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诚言呈语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大学四年里,我对奖学金其实没什么概念。
本来每个班的名额就少得出奇,给的“价”还低。
我要是没记错的话,校内的一等奖学金好像才1000块钱,二等奖学金800,三等奖学金300。而且是一个学年评一次。
虽说钱不多,但是好歹也块肉。但是,每年评奖学金时,学霸们都会自觉地“发扬风格”,互相谦让。
因为拿了奖学金,你得请同学吃饭吧,得给女朋友买礼物吧。
这账一算下来,你要是得了个三等奖学金的话,基本都不够赔的。
校外企业赞助的奖学金数额高一些,不过名额更少,全校也就一个俩的。
所以像我这种学习成绩“不是特别好”的人,连关注都没关注过。
在我看来,奖学金多是一种鼓励,而非物质奖励。
不过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胡必亮的一段发言,却刷新了我的认知。
在某论坛上,胡院长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们给非洲学生定的奖学金标准很低,一人一年也就10万块钱。有的高一点,有的低一点,平均差不多就是10万块钱。
果然,学习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一听完这话我立马就炸了。
一年十万是个什么概念?
在北上广深来说,如果底薪10万不含奖金的话,可以勉强算是中等水平。
在二线城市来说,属于中高水平。
在三线城市里,那是妥妥的高收入了。
而且别忘了,这全取出来有足足1.25公斤的10万奖学金,全部都是“可支配收入”。
有人说,给非洲学生的奖学金高不高,不能只从数额上来判定,而是要用从全局来看。
我同意这种说法,但也同样建议一分为二的看这个问题,别以偏概全。
同意这种说法的人,观点大致有两点。
从意义上来说,正如胡院长所言,这些非洲学生学成归国之后,是要在重要职能或核心企业里任职的,对于中非战略的促进具有积极的作用。
从数额上来说,世界顶级大学的奖学金也都非常高。比如耳熟能详的哈佛、耶鲁等常春藤名校,给留学生提供的奖学金平均可高达接近40万人民币,仅略低于美国2017年人均国民收入。
也就是说,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战略,一方面是投入。
抛开数额的问题来说,中非合作潜力巨大,至关重要,给予非洲留学生适当的补贴,也是合情合理。
但是回到数额的问题的话,我觉得动不动就拿常春藤来对标,还是值得商榷。
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这没错,提供高额奖学金吸引国外优秀学生也没错。但是别忘了,两者的财源可是压根就不具备可比性的。
国内的大学基本都是公办学校,资金来源一方面靠拨款,一方面是为数不多的学费。有的学校有校办企业,有的也会接受数额不高的社会捐赠。
而作为私立高校的常春藤,光是学费一项就和国内高校就有着数量级的差别。
学费有多贵?奥巴马当上总统的那一年,是他刚还完助学贷款的第四年。
而且通过社会捐助卖入学“门票”,也是非常丰厚的一份收入。
前几年美国名校招生丑闻被曝出时,这个价格就是250万美元起步,这两年应该也涨了。
上次谈到这个问题时,还有杠精说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通过推荐信入学。
但凡是花点时间去查查那些有资格写推荐信的人,哪一个不是与这些学校有深度“合作”的西方政商名流,这种“合作”,你以为都是免费的吗。
与世界名校一较高下,这确实有必要。
但是别忘了,高校综合实力世界排名的话语权,并不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之前定下的排名标准虽然有其合理性,但合理和科学是两个概念。
我说不清楚应该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但是从结果来看的话,不说北大清华中科大,我们其他的双一流院校走出的学生,难道就比常春藤差吗。
至少从这些年中国的飞速发展来说,我绝不认同国内高校与常春藤存在世界排名上的那种差距。
那我们又何必非要在留学生指标上,往常春藤的标准上强行靠拢呢?
正如我的偶像张维为教授所说的那样:我们应该用中国的方式向世界发声,找回话语权。
这些年,我们逐渐找回了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逐渐在各个领域获得了话语权。
我们可以与常春藤一较高下,但是也要考虑自身情况;我们可以为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但也不该忘了国内贫苦学子的现实问题。
时至今日,我们是否也应该考虑下这种投入的“性价比”,还存不存在可优化的空间呢。
『诚言呈语』每天趣谈教育新鲜事。
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
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