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新闻 >

战疫每日观察 | 抗疫鏖战 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传递

时间:2020-02-05 00:14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相隔9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再次召开会议研究疫情防控工作。如此密度,不记得可曾有过。上次开常委会时全国确诊病例是两千余例,9天之后已是两万

相隔9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再次召开会议研究疫情防控工作。如此密度,不记得可曾有过。上次开常委会时全国确诊病例是两千余例,9天之后已是两万余例。疫情之严峻,明摆着。而经过这9天,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已在全国形成。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举国上下,正凝聚起共同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

2月3日召开的这次政治局常委会会议,至少传递了三重深意——

第一,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从根本来说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从当前关键来说要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

制度优势是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大优势、最重要底牌、最坚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前一阶段疫情防控工作时,主要就是在讲这个。9000万党员、14亿人民,虽面对巨大挑战、严峻局面,但始终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有主心骨、有动员力,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能众志成城、团结奋战。这个状态在握,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三个关联——“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也事关我国对外开放”。比9天前多提到了后两个。说明随着局势进一步发展,要充分认识到,如果疫情防控工作做不好,不仅影响生命和健康,也会影响宝贵的稳定大局和开放局面。唯有做好,没有退路。

他强调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说明党中央的相关决策部署已总体完成,当前关键在落实,一是“实”,二是“细”。想实就要细,不细就不实。他提出“尽快找差距、补短板”,说明疫情防控工作“有力开展”中,也暴露了一些差距和短板。不回避问题,问题所在,恰是着力点所在。

“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这正是制度优势之一。在这里,总书记突出强调了“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什么是大局意识?“采取举措既要考虑本地区本领域防控需要,也要考虑对重点地区、对全国防控的影响”,既要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又不能只管自己、不念大局。什么是全局观念?“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各项工作都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支持”,疫情防控工作跟全局相关,跟各项工作相关,跟所有同志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还谈到了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谈到了问责。近些天来,我们已看到,少数在抗疫一线的党员干部因为担责不力等原因,被火线拿下、临阵“斩将”。对党员干部既要信任,又要监督。战时遣将用兵,更是如此。鏖战正急,关键少数必须得力。

此次会议从着力做好重点地区疫情防控工作、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切实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等方面作了部署。归纳来看,一是集中力量抓重点,抓住重点地区,解决突出任务;二是提供物质支持,凝聚精神力量。

第二,既要坚决做好疫情防控这一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也要找到其他重要工作跟最重要工作之间的结合点。

疫情突如其来,党中央果断作出决策部署,进行了全党动员、全国动员,明确了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而党中央之前部署的今年重点任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等,各地区各部门也不能甩手不顾,关键是找到彼此之间的结合点,在结合点上发力。

这次会议把结合点直接摆了出来。比如针对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做好“六稳”工作;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加大开工力度;把优化投资结构的倾斜点,落在传染病防治急需的项目上;在脱贫攻坚中,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等等。

形象地说,我们正举全国之力,在重大考验面前,演奏一部激昂奋进的钢琴协奏曲。疫情防控是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引领曲调、凝聚力量的那架钢琴,而其他重要工作,则正是与之协调共进的整个乐队。

第三,给全党同志、全国人民出了一道思考题: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

会议强调,“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抗疫斗争尚在奋力推进、疫情变化还没有迎来“拐点”之际,党中央就明确提出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是立足今天、谋划长远,既看到优势、进步,也看到差距、短板,真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而在“固根基、扬优势”的同时,还要“补短板、强弱项”。疫情是一面镜子,是一次大考,确实“照”出了、“考”出了在应急管理、公共卫生、国家储备等很多方面的短板不足。

虽然当下要务是凝心聚力战疫情,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推进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答题,是人民的期待,是面向未来、必须做好的事情。(文 | 特约评论员 杨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