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支球队没有提交工资确认表,已经让中国足球有些焦头烂额;如今在工资确认表上存在签名伪造情况的保定容大也宣布解散,另一家存在疑似签名伪造的俱乐部辽足也站在了解散的边缘时,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
谁来保障失业球员的利益?欠薪、解散,这样的问题在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历史上并不少见;哪怕是在两三年前,中国足球市场最红火的时候,在中超层面,欠薪的情况也没有被百分之百杜绝,低级别联赛出状况的就更多了。然而此前谁也不会想到,今年冬天,职业联赛体系下出现了那么多的俱乐部退出。
当然这个局面既打了中国足协一个措手不及,或许也同样是在中国足协意料之内的。毕竟在上赛季进行中,中超的重庆、天海,中甲的四川、申鑫、辽足、广东华南虎都出了状况;而为了让去年的中甲联赛以完整的建制顺利打完,无论是中国足协还是地方足协,包括一些赞助商都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但这些努力只是保证了联赛顺利打完,很多问题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的情况下,中国足协把各俱乐部提交工资确认表的时间点一再延后,从最初的1月15日下午变更到了1月31日,又因为疫情变更到了2月3日。
这多出来的20多天时间里,确实有部分俱乐部解决了后续问题。但还是有9家中甲、中乙俱乐部,以及8家中冠俱乐部没有向中国足协递交工资确认表;除此之外,在递交的工资确认表上存在签名伪造情况的保定容大已经宣布解散,还有其余在工资确认表上存在签名伪造情况的俱乐部很可能也会走上解散这条路,同样说明这多出来的20多天,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
有俱乐部退出,从理论上来说,接下来中甲和中乙按顺序递补即可。然而那些解散俱乐部的球员,则成为了可怜人;他们中有一些人已经跟新东家试训,乃至是已经敲定了新合同,但同样会有一部分球员就此失业。对于这些球员而言,更大的困恼在于,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欠薪能不能要回来。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有限公司破产后,账户上剩余资金将优先清偿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然而在中国足坛,这些解散以及签名造假的俱乐部账面上基本上都没什么钱;解散意味着退出,这导致中国足协失去了强制执行力,按照现有法律程序,账面剩余资金清空后,投资人还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的情况下,谁来维护这些下岗球员的利益?
如何避免职业俱乐部成为“不良资产”?这些没有提交工资确认表和伪造签名的俱乐部,命运已经确定;但不代表这些获得准入的俱乐部就没问题,哪怕是在中超层面,依旧存在部分中小俱乐部资金紧张的情况。
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俱乐部经营困难?是中国职业联赛俱乐部股权单一,且投资方的经营出现困境造成的。特别是考虑到中国职业联赛一向有着“房地产联赛”之称,但最近两年,整个房地产行业都不是很景气的情况下,有些投资方自身的经营都出了问题,自然无暇顾及职业俱乐部。
这里面最好的案例是广东华南虎,2015年深圳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收购了梅县客家俱乐部,之后更名为梅县铁汉,并在去年更名为广东华南虎。而在2015到2017这三年,铁汉生态的盈利一年比一年多(2015年营收净利润3.06亿,2016年营收净利润5.22亿,2017年营收净利润7.57亿)的背景下,投资人当然有能力在足球俱乐部层面砸下重金。但是从2018年开始,投资方自身的经营都出现了问题,产业开始全面收缩,公司已经处于亏损状态的情况下,早就传出过广东华南虎跟球员商量用房子来抵工资,再到如今彻底退出。
身处资本寒冬,这是很多中甲、中乙俱乐部退出的原因所在。而大环境不好,有很多企业收紧人力支出的同时,基本上都是在大刀阔斧的砍掉亏损或是高风险项目节约成本;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么多职业俱乐部退出,也同样能体现出从经营的角度来说,这些职业俱乐部早就成了“不良资产”。
当然“不良资产”也不是一天两天造就的,而之所以此前大家往里面砸钱,对于国企俱乐部而言更像是指令,对于私企俱乐部而言,更像是利益。哪怕是在资本市场已经进入寒冬状态的时候,很多俱乐部的投资方依旧把投资足球当做是赚钱的项目(包括间接利益),这就导致大家并没有真正的把足球俱乐部当成事业来好好经营的背景下,中国各级职业联赛俱乐部普遍存在造血功能低下的问题,只要投资方有一天突然觉得足球不能给他们带来利益,基本上就意味着俱乐部凉了。
当投资人把足球俱乐部当成利益链上的关键一环,如今又有很多投资人把足球俱乐部当做“不良资产”进行剥离,这不仅仅是投资人的问题,也同样是整个中国足球圈的大问题。如何替各级职业联赛俱乐部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避免成为无底洞,这是中国足协未来必须要解决的。
如何真正的把中小俱乐部的投入给控制下来?前几年经历了金元足球的洗礼,职业联赛表面繁荣的表象如今已经被多家俱乐部的退出给撕下来了。也正是因为早就知道了职业联赛的体系出现了问题,中国足协一直在做一些补救措施。比如说在去年夏天就简化了俱乐部的审核手续,因为足协很清楚,如果要让各俱乐部把银行流水和完税证明同时提交,虽然能有效的避免造假,但很多俱乐部恐怕早就崩掉了;而简化手续虽然对于此前被取消注册资格的俱乐部不太公平,但从理论上来说,确实也给了各俱乐部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更多缓冲的余地。除此之外,从2018赛季初结束后,中国足协出台的四大帽,再到2019赛季结束后,对于新签外援的薪水也进行了限制,同样是限制金元足球,要控制职业俱乐部亏损的举措。
所有举措的出发点都没有问题,但有些问题恐怕还是无法得到解决。在现如今的大环境下,限薪充其量只是让有些俱乐部少赔钱,并没有解决足球俱乐部不具备制造财富,依旧得靠投资方消费的单一投入模式。而放眼世界上任何一个架构成熟的联赛,都一定会有大投入的豪门、投入稳定的中游俱乐部、投入有限的小俱乐部的阶级划分。欧足联出台的财务公平法案,初衷并不是限制俱乐部的投入,而是要限制赤字;简而言之对于那些有着极强营收能力的俱乐部来说,他们依旧可以按照规则去砸钱!财务公平法案对于那些想要砸钱的俱乐部,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他们得想方设法的增加营收。
赚的越多,花的就可以越多,从理论上说,这是一个把豪门俱乐部和中小俱乐部的投入限定为一个标准要更为理性的做法。而一刀切的方式确实可以迅速控制住那些豪门俱乐部的投入标准,降低联赛整体投入水准,但这对于一些中下游俱乐部又有多大的帮助呢?众所周知,去年中超的投入帽是12亿,今年是11亿;而去年在中超,既有俱乐部的投入干过了12亿,但成绩很糟糕;也有一些中小俱乐部,他们的投入在7、8个亿,甚至比这更少的情况下取得了好成绩;因此足协的投入帽,恐怕也很难直接给中小俱乐部减负。
无论是在过往的中超联赛还是在英超、西甲、德甲等联赛,资金出问题的情况,很少出现在那些投入巨大的豪门俱乐部身上,反倒是中小俱乐部更容易出问题的情况下,中国足协这种一刀切,但只能限制住豪门俱乐部投入,对小俱乐部帮助有限的操作,对于职业联赛的健康发展又有多大的作用呢?
中国足协该如何对症下药?无法保障失业球员的利益,俱乐部严重缺乏造血功能,小俱乐部的生存越来越艰难,这是现实,也能凸显出中国足球的职业化程度,以及在规范化管理等发面都存在着极大的提升空间。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从理论上来说,中国足协可以抓住这个低谷期重新来研究、改善、搭建联赛体系,对职业联赛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规定,该拿掉就拿掉,一切都应以增强俱乐部的造血功能,保证球员利益,提升联赛品牌价值为基础。
资本寒冬面前,中国足球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但愿这个冬天既是中国职业联赛寒冬的终点,更是希望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