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学术共同评价,才能让包括“长江学者”计划在内的人才计划、项目,摆脱“帽子”、“头衔”的干扰。
针对取消“长江学者”计划的建议,教育部网站12月6日发布《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1681号(科学技术类108号)提案答复的函》,指出“长江学者”计划是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单位恶性竞争引进国字头“帽子”而忽视引进真正急需的人才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人才的无序流动。
入选人才计划变为给人才戴“帽子”,各单位引进人才变为引进“帽子”,这其实就是当前存在的学术人才评价”唯帽子论“问题。
从逻辑上看,取消人才计划,无疑是消除人才“帽子”的治本之策,没有了计划,也就没有了入选计划后戴上的“帽子”,但从现实看,像“长江学者”之类的人才计划是难以一取了之的,关键在于,在实施计划时,要改变目前的行政主导评价方式,进行专业的学术同行评价。如教育部在答复函中提出的,“专业方面的评估、评选充分信任学术共同体”,行政部门、第三方评估机构、学术共同体三方各司其职。
我国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人才计划,其目的是给学者提供经费资助,创造良好的环境,以专心进行学术研究工作。
而这一计划也是有资助周期(聘期)的,按理说,对于入选计划的学者,应关注其获得资助后(在聘期中)的学术研究表现,而且,在聘期结束后,也就不再是什么“长江学者”。
可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名学者只要入选计划,就已经功成名就,不但是本人的荣誉,而且也是所在机构的人才建设政绩。而在实际操作中,在计划到期(聘期结束)后,入选者还是“长江学者”,凭借这一头衔,他们照样行走学术江湖,被各单位争抢。
这一问题不仅在“长江学者”计划中存在,而是所有人才计划存在的共性问题,比如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就变为“杰青”,变为荣誉称号。为此,今年6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官网发布一封关于“避免人才项目异化使用”的公开信。信中提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资助项目负责人不是荣誉称号,应避免人才项目被异化为“头衔”和“荣誉”并与各种待遇直接挂钩。
日本进入新世纪以来,已有19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而这一成就,被普遍认为与日本本世纪初实施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有关,该计划明确提出,在未来50年里使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达到30人,也被称为日本的“诺贝尔奖计划”。
实施这一计划,不是给获得经费资助的研究人员戴上“帽子”,而是给研究人员创造好的学术环境,以认真投入研究,日本研究人员可以从大学、企业或国家获得充足的研究经费,不必为没有经费而发愁。
因此,问题不在于有无计划,而在于怎么样实施计划。继续保留“长江学者”等人才计划,就必须解决入选计划的评价,以及入选后的人才使用问题。在评价方面,需要实行更大程度的学术共同体评价,以学术标准关注学者真实的学术能力和学术贡献。
而实行学术共同评价,意味着在学术评价时,不把学者的“身份”“头衔”作为一个评价项,就如在发达国家申请课题、经费时,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名青年学者是平等的,谁有能力做出成果,就给谁做,没有人享有高人一等的学术特权。这也就使得学术评价回归学术,不再“头衔化”、“帽子化”,刺激追名逐利。
实行学术共同评价,才能让包括“长江学者”计划在内的人才计划、项目,摆脱“帽子”、“头衔”的干扰,真正起到促进我国学术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作用。
□熊丙奇(教育学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