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1日下午,江苏扬州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宣布江苏省委对扬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调整的决定。原扬州市长夏心旻接任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不再担任扬州市委书记。此前一天,12月30日,谢正义赶赴南京,就任江苏国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至此,谢正义告别了扬州——这座他曾工作了长达10年多的城市。
这十年来,他先是担任了两年半的扬州市长,随后接任扬州市委书记。在扬州市委书记任上的这8年多,特别是其任期的后半期,“公园城市”建设是谢正义亲自推动的其中一项重要工作。
大概从2014年起至今,扬州全市共建设350多个公园,其中,主城区共有大大小小的公园200多个。扬州公园之密集,已几乎达到“10分钟可达”的程度——无论是居民走路、骑行还是开车,约10分钟的时间,都可以抵达附近一座公园。
这一大力度的公园建设一度引发热议。土地金贵得不得了,还花那么多钱来建公园,值不值得?建这么多公园,不如招引一两个大项目来得实在,这是不是在搞形象工程?……此类议论至今仍有余音。
扬州是一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名城,私家园林是这座城市的骄傲和名片。外界一度难以理解,为何市委书记这么醉心于建造城市公园呢?
2019年年初,由谢正义撰写的一部名为《公园城市》的新著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在书中,他不仅写了扬州在公园城市建设的探索,也写出了他对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公共空间的营造与价值,以及到底何为“美好生活”的理解。可以说,这本书融入了谢正义作为城市主政者对所治下城市的深度思考。
当年四五月份,澎湃新闻()就此话题,多次与谢正义进行了深入交流。
“我有一段相对连续的时间来思考和研究同一座城市(扬州),也有一个连续的时间参与公园城市建设从谋划到实施到初见成效的全过程,《公园城市》这本书就是我们这几年在建设公园城市过程中的一些实践和思考的总结和梳理。”谢正义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某种程度上说,这本书不是心血来潮一时“写”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多年“干”出来的。
2019年5月17日,澎湃新闻刊发了上述采访的一部分成果,并先后刊发了两篇文章,分别是:《5年兴建350个公园,扬州从园林城市向公园城市转身背后》,《扬州市委书记出新书解析:我们的城市为什么有那么多广场舞?》。
这原本是一组3篇报道,但在刊发前的最后一刻,谢正义通过江苏人民出版社相关负责人传话并委婉提出,能否不刊发第3篇报道?用的是征询的语气。他给出的理由是,只想低调做一些实在的事,自己并不想成为媒体和舆论关注的焦点,更不想让外界误以为是在“炒作”。就这样,这篇对话稿,在当时并没有公布于世。
在与澎湃新闻记者多次沟通时,谢正义显得非常谦和。对于记者抛出的一些尖锐话题,他也没有回避,而是极有耐心地予以了解释。对于稿件的最后成稿,他本人也没有提出审稿要求,只是反复叮嘱记者:“不要宣传个人,不要关注我”。他希望这组报道能够聚焦于扬州在城市建设中的实践与思考。
以下为这篇曾被搁置的报道的原文。这次刊发时,仍保留原貌,未作任何改动。
扬州明月湖公园 江苏人民出版社 供图承受压力
“这本书不是‘应景之作’。我在写作的这一年,有过很多次想放弃的念头。”谢正义对澎湃新闻说,但好在他遇到了一位非常有责任感、也颇有技巧的“催稿人”——《公园城市》这本书的策划编辑、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总编辑,时任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徐海。
“每当我写不下去,很痛苦、打算放弃的时候,徐总(徐海)就会给我发来他在外地或者国外拍摄的一些公园的图片或者送给我相关书籍,以此来鞭策我。”谢正义说。
但写作的痛苦,相比于扬州这几年推进和建设公园城市所承担的压力来说,也许不值一提。
建这么多公园,花这么多钱投入,到底值不值?建公园是不是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公园建成了,好像也不怎么“好看”嘛?……在扬州当地,来自民间的、诸如此类的质疑声甚至指责声,曾一度不绝于耳。
但随着老百姓家门口的公园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市民体会到了公园的“好”,这种争议和指责声日渐变少。
“你做事会有人反对,不做也会有人议论,那我们就让实践来检验吧。只要符合中央要求,只要得到相当多的人支持,只要经过一定的民主决策程序,而且也想清楚了的话,就要去做,这是主政者必须要承担的压力和风险。”谢正义说,而且要义无反顾地去做,因为“做成了”,才是回应各种质疑的最好的办法。
十二易其稿
写书花了谢正义几乎整一年的时间,先后“改了十二稿”。而这本书从酝酿和动议则花了两年多的时间。
那是2016年7月,时任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徐海陪同“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主编刘东、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莫砺锋等一批作家,去扬州参加第六届江苏书展活动。其间,作为承办方和东道主,谢正义在接待作家一行时曾提及了扬州这几年在建设城市公园方面的一些举措。
谢正义对城市公园建设的一些独到心得,让敏锐的出版人徐海“怦然心动”。
后来,徐海又利用在扬州出差的间隙,实地探访过扬州的一些公园的建设情况,这更加坚信了他头脑中“这是一个好的课题”的想法。
于是,他向结识了十多年的老朋友谢正义发出邀请,请他来写一部关于扬州建设公园的实践和思考的书。
为何谢正义是“最合适作者”?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总编辑徐海向澎湃新闻解释了他考虑的几个因素。首先,目前国内出版的有关城市规划、建设、园林景观的著作,多是西方人写的。其次,在不多的中国人自己写的书中,又以专家、学者为主,这些书偏重于理论、技术、工艺等,很少有人从“城市的主政者和管理者”的视角来看这些问题。
《公园城市》被江苏人民出版社列为2018年重点选题图书。徐海解释,《公园城市》这本书系统阐述公园城市研究、决策和实践,对于其他城市探索“城市高质量发展”,也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公园城市”一词成为热词是在2018年2月。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视察,要求天府新区“一定要规划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并明确提出,“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是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
总书记的这一要求与扬州近年来正在做的事不谋而合。在外人看来不经意的五年间,扬州建设的大大小小的公园形成了一个体系,让这座城市悄然发生了蜕变。市民们感受到,身边多了一些休闲健身的好去处,锻炼、寒暄、交友,新的公共空间也在重新修复着日渐被“钢铁水泥森林”所侵蚀的街坊邻居间的人际互动和温情。
非秘书“代笔”,未拿稿酬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官员写书,特别是一个地方的主要领导写书,内容多为工作文稿集纳整理而成,或者由秘书等人组成的写作班子代笔。但扬州市委办人员介绍,《公园城市》这本书“绝大部分都是谢书记自己写的”,工作人员主要是做一些录音整理、誊校文稿工作,以及做了一些提供、核对相关案例或注释等辅助性工作。
“我们在建公园上做了许多事,也会做汇报、展示,但要真把这些工作都写下来,写成一本书,有时候还是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毕竟写书与听取口头汇报的受众不一样、表达方式也不一样。就这样,写书的事,一直拖了一年多。”谢正义说,眼看着越来越临近2018年底了,而出版社列的2018年度重点项目如果完不成的话,“觉得对不起出版社的关注与信任”,于是不管多么痛苦,他仍坚持了下来。
据工作人员介绍,书稿最后成稿前,谢正义在国庆假期把自己关在宿舍好几天,没日没夜地赶写,“不能再拖了,得逼自己把定来下来的事情(出书)做完”。
“我多次想放弃,反复在怀疑自己能不能(把扬州建设公园城市的探索)写得清楚。”谢正义说,每当这个时候,他就会到扬州的公园里走一走,每当看到市民发自内心的真诚点赞,毫不掩饰地赞美公园对他们带来的便利与好处时,他会觉得“建公园这件事做对了”,从中也获取了笔耕不辍的动力。
“写这本书谢书记没有私心,完全出于公心,虽然写得很辛苦,但是他没有拿一分钱的稿费。”徐海说。
谢正义在写作及修改这部著作时的部分手稿对话
澎湃新闻:《公园城市》这本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您对“公园”与“城市”、“市民”等关系的思考,也记录了扬州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其实,外界有点不太理解,一个市委书记,为何这么看重“公园”呢?
谢正义:我在这本书的“引子”部分也讲过了,你观察我们许多城市会发现广场舞十分普遍,但凡是公园比较多、比较密的地方,广场舞就少。同一个城市,不同地区,哪里的公园多、功能全,哪里的广场舞就少。公园,不单单是一个个供市民锻炼的场所,还是城市中所有市民可以共享的公共活动空间和社交空间。
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以前,我们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都生活在“大院”中,那个时候市民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紧密的。现在城市里的人,虽然电梯里天天见,但也仅仅是点头之交,缺乏人际互动。为什么呢?因为缺乏公共活动空间。
但如果一个城市有很多公园的话,公园就成为了城市客厅,成为重塑人际关系的公共场所。这是它的社会学意义。还有生理学意义,人类是需要相互交往的。心理学意义,我们如果天天看高楼大厦,但是看不到绿地,对人的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有本书叫《城市易治病空间理论》就讲了这些道理。此外,公园还是城市要备用的避灾场所,是城市的安全“气眼”。
我们现在提到的许多“城市病”,其根源之一,就是缺乏公共活动空间。所以,对城市和市民来说,公园并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功能设施,是市民生活的必需品。
公园城市建设不仅仅是民生工程,还涉及城市生态环境、公共空间、社会关系、城市安全、城区经济发展等诸多问题。在城市规划中,我觉得公园不应是辅助地位,而应当处于基础性核心地位。
澎湃新闻:您在《公园城市》书中提到了“公园姓公”、“公园要动”、“位置为王”等论点,很有新意。能否简要谈一下?
谢正义:这三个观点,是我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什么样的公园最好?很多人都是以“大”、“美”、“好看好玩”等维度来评价的。其实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市民来说,老百姓家门口的公园最好。只要公园离家比较近,人们才会经常去、天天去,才能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说,公园是宜居社区的标配,每个社区都要有公园,不在乎它的大小、不在于是否好看、美观,而是要“位置为王”,也就是,公园应该建在老百姓身边,而且分布均衡,能让所有市民方便可达。
“公园要动”是说,作为开放的公共空间,公园的功能要满足“动静结合、以动为主”,要有体育设施,要人性化,而不能仅仅是为了好看美观、不实用。我们扬州的大小公园,都尽可能有绿道、有篮球场,或者哪怕能放下个乒乓球桌都好。我们有的公园还配有24小时“城市书房”,市民凭扬州市图书馆的卡,可以在里面免费阅读、做作业、喝开水。
扬州规定了公园建设的“十要素”,包括树木、步道、儿童游乐设施、体育场地、健身器材、灯和凳、雕塑等文化设施、厕所和小卖部、避雨回廊,等等,尽可能地满足市民对绿色活动空间不同的需求,也是我们在公园建设方面进行标准化的一种探索和尝试。
城市公园不能只考虑年轻人的需求,还要满足老年人和儿童的需求。“小手拉大手”,只要能吸引孩子们去的公园,老人和大人自然也会去了。
澎湃新闻:您在书里创造性地提出了“+公园”和“公园+”的城市建设理念,我们还是第一次听到。
谢正义:我们提出了两个观点:旧城双修“+公园”,新区开发“公园+”。
旧城区可供开发的建设用地很少,所以对旧城区更新改造的难度也很大。比如,一些“城中村”拆除了,拆除后,怎么办?我们提出了旧城区改造的路径就是“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
“生态修复”就是在旧城区适当改造,通过新增设施或改造的方式,建设一些公园,哪怕是面积极小的“口袋公园”,这样就改善了老城区的环境。
有的“城中村”面积比较小,如果这个区域没有公园的话,对“城中村”拆除后,在原来的地块上改造为公园。虽然“城中村”拆迁和建公园要花钱,但受益的是周边百姓,也提升了城市的品质。建设公园所需资金,应当从全市来平衡。
扬州原来有一处垃圾填埋场,环境质量很差,谁都不愿意靠近,附近的居民也时常抱怨。比如,我们通过对周边环境进行生态修复、综合利用,将原来的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理,后来建设成为占地200多亩的“花都汇”生态公园,现在已成为扬州市区一处新的永久性“绿色资产”。
现在是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加速期。比如一个旧城区,它之前是工业区、“城中村”,现在要把它拆掉,再更新改造。这个时候,如果你不建公园等公共活动空间,一旦到了后面,就建不起来了。这是历史性的补救性的机会,如果你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就错失了这个城市以公共空间规划为主的现代城市的发展机遇。
我们的城市规划,首要任务不是建设高楼大厦,而是首先要发现城市的核心价值,通过建公园把它保住,然后形成城市的格局,之后再考虑城市的基本建设。
在规划建设新城时,可以采取的办法是“公园+”。具体的说,就是在“七通”之后,先在中心区域规划建设生态体育休闲公园,然后在其周边布局邻里中心、幼儿园、学校等,然后再布局居民住宅,形成“公共空间+公共服务+居民住宅”的布局和建设时序。我们说,“建城先建核”,这个“核”就是公园。
纽约的中央公园就是“公园+”的代表。当年,中央公园所在区域是纽约的郊区,那里先规划建设了公园,然后在周边布置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后来才有了商务楼宇、公寓等。我们常常说,纽约舍得在寸土寸金的地方建面积达3平方公里的大型中央公园,其实,那儿原来是块“废地”,是先建了公园、后盖了房子,那块地才变得寸土寸金的。
“公园+”规划理念,也顺应了人们选房、购房观念的变化,区域地块不仅生态变“靓”了,后期地块也增值了。我们的廖家沟城市中央公园就是按照这个理念来做的,未来这里不仅是扬州城市中心的“绿肺”和东部城市通风廊道,也是扬州高铁站所在地,是城市的门面和门户,也是扬州未来最大的供市民享用的中央生态活动区。
澎湃新闻:扬州在修建公园时,您是否听到过不同的声音?您听到的最尖锐、最刺耳的批评是什么样的?又会怎么来看待这种不同意见呢?
谢正义:我听到了不少这样的声音。比如,花那么多钱建公园,值不值得?为什么不花这些钱修快速路呢?这些公园建的是不是“形象工程”?还有就是,这些公园为什么没有瘦西湖好看?……这几个,是最常见的声音。
这个过程中,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城市的主政者,在面对城市规划方面、公用设施方面,老百姓有不同意见,我们应当以开明开放的心态,倾听他们的吐槽和意见。
第二个,我们要进行宣传、解释,向市民说清楚我们“为什么这么做”。
第三,我们认真思考过,我们现在建的这个公园,是否符合中央要求,是否符合老百姓期待,是否对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有好处。一旦认为确实应该做,那就义无反顾,做下去。因为做成了,是回应各种质疑的最好的方法。
你做,会有人反对;不做,也有人议论。那让实践来检验吧。如果想清楚了,那就去做,这是主政者必须承担的压力和风险。我本人坚信这件事不会错,因为修建这么多公园,绝大部分公园都不是在好的地块上建的,都是环境比较差的地方整治、改造后建起来的。比如,把化工厂搬走以后,先进行环境整治,然后把它建成公园。
退一万步讲,如果说公园多了,若干年后,可以把树移走,(公园上的)地还能卖。建公园其实也是给城市的发展“留白”,为未来发展进行土地储备,也是“绿色银行”。
我们也注意到,真正反对建公园的,恰恰是家门口没有公园的,因为他体会不到公园的好处。一旦家门口有公园,那些批评者尝到了公园的好处,自然就从批评者变成拥护者。所以,干任何事情,只要上面符合要求,下面顺应民心,城市有能力做,风险可控,就要大力去做,坚定去做。
澎湃新闻:建这么多公园,后期的日常维护成本会非常高吧?我们在扬州采访时还听到一种观点说,对城市的主政者来说,建公园也许不如引进一两个大项目对城市的长远发展有利。您如何看?
谢正义:公园是基础公共设施,就像城市里的自来水管网一样。即使要花很多钱,自来水管网还是要铺设的,因为它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它不是一种标志,而是一种标配,就是政府对人民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不能简单地以经济利益来衡量。
第二,要算“大账”。建公园花了不少钱,但可能市民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增多了,市民身体素质变好了,生病少了,相应地支出的医疗费少了。目前我们扬州的医保基金是有结余的,人们感冒比以前少了。还有,建好公园后,周边的地产也增值了。公园一年的维护费多少钱呢,你地多卖一个亿不就有了。
当然,我们要考虑到,尽量能做到“少维护”、“免维护”,以及减少运营成本。通过其他市场化的手段来进行补贴。
建设公园与招引大项目的问题,这两件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现在生态公园以及我们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扬州招商引资的品牌。2018年扬州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在全省第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上了七八个百亿级别的项目,有些项目就是依靠公园的科技综合体。可以说,建设“公园城市”后,我们有条件把城市的发展优势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