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为全球宅家居民们献上了一部东方文化巨制纪录片,荐“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甚至都没有加上“之一”这一说,直接盖棺定论中国排名No.1了…
本月6日,BBC推出了一部短小精悍的杜甫诗集纪录片,名为“Du Fu: China 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让中华儿女有点错愕的是,这个奖项跳过了想象力足以上天揽月的诗仙李白,去到了大部分人初中时代读不懂的“诗圣”杜甫那里。
“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亚,还有杜甫。”
BBC对杜甫评价之高,可见一斑。
而这也是第一次,杜甫成了外语媒体的关切对象。
BBC情有独钟杜甫,背后的原因也让人动容。
纪录片在中国拍摄,在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的脚步中,辗转河南、西安、成都和长沙,用杜甫写于人生各时期的15首诗串联起了杜甫普通但不平凡的一生。
先隆重介绍一下纪录片的班底。
纪录片的“探路人”迈克尔·伍德是BBC资深制片人,对中西方文化痴迷的他近几年拍了不少关于中国的纪录片,
如今,他把志趣投放到中国古诗这个说不完的话题中。
而让这个纪录片更余音绕梁的,是一位古典大师浓厚又抒情的英腔——
曾出演“指环王”中灰袍巫师“甘道夫”的英国演员伊恩·麦克莱恩爵士(Ian McKellen)朗诵全诗。
嗓音迷人又低沉有力,浓浓的抒情味和历史感,这也靠老爷子经年累月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表演积攒的文化底蕴。
歪果仁拍古代诗人,一听觉得很新奇,再听就觉得悬了…
这个歪果仁探寻中国古诗的特别纪录片中,难以避免地,是挥洒着一股子“洋气”——
杜甫的诗,全给你大白话翻译成英文了,只求简单好懂朴实无华,不求押韵意境那些虚的…
不过人家本来就是一部英语纪录片嘛,
而且一上来就整出古诗的意境这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又高级之物——很容易把围观外国群众全吓跑…
于是,为了营造诗中的意境,BBC给诗中的各个“镜头”配上了应有的场景。
在繁闹的长安市集,杜甫的“7岁即作诗”场景呼之欲出,
在乡间,“探路人”伍德踏上千百年前杜甫走过的土路,
河深两岸阔,就乘一夜扁舟和浆夫一起划到水中央。
简单的几帧画面,剩下的想象力自动会填充满。
BBC到底讲述杜甫,讲述中国古诗的呢?
而就算对于土生土长的我们,这部纪录片也堪称是一部寻根之旅,精神文化盛宴。
影片一开头,BBC就甩出了强烈对比——
“在东方,他是不朽之一;
在西方,几乎没人听说过他。”
简单的一句话,配上我们的山水图,让人不由得对东方的这个“他”万分着迷——
神秘,美好,自然…他到底是谁?
继而开始铺垫杜甫生平那个特殊的年代,
“生于712年,那是英国叙事长诗《贝奥武夫》的时代。杜甫的一生,经历了盛唐的倾覆。”
接着再开始不吝赞美中国古诗这块巨大的瑰宝——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迄今仍在世的诗歌传统,绵延超三千年,比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更古老。”
这些对比让外国观众来说更容易代入,同时也让我们暗暗称奇。
随后就有了那句对杜甫至高地位的总结——
There is Dante, there s Shakespeare, and there s Du Fu.
世上有但丁,有莎翁,还有杜甫。
随后,杜甫的生平才被娓娓道来。
出生于官僚家庭,只可惜家族声势渐微;
而教育没有落下,饱读诗书,日日壮想入朝堂、侍君王、报国家。
杜甫的童年成长环境注定未来他会成为一代文豪——
长安城艺术繁盛,艺术不分形式,不分阶层,但求创造力。
幼年的杜甫记录下观赏开元盛世唐宫第一舞人公孙大娘的演出。
写下诗句——
“㸌如羿射九日落/当她向后弯腰时,你看到后羿射下9个太阳的样子
矫如群帝骖龙翔 /当她轻跳之时,你想到天神在云海中乘龙翱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当她前行时你看到暴风中的闪电惊雷震响
罢如江海凝清光/而当她停下了,你看到了一片无垠的、平静的海”
颠沛流离中,写下对往昔的凄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毁了,而人还在。城里的春天,草木四处生长。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过去悲伤时,就算花也会滴下眼泪。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连烧了3个月了,一封从家里寄来的信值得到1万金“
随后,杜甫南下前往成都,建造了草堂,写下《春夜喜雨》;
到达了长沙,得到片刻安宁,胸中有大量灵感化身为一句句有力的诗语。
而在最后,这个颠沛流离一生的诗人病逝于一条小船上,年仅59.
杜甫走过的路,今人也顺着一路寻至,“探路人”伍德一路上遇到了普通人,舞者和音乐家,
千百年前杜甫的一生,那些跌宕起伏的际遇,那些由此诞生的天才杰作,就在中国的山水、洋人的视角和脚本中,栩栩如生被还原出来的。
简洁,但是回味无穷。
就像古诗本身。
质朴中带着唯美,乡愁中藏着古典…
生于陨落盛唐,卒于乱世,一生坎坷却从来眼含别人的凄苦,记录现实,再发出一声声真挚浓厚的呼号,
片中邀请的哈佛大学的教授赞誉杜甫的诗歌“是中国文字里最伟大的诗歌”,
“在中国,诗人往往被视作人民心声和国家历史的真实记录者,
对于中国来说,杜甫不仅仅是一位诗人,他是这个民族道德和良知的守护者。”
“和但丁、莎士比亚一样,他们创造着何为伟大诗歌的标准。”
战争、腐败、饥荒和自然灾害,杜甫的诗有着宏大的主题,却又分明述说的是常人的故事。
在自己清苦的生活面前,还会怜悯比他“更普通”的普通人——
“如果我作为一个有着特权的,生活都如此苦,那对于普通人来说,生活该糟糕多少?”
杜甫的写实主义,写尽了现实残酷人间不易,甚至映射着疫情下最新的魔幻现实,
杜甫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在如今,是奶农倒牛奶,蔬菜水果刚成熟就变成土壤的肥料,美丽可人的鲜花被成吨销毁…
他们是被迫的,然而这一幕同样魔幻。
对比之下,在疫情下的第三世界,无数孩子饥肠辘辘,无数人为了不沦落到风餐露宿而奔上遥遥返乡路…
只会让人感叹人生不易。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逝去的是没有声音的——棺材堆成了小山,里面躺着每个社会最脆弱的人,和想要守护他们的人…
另一头,生活的消遣娱乐仍是生命的主题。
而在疫情火势蔓延当下,这个不到一小时的纪录片,被无数歪果仁认真观摩学习了一遍。
“电影真的很美,是我评分过最美的纪录片之一。BBC9点档,享受吧~”
还有人发现了疫情当下的适用性——
“这首‘梦李白’尤为适合当下啊”
“死亡造成的分离最终人会克服的,
然而活着的分离却是长长久久的悲哀,
老朋友,好久没收到你的来信,
但是你曾出现在我的梦中,就像你知道我有多思念你一样。
我感觉你已经不在人间,我们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
水很深,浪很宽,
别让河神把你带走了。”
(对照《梦李白》原文节选)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真的道出了疫情当下人们胸中聚集的复杂情绪…
如今再看杜甫,
世界上的人都能多读懂他几分,
多尊敬和喜爱他几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