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亮医生的病情从突然恶化到离世,间隔时间非常短。病毒如何造成重症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各种假设都还需要逐一检验。
“抗疫英雄”李文亮医生的病情从突然恶化到离世,间隔时间非常短。不过根据李文亮在1月30日接受采访时的信息,他那天的核酸检测已经转阴性,两天后又转为阳性。这也引发了网友的议论:“核酸检测已经转阴性,怎么病情还会恶化?是不是李文亮也是‘假阴性’的受害者?”
还有网上传言称,新型冠状病毒“太聪明”,会“若隐若现”,“阴阳变化不定”,因此很有可能会“转阴后又转阳”。
国家卫健委和世卫组织在2月7日分别召开发布会,都没有公开李文亮的病情史和治疗过程。在李文亮病情史没有公布之前,这些猜测都没有科学依据。
一位前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病毒免疫学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病毒如何造成重症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各种假设都还需要逐一检验。”
核酸检测“阴转阳”是伪命题
“转阴后又转阳是个伪命题,因为检测‘转阴’也无法作为病人是否仍感染病毒的唯一判断依据。病毒载量低,也有可能检测不出。”一位诊断行业专业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危重症医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2月5日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并不是所有的病患都能检测出核酸阳性,对于真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人,也不过只有30%至50%的阳性率。通过采集疑似病例咽拭子的办法,还是有很多假阴性。”换句话说,可能有一大半真正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人核酸检测会是“阴性”。
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一位临床医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造成假阴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能主要是两个,一是临床医生的取样,现在大多数是依靠鼻咽拭子取样的,对核酸检测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经验的医生采集高质量的标本;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试剂盒的灵敏度。”
针对试剂灵敏度不够的问题,上述诊断行业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病毒爆发之初,使用核酸检测的方式也是权宜之计。核酸检测并不是病毒检测的“金标准”。但是在新病毒出现时,核酸检测的方法最快速有效。
“核酸检测属于分子诊断,最快速,相对容易做,但缺点在这次的诊断中也暴露得很明显,就是灵敏度低,所以在过去经常用在科研实验室,临床较少使用。”上述诊断行业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他表示,在临床医学上,抗体和抗原联合检测的免疫学诊断方法才是“金标准”,可以检测到病人体内是否有新的病毒产生。“体内如果没有新产生的病毒,那么就不会产生抗原。但是抗原的检测技术难度较大,目前还无法替代核酸试剂检测。”这位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但随着病例数量的增加,也为抗体试剂的研发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样本。
出院标准应改进完善
“这个病毒确实不同寻常。”一位中国疾控中心的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鉴于现有技术手段的限制,比如试剂的灵敏度无法短期提升,临床医生认为,对于治疗了一段时间可以判断出院的病人的临床观察和检测仍不可放松,对于已经出院的病人,应该延长观察时间。
在2月5日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对于解除隔离的和出院标准的建议是:“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间隔至少1天),可解除隔离出院或者根据病情转至相应科室治疗其他疾病。”
“核酸检测阴性不是出院的唯一判断标准,还有患者的临床表现。”上述华山医院感染科医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另一位长期从事医疗诊断检测的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出院前应该使用两种不同的检测手段来确认是否治愈,除了核酸检测之外,还可以进行基因检测等,但是他认为,基因检测的周期长是一个局限。
基于病毒检测难,核酸试剂检测无法百分之百证明病毒消失的错综复杂的因素,有临床医生向第一财经记者建议道:“现在诊疗方案中提出二次核酸阴性作为出院标准之一,但是也不能完全依赖同样的试剂盒反复检测,还是需要延长隔离观察的时间。”
病毒无变异证据尚无"二次感染"病例
此外,网上还有一些更大胆的猜测说,这个病毒是否已经发生了变异?治愈的人是否也存在‘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对此,国家卫健委已经多次予以回应:“尚未发现病毒变异。”
2月2日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邱海波表示:“目前尚无二次感染的病例,现在已有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人的监测,这些病人感染两三周后就能产生抗体,尤其是痊愈的病人。一般抗体会持续半年或者更长时间,所以半年内再感染的可能性非常小,除非病毒又变异了,但目前还无证据。”
邱海波的回应有两个信息量,其一,痊愈病人能产生抗体,半年内不易感染;其二,是病毒如果变异,已经痊愈的病人也有感染的可能性,但是目前尚未发现类似案例。
邱海波所说的病毒尚无变异证据也得到了科学研究的验证。1月29日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根据目前发表的新型冠状病毒的分析结果及公共数据库里上传的基因组比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早期的进化数据并未显示明显的突变,尤其是病毒的关键点位,不过呼吁对病毒中后期进化仍需进行严密的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