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新闻 >

一个在华外籍医生的“战疫”心愿:架起中外合

时间:2020-05-08 17:05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央广网武汉5月7日消息(记者孙冰洁)病毒无国界。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之际,唯有共同合作,方能早日战胜疫情。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疫”中,身在

央广网武汉5月7日消息(记者孙冰洁)病毒无国界。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之际,唯有共同合作,方能早日战胜疫情。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疫”中,身在中国的德国人张思丽雅就用自己的点滴行动,成为中德之间合作抗疫的一条纽带。

张思丽雅,原本是德国的一位放射科医生。几年前,她与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以下简称“同济医院”)的一名骨科医生相恋结婚,自此便留在中国做了一名“洋媳妇”。在同济医院,她主要负责医院的对外交流事宜,特别是外籍病人的医疗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她积极奔走,筹集物资、分享抗疫经验,在中德之间架起了合作抗疫的桥梁。

1月21日,武汉疫情暴发初期,张思丽雅刚从德国返回武汉。1月23日,武汉正式进入“封城”状态后,她开始负责在德国驻华大使馆、中国政府之间做一些人员协调工作。在送走了120多名同胞后,张思丽雅却选择了留在武汉。谈及当初的选择,她笃定地告诉记者:“我家现在在武汉,这里有我的同事、朋友,我还能做一些事情。另外,我对武汉有信心,这里很安全。”

5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采访张思丽雅(图片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

在疫情暴发初期,全国各地几乎都面临医疗物资不足的情况,而武汉的情况尤甚。虽然隔离在家,但是张思丽雅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不断与德国政府和德中医学协会联系,协调对华捐赠事宜,在她的协调帮助下,德国红十字会等相关机构先后向湖北捐赠了14.7吨医疗物资,包括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等,支援武汉的医院。由于两国之间有7个小时的时差,张思丽雅笑言自己那段时间简直是个“不睡觉的人”。她和同事要在德方专机起飞前连续几夜准备各类文件、德文翻译件,并不断通过电子邮件告知德方,武汉所需防疫物品的规格和相关文书等,确保一切妥当。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们的努力下,最终赶在专机起飞前,防疫物资准时送到飞机上,第一批援助物资也于2月1日安全到达武汉同济医院等主要定点医院。“每天白天和黑夜都在打电话,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帮助病人,武汉人民了不起,我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回忆当初,张思丽雅告诉记者。

除了筹集物资外,那段时间,张思丽雅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在鄂外籍人士的各种电话咨询。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她从医生的角度给这些外籍人士提供了全面的知识普及和及时的心理疏导,尽她所能地帮助这些人。有一天凌晨3点,一位德籍男士焦急地打来电话,称其8个月大的孩子出现咳嗽症状,在耐心地询问完病情后,张思丽雅从专业的角度判断患儿当时并不需要入院治疗,在与对方沟通了1小时后,终于成功安抚好患儿家属,并指导其做好居家护理。事实证明,张思丽雅的做法是正确的,次日回访,患儿家属欣喜地告诉她,孩子病情已有明显好转。

如今,武汉疫情防控形势转好,但全球疫情还在持续蔓延。张思丽雅心系家乡,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她将自己在武汉“战疫”时积累的经验第一时间传递给在德国的前同事、医疗机构的专家和普通民众,提醒他们做好防护,包括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早发现、早治疗等。

作为一名德国医生,又在武汉的医院工作,张思丽雅在德国的前同事们经常会向她咨询一些关于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问题。而身为中德-德中医学协会的联络人之一,她也收到了不少来自德中医学协会会员德国多家医院、医学院的请求,希望能够通过中德医学协会,了解中国同济医院的救治方案。

中德-德中医学协会于1984年由同济医院裘法祖院士与德国医学专家共同发起成立,办事机构现设在同济医院。三十多年来,协会一直致力于增进中德医学交流与中德间的友谊。作为武汉市收治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最多的医院,同济医院专家组积累了丰富的救治经验,在张思丽雅的协调组织下,该院专家团多次视频连线德国耶拿大学、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德中医学协会等,线上分享抗疫经验,还直接将新冠肺炎医疗救治手册(德语版)打包分享给德国同行,20多家德国医院收到了“同济方案”,对德国乃至整个欧洲抗击疫情起到了重要帮助作用。

“抗击疫情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武汉已经复工复产,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战胜疫情。”而这,就是张思丽雅目前最大的心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