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截至2018年,国内已开业星巴克门店数量达到3400家,预计到2022年这一数字将超过6000家;从16年初至17年中,奶茶门店数量同样以爆炸般的速度在进行扩张,全国已有6个以上省份的奶茶门店数达到8000家。更有调查数据显示,咖啡、奶茶等现制饮品的市场空间已经超过1000亿元。
而反观电影市场,2018年全年累计新增影院1419家,全年银幕数增长9303块,虽然有一定放缓趋势,但总体仍然维持着较高的增速。电影票房方面,全年共取得609.76亿元(含服务费)的成绩。
我们为行业取得可喜成绩而欢欣鼓舞的时候,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具有服务性质、非必需品等特质,为何家大业大、实力强劲的电影产业,会在咖啡厅和奶茶店等现制饮品面前败下阵来?
咖啡厅异军突起,
消费额或将突破千亿?
英国莱斯特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咖啡在中国是体现个人社会地位以及是否新潮的标志之一。尤其是在星巴克等大型咖啡连锁品牌风靡全国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爱上了喝咖啡,这其中以都市白领和商务人士为主。
截至去年,国内已开业星巴克达到3400家,年利润增长率约为54%。预计到2022年这一数字将超过6000家。这也就意味着,每年平均要开业600家,每15个小时就会诞生一家星巴克咖啡店。
除了星巴克,近年来国内本土的咖啡品牌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2018年获得数千万天使轮融资的瑞幸咖啡。其创始人钱治亚在去年7月就曾表示,公司已完成2亿美元的A轮融资,投后股值10亿美元;同月,瑞幸咖啡门店数量便超过了Costa,后者是在国内布局12年的英国连锁咖啡品牌。目标直指星巴克。
有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咖啡厅总消费额将突破450亿元。更有预测称,到2025年这一消费额将突破1000亿元。
无论是星巴克、Costa还是瑞幸,在一二线城市的人均消费都要高于一张普通的电影票,但其消费频次显然要高于观影频次。
奶茶成最火单品之一,
年均购买14.3杯?
最近一两年你可能会发现,路边一家门面不大的奶茶店,门口可能会排上好几米的长队。
作为如今年轻人最喜爱的休闲饮品之一,奶茶从2005年至今一直都保持快速发展。据了解,2016年全国奶茶及甜品行业市场规模就已达到1000亿元,其中奶茶贡献出了不小的力量。到2018年,奶茶行业更是站在一个新的风口。
2017年口碑平台的消费数据显示,奶茶的年度消费额是餐饮类目中的最火单品之一。
仅在口碑上,就有近亿用户在过去一年消费过奶茶,平均每个人的年度花费达到80元,人均年购买杯数更是达到14.3杯。而奶茶的平均每笔交易在20元左右,仅比中式快餐低了10%。
16年初至17年中,奶茶门店数以爆炸般的速度在进行扩张,全国已有6个以上省份的奶茶门店数达到8000家。其中为大家熟知的一点点、COCO都可、喜茶、快乐柠檬等品牌,都在快速占领市场。
咖啡厅、奶茶店vs影院,
其实很相似?
凯度消费者指数曾对中国25个城市中15-45岁的消费者的抽样统计,我们可得到现制饮品的实际的空间应超过千亿。这大概也证明了,为什么现下很多本土饮品品牌也能获得资本青睐。
而反观影院消费市场,相关数据显示一二线中仍有很多票房在20亿,甚至10亿以下的城市。609.76亿元的总票房,增长率也仅仅保持在9.06%。相比于餐饮行业内的饮品消费市场,电影票房和观众消费频次等几乎败下阵来。
图片与本文内容无关
对比两者的消费群体和市场表现,其实具备了几方面的相似点。
1.非必需品
首先,无论是观影,还是喝咖啡喝奶茶,都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只是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消费方式。但随着国民文化消费和娱乐消费水平的提高,看电影会和喝咖啡、喝奶茶一样,成为一种潮流,甚至成为一种日常性的消费。
2.提供服务
其次,影院和咖啡厅、奶茶店都是向消费者提供服务的休闲场所,观众可能会越来越注重消费时的体验。如一个上班族走进星巴克购买了一杯咖啡,他可能会选择在咖啡厅内休息或是工作,这时候他会享受到星巴克提供的舒适环境、良好氛围,以及优质的产品等服务。
3.消费群体
在主力消费群体上,两者也具有较高的重合度。
据了解,咖啡的主力消费者目前依然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白领人群;而奶茶的目标消费群则主要是追求潮流的80-90后年轻群体。
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消费观念,这部分消费人群往往第一考虑的要素不是价格,而是享受到的品质和服务。
而从猫眼、淘票票专业版等数据中可以发现,19-29岁的90后在去年票房排名靠前的电影中成为观影主力,占比均达到60%左右。近两年来影院主力观影群体也开始从85后向90后、95后转变。他们在消费能力上具有很大自主权,也会更愿意花时间、金钱在影院观影等娱乐休闲活动上。
奶茶店分布情况(颜色越深,数量越多)
4.地域趋势
近年来尤其是奶茶店增长率主要表现为:内陆城市高于沿海城市,其中贵州、甘肃、西藏增长率最高。
这也就表明,奶茶消费开始从沿海一二线地区向内陆三四线地区转移,一方面是奶茶消费热潮到来,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一二线沿海市场逐渐趋于饱和。
同样,影院的建设也面临着由一二线城市向中西部或三四线城市转变的趋势。
咖啡厅、奶茶店面前,
影院为何“弱爆了”?
相似的特质、相似的消费群体、相似的发展趋势……为何发展这么多年的电影行业交出的答卷不及咖啡和奶茶等小门店?
如何培养观众良好的线下消费习惯和持久的消费粘性,需要影院付出加倍的努力。在我们看来,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影院的品牌影响力和营销手段。
如星巴克,从LOGO到每家门店的设计,都能体现出品牌的影响力和文化特色,重视观众的服务体验也是其获得成功的一大法宝;
喜茶 来源:餐饮新纪元
再如喜茶等网红奶茶品牌,其利用微博上网红、草根大V发布《这可能是你看过最全的喜茶点单攻略》、《排队5小时?5分钟替你尝18种网红喜茶口味》等文章的营销手段,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
另一方面也制造了相关话题煽动热度,比如在清明节假期借时营销的负能量反鸡汤的《清明节快来了,我想在喜茶对面开一家“丧茶”》。
应该说,将咖啡厅和奶茶店的引流到电影院的难度远远小于把电影院的观众引流到咖啡厅和奶茶店。而至于如何从这类营销中得到启发并为影院引流,我们在下一篇文章将和大家继续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