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世界是一个完全遵从丛林法则的世界,有的人如夏花般灿烂,有的人如流星般短暂。
不以成败论英雄是当今社会能够给与每一个创业者的基本尊重。
早在20多年前,我国的互联网和软件也刚刚兴起之时,马云、马化腾们还只是跟随者。那个时候的主角另有他人。
其中有一位曾经在中国掀起了巨大的风波,被人们称为“中国的比尔盖茨”,他就是拓普集团创始人宋如华。
这个人曾在史玉柱处于人生最低谷时给与鼓励,只是没想到,现在的宋如华却需要史玉柱的鼓励。
真的是世事难料啊!
1
教授下海
宋如华,1962年出生,浙江绍兴人,比出生在浙江杭州的马云大了两岁,更加巧合的是两人都是教师出身。
宋如华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小山村,7岁那年,母亲不幸去世。他的童年似乎要比我们大多数人多了一丝艰辛。
在他上大学之前,他甚至不知道飞机是什么样的。
好在他个人领悟能力较高,学习非常上进,17岁的时候考上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如今的电子科技大学,985/211院校)。
在校期间,宋如华可以说是严格约束自己,并给自己定下了“八不原则”:一不出国,二不经商,三不抽烟,四不喝酒,五不唱歌,六不跳舞,七不看电影,八不逛公园。
这不是一般人敢给自己定的原则,因为太严苛了,还有点逆人性。不过在1991年之前,他都做到了。
1983年,宋如华大学毕业后直接留校任教。并在1985年顺势考上了该校光学专业的研究生。
在校任教期间,宋如华学术研究成就明显,曾在《中国激光》、《光学学报》、《Proc.SPIE》等多家中外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数量高达上百篇。
由于出色的执教能力,宋如华在1990年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那时他才28岁。
从这里看,宋如华在教育事业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不如意外的话,应该是要终身教书育人了。
可是,意外还是发生了。1991年元旦,宋如华在回乡探亲的火车上遇到了一个手里拿着大哥大的暴发户占了两个座位。宋如华非常客气地希望他能让出一个座位,谁知那个暴发户却露出了满脸的不屑。
一个总是用学术武装自己的高级知识分子内心被深深刺痛了,他内心的倔强已经不允许他再低调下去。
1992年,那是一个春天,在春风的吹拂之下,宋如华毅然决然地下海经商了。
宋如华找到一个朋友,两人凑了5000元就开始创业。公司的名字就叫做托普电子科技发展公司。
为什么叫做托普,因为这是英文TOP的中文谐音,寓意要做就做中国的顶级科技公司。
这样凸显了宋如华的个性,虽然外表文弱,但是内心却是十分争强好胜。
2
为梦想窒息
可是商业与学术之间有着天然的鸿沟,毕竟他所学的物理学知识很难在现实中得到应用。
此时,他只能骑着三轮车靠倒卖电脑赚钱。在做生意的途中,他都会鼓励自己每蹬一下就是1毛钱的收入,这样他就能坚持下去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突然有天一个大单从天上砸了下来,信息来源还是电子科技大学的同事(这也说明了维持好的同事关系还是有助于开单的)。
这个单子的预算是34万,主要是安装电子屏工作,需要在15天搞定。
以当时托普公司的实力是很难实现的,但是赚钱要紧,先答应下来再说。
在合同签了之后,宋如华就开始组织人力干活。有时候宋如华甚至每天只休息两个小时。
就这样,15天的工期,宋如华12天就完成了。
在完成第一笔大单之后,公司的业务再度陷入沉寂。真正的转机出现在1994年,那个时候成都金牛区税务局需要订购几台电脑,在他的合伙人戴礼辉送电脑过程中发现金牛区正在进行税务改革,希望引进一个税务管理系统。
在戴礼辉与宋如华报告之后,宋如华立马就找到金牛区税务局领导谈合作。在拿到这笔订单之后,宋如华便意识到这是一个大市场,因为全国有4万多个税务局,假如每个局投入十万元,那么全国就有40亿左右的市场。
事实正如宋如华所料,很快,托普公司就拿下了四川多个税务局的软件合同。
拿到税务合同的主要秘诀就是喝酒,据悉,宋如华一人的酒量是一斤半白酒。
在四川逐渐饱和之后,开始迅速向全国的税务局销售的自己的计税软件。
就在他们风风火火在全国各地“攻城拔寨”的时候,1996年全国的税务系统开始改革,要求全国统一。之前的版本都是每个地方不一样,这一次宋如华的美梦已经基本上走到头。
由于业务极度萎缩,公司员工大批量出走,宋如华不得不继续寻找新的项目。
偶然间在印度班加罗尔(印度硅谷)考察时发现,为什么中国就不能有自己的“硅谷”呢?
回来之后,宋如华就开始搞“西部软件园”。这个时候就开始考验一个商人的“运筹帷幄”能力了。
要想做软件园首先得有地,其次还得有高科技公司入驻,最后还得有税收等各方面的支持。
宋如华通过自己出色的说服能力在四川省搞了一片百亩菜花田,竖上了一块巨大的牌子“西部软件园”。
仅仅两个月后,西部软件园就被评为全国四大“首批国家级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之一。
此时的软件园除了油菜花,还没有任何可以落地的项目。不过荣誉是一个接一个地到来,这让宋如华意识到商业游戏就是如此神奇,越是努力做好一家公司越是做不好,越是随意拿着概念越有人买单。
此时的宋如华已经野心膨胀至到资本市场玩一把了!于是他就动用各种关系去找相关领导来将公司推荐上市。
通过不懈的努力,托普终于找到一个壳资源川长征。不过要想收购它,至少需要1个亿,而托普当时的年销售额都不到1000万,因此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但是宋如华还是做到了!
具体方法是川长征斥7000万巨资买了托普的一部分股份,剩下的3000万则是自贡市借给托普的钱。一来一回,相当于宋如华没有掏一分钱就拿到了一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权。
通过对川长征资本运作的成功,宋如华便开始通过川长征增发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大举兴建软件园。
可是这种高杠杆玩概念的做法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早晚有一天会暴露。
股民们也是很懵逼,只知道托普是高科技概念,但是具体做什么的,没有人知道。
2002年,托普号称已在全国拥有27家软件园,下辖150家子公司,集团总资产超过150亿。
而实际上,这一切都只是纸老虎而已,听上去很厉害,实际上没有任何内核,风一吹就倒了。
就在这一年,产业空心危机、拖欠农民工工资、担保丑闻等等全部曝出,银行也开始一家接一家地上门讨债。
2004年,走投无路的宋如华以2元的价格卖给了两个企业家。自己跑到了美国。
2011年,想通了的宋如华回国认罪伏法。2013年,以挪用资金罪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
宋如华的故事让我想起了贾跃亭,两人都是怀有大志向的企业家。
只不过他们都是在蒙眼狂奔,为梦想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