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狂,大家早就见怪不怪了。在很多人看来,诗仙有狂的资本。这和他是否真的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财力,是否身居要职无关,他的资本在于其平生存世的1000多首诗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这从骨子里发出来的狂气,成就了他。余光中先生说的:“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重点或许不在酒,而是那“豪肠”二字。
不过客观来说,李白的狂也并不是每次都经得住推敲。比如年轻的李白曾写了一首著名的七言古诗,诗名《上李邕》。之所以会写这首诗,是因为李白当时拜谒渝州刺史李邕,觉得受到了人家轻视,于是在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不服气的李白写的是“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然而杜甫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曾提到:“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李邕求着见名气更小的杜甫,这说明你李邕当真只是和不太喜欢李白的个性,并非欺负少年穷,关于李邕其人的仗义和正气,大家可以在史书上找到证明。
除此以外,李白的另一首狂傲之作,似乎也不太经得住推敲,这就是《南陵别儿童入京》:
《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这首诗的名气和经典程度不用我多说了,特别是最后两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更是千古名句。但是大家仔细翻看古籍就会发现,对于这首如此有水平的诗,古代名家的评论并不多。而且这首诗《千家诗》里没有,《唐诗三百首》里也没有。要知道《唐诗三百首》共收录了李白的27首作品,其中包括不少冷门的,难道这首诗的水平和艺术价值,入不了李白诗的前27名?显然不是这样。
对于入选不了的原因,或许我们可以在《四库全书》中找到答案。《四库全书》收录了宋代大诗人刘克庄的几卷《后村诗话》,这几卷内容专门收集了古代名家对一些古诗的评价。在此书中,刘克庄记录道:“白《南陵》诗,不为人喜皆因非丈夫言”。
刘克庄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已经很清楚了,李白这首诗不为很多人喜欢的原因就是大家觉得这诗不是大丈夫该说的话,事实上这也是如今不少女性批评这首诗的原因。李白写此诗时,是公元742年,当时42岁的李白刚刚得到唐玄宗让他入宫的诏书,正是自我感觉良好,无比得志的时候,这首诗就是他写给妻儿的。
在诗的前几句,心情大好的李白叫小童给自己酌上酒,和儿女们嬉笑玩耍了一阵,然后又是高歌又是起舞。玩闹后则一心渴望早点入京,巴不得赶紧快马加鞭到京城。言语中对儿女没有一丝不舍也就罢了,临走还送了两句“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给妻子。
这两句的前7个字用的是一个典故:当年会稽郡有一个书生名叫朱买臣,年纪不小了还是一介布衣,穷得叮当响,妻子嫌弃他便离他而去。后来朱买臣被汉武帝赏识,当了官,妻子羞愧难当自尽而死。李白称自己的妻子是朱买臣妻子一样的女人,真的是这样吗?
李白诗中的妻子,是他的第二任妻子,史料仅记载她姓刘,与李白没生孩子,“儿女嬉笑牵人衣”中提到的儿女是他首任妻子所生。关于这位刘氏的品性,其实史书中是没有任何记载,但多年来一直有刘氏不贤惠,瞧不起李白的说法,究其原因正是因为李白在这首诗中将她比作了朱买臣之妻。但大家稍加分析就会明白,这位刘氏在李白一介布衣还带着一双儿女时和他在一起了,就算平日里夫妻间有嫌隙,但这一对儿女确实是由刘氏在照顾,事实上李白入京后,儿女仍是刘氏照看。所以无论如何,李白这样说对方都非大丈夫所为。
不过话说回来,品诗词时我们更多的是品的是诗性和文字本身,对于诗中的是是非非我们是不应该太过计较的。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是因为李白这种有时候不太理智的狂,才能成就一首首经典作品,不是吗?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