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邓睿侃】近日,中国足协发布一系列针对中超、中甲等联赛新政。本土球员、外援降薪限薪,球队改中性名都是热议的对象。
对于本土球员降薪,大多数体育人士表示,这是合情合理的。但足协相关人士对于该政策目的的解读,却不能让人信服。
在接受美国福布斯新闻采访时,中国足协秘书长刘奕表示,“中国足球的新时代”将见证俱乐部更严格的支出限制,本土球员取代昂贵的国际球星,以及足球场建设的热潮。
他说,中国足协正致力于一项“综合策略”,鼓励球队启用更多年轻球员。适用于国内球员的降薪政策,可以让更多本土球员去国外试试运气,提升他们的实力。
“我们正在和西甲和德甲交流,发现年轻球员并将他们送到国外,”刘奕说道,“之前,一些球员因为丰厚的薪资而没有留洋的理由,(限薪之后),这种情况会有所好转。“
薪资和留洋,真的有着直接关系吗?
不妨先来看看近年来留洋的中国球员,除了目前在西乙打拼的武磊,此前偶有闪光点的张玉宁、韦世豪、林良铭都已经回到国内征战中超。
但阻碍他们留洋的,并不是俱乐部开出的工资,更多还是实力问题。2018年,当时23岁的韦世豪亲口承认,回国的原因是觉得“踢不出来了”。
而从15年开始留洋的张玉宁,也在2019年选择加盟北京国安。现年23岁的他出自浙江绿城青训,留洋期间时不时能为国人带来进球的消息。
他的父亲一度表示,希望儿子一直留在国外。然而,频繁被租借、出场时间不能保证还是让两人决定回国练级。
另一名加入皇家马德里梯队的97年球员林良铭,一度被寄予厚望。但在被租借至西乙阿尔梅里亚之后不久,他又以租借的身份加盟了中超球队大连人。
除此之外,张呈栋、张稀哲分别也做过巴列卡诺和沃尔夫斯堡的“匆匆过客”。
无法得到稳定的出场时间,留洋的意义也就失去了大半。归根结底,还是国外球队并不认可国产球员的实力。
就连欧洲的低级别联赛队伍都无法接受中国球员,更何况刘奕所说的德甲、西甲呢?“强逼”球员留洋的决定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本土球员降薪更多是解决“高薪低能”的问题,解决不了球员“走不出去”的问题。
《足球报》举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反面例子:
2018年初,世界排名高于中国的沙特国家队为备战年中的世界杯和次年的亚洲杯,由沙特足协出面重金赞助西班牙足协,还要自己承担全部薪水,换来9位国脚留洋西班牙。但结果却是西班牙足坛对沙特足球根本没有兴趣,导致9名国脚几乎半个赛季无球可踢。
《青训大纲》会是希望吗?
武磊曾在自己的周记中提到,留洋的年龄很关键。
谁能越快、越早适应国外足球环境,融入球队,谁就能取得优势。而这些优势,需要实力的依托。
这就不得不涉及到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青训。年年都在讲,但成果却捉襟见肘。
相比于长时间能够稳定产出优秀年轻球员的日韩青训,中国青训被拉开了较大的差距。之后,就是一个个尴尬的数据。
2018年,中国队在亚青赛上连续输给沙特和塔吉克斯坦,长达14年与世青赛无缘。2019年,中国国青队25年来首次无缘亚青赛。
对于大多数还没有加入职业赛事的青少年球员来说,何来薪水问题。
11月26日,《中国足协青少年训练大纲》在北京发布,分别详细阐述了中国足球景愿目标、中国足球青训理念、实践教学大纲等等关键方面。
该大纲适用于在青少年启蒙阶段(U5)、基础阶段(U6-U12)、发展阶段(U13-U16)和提高过渡阶段(U17-U21)开展足球训练的培训机构、教练员和适龄球员。
这份大纲,被称作“千呼万唤始出来”,其内容的详实程度,值得肯定。
“球员是中国足球发展的核心,(《青训大纲》)是以球员的发展为核心。”前中国国足主帅、中国足协副主席高洪波在一次宣讲中解读道,“青少年阶段不应以竞赛成绩为单一考核标准,有成绩不一定有人才,有人才必定有成绩。”
不过,最关键的步骤还是在实施,如何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最初定下的理念,才是成长进步的关键。
将心思花在复杂的规定、不断翻新的要求甚至毫无逻辑地判断上,并不可取。
“一味地效仿表面的光鲜亮丽,急功近利做表面工程,无法解决问题,反而给中国足球出了难题。”央视主持人韩乔生的话,一语中的。
谈到青训,不得不提的就是徐根宝。在14日发布的《国家体育总局关于2020年度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拟表彰对象的公示》中,这名为中国足球培养出众多优秀球员的功勋教练榜上有名。
“打造中国的曼联”、“接传转、抢逼围”等等耳熟能详的话语延续至今,体现了中国足坛“教父”的坚持和信仰。
中国足球缺少这份沉淀和耐心。在足球发展体系中,5年、10年并不算什么,30年、50年可能也是基本规律,要做到持之以恒,路还很长。
版权声明
本文系用户独家授权发布风闻社区的稿件,转载请联系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