的号召从中国撤离呢?当初外资企业为什么要在中国投资设厂呢?主要是因为看中了中国的广阔市场、廉价劳动力和工业体系。富士康早就开始尝试在美国、印度等等国投资建厂开枝散叶,然而却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全体系的配套产业链和数量庞大的高素质工人这两大基本硬件是这些国家所无法提供的。美、日等国自从在冷战中后期开始中低端产业输出之后已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如今他们国内早就没成体系的全套产业链和大批量熟练的产业工人。
如果在华美资企业撤回美国就会遇到一个非常现实的困难:美国的年轻人其实是不愿意做这些蓝领工人的。尽管疫情导致美国出现大量的失业人员,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决定了他们宁可回家等着吃政府救济金也不愿去工厂当一名蓝领工人。一些在美国发展的中国企业甚至连班组长都要从中国带去。为什么不雇佣当地的工人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会影响企业的生存效率。中国工人的吃苦耐劳是全世界闻名的;相比之下美国工人如果干得不顺心就会在各种工会带领下和企业对着干。既然中国的综合制造成本全球最低,那为何不在中国继续生产呢?毕竟资本天生就是逐利的嘛。
美国企业撤回后会遇到这样的现实困难,其实日本企业撤回后何尝又会是一帆风顺呢?日本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少子化、老龄化问题。2018年日本曾统计得出一个结论:本年度是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有人口普查记录以来首次出现了人口负增长。2018年日本死亡的人口比2018年出生人口多出了40多万,也就是说有40万人无声无息的消失。2019年日本的出生率为1.42%,比2018年又少了0.3个百分点。这表明日本老龄化问题已到了大量人口减少阶段。工厂的劳动是有一些高负荷的,所以这样的工作其实还是更适合年轻人,总不能指望一群大爷大妈每天去工厂上8小时的班吧。
目前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一些逆全球化的声音:各国开始普遍强调把经济发展重心转回国内,但真要实施起来却是难上加难。美、日等国所谓撤离在华企业的说法其实不过只是一种动议,是否真能操作得下去还需要我们拭目以待。如果将来真发生外企大规模从中国撤离的现象在短期内当然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疫情期间我国的农业、制造业、金融股市均受到了不小的冲击:疫情期间我们因为宅在家里无法正常上班而导致收入减少。有可能一部分抗风险能力差的中小企业已然破产,可能现在有些人正在忙着重新找工作。工厂停工、电影撤档、店铺歇业......
现在好不容易等到全国陆续复工复产,然而可能有人已发现前段时间本来已准备复工的农民工又开始出现了返乡潮。迄今为止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只剩朝鲜、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博茨瓦纳四国尚未发现疫情。现在全球都在集中精力打这场抗疫战争,于是我国很多做出口外贸的企业纷纷发现自己的海外客户取消了订单。订单被取消后工厂没了收入,所以自然也就不愿开工生产,那么农民工自然也就无工可打。可以说现在正是我们最需要企业资金流转的时候,此时的大规模撤资势必会在短期内对我国经济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然而这并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根本性的打击。毕竟我们的市场和工业体系摆在那里,所以从长期来看外资企业的撤离并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根本性的打击,甚至可能会成为中国的自主产业、自主品牌趁势崛起的历史性契机。现在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应对此事可能在短期内对我们造成的不利影响。对此我们需要有充分的准备:事实上拉动一国经济发展的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在当前的全球疫情形势下我们的出口必然是会受影响的,所以我们就更该着力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事实上随着全国各地陆续解封之后是很可能会释放出较大消费需求的。
然而这些消费需求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是无法抑制的,但消费者其实完全可以自我调节对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原来打算出去玩的可能今年不见得会去;年前打算结婚的应该还会办婚礼,但可能会自动减少预算开支。由于疫情期间我们无法正常上班导致的收入减少很可能会使很多人有意识地自发缩减自己的开支预算,对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可能会受到抑制。如果我们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那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障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这样才能让人们在无后顾之忧的状态下放心消费。
我们要抓好三农工作,务必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稳定。我们需要给予广大的中小企业各种优惠政策,从而让这些好不容易度过疫情难关的企业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样就能解决相当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我们还要抓好社保费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补贴等政策落地见效,抓好对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工作。如果我们练好中国经济的内功,那么当我们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时就会更加从容。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保持一定的警惕性:等到全球疫情结束后随着经济蛋糕的减小可能会使国际间贸易纠纷越来越多,各国之间的关税摩擦也许会进一步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