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曾播出这样一则新闻,日本一位80岁老人,因偷盗入狱15次,在监狱时间长达20年,接受采访时,这位老人说,没有吃的,只能偷盗。
这位老人的情况不是个例,2015年日本《犯罪白皮书》显示,老年人犯罪数量不断攀升,大多数原因在于贫困,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归属竟然是能供给吃住的监狱。
日本社会“老年人犯罪”,这一独特社会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透过日本作者藤田孝典撰写的《下游老人:月薪过万仍有可能老无所依》这本书,能了解到日本老年人晚年陷入“老无所依”困境的现状及根本原因。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三个概念:
第一,下游老人,是指无法维持一般的生活水平,被迫过着社会底层生活的老人;
第二,核心家庭,是由一对夫妇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第三,非正规雇佣,是指提供合法商品和服务,较为自由,但缺乏国家管理或劳动法律保护的就业形式。
成为“下游老人”只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想象自己年老后的生活,通常都是安详宁静的,卸下了工作,又不用再承担子女的抚养费,只管享受儿孙绕膝、子女孝顺的快乐,晚年进入贫困潦倒的境地,是人们无法想象的事。
可在日本社会有将近600-700万“下游老人”,他们中有曾经的公务员或大企业员工,更多还是普通工薪阶级。不够充足的储蓄、不够充足的养老金、几乎没有的人际交往,让他们陷入了“下游老人”的困境。
加藤先生一生的经历,就是注定成为“下游老人”的一生,他是家中独子,终身未婚,不善于人际交往,中年时辞去正规工作,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做着非雇佣工作,养老金没有缴纳足够的年份。
步入晚年后,他的养老金很少,光是支付房租,就花去了一大半,年轻时落下的职业病需要医治,医药费和护理费耗尽他所有积蓄,为了活下去,他时不时吃野草果腹。
幸运地是,加藤先生在生命垂危的时候,得到了本书作者藤田孝典的援助,藤田孝典认为贫困者是社会弱势群体,对其进行援助是社会的责任,也是作为人的权利。所以他在非营利性组织对贫困者进行了长达12年的援助工作。
社会保障制度缺陷制造“下游老人”在银行工作的藤原先生,退休后不久就和妻子离婚了,养老金被分去一半,女儿一出嫁,他就一人独居,他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却没有任何人发现,病人自己更加不能察觉。
他挥霍养老金,很快就沦落到拖欠房租的地步,只能在公园度日,女儿经济并不宽裕,只能求助援助机构。
日本社会普遍由核心家庭组成,由于经济水平提升,养育孩子的成本不断增加,高生活成本的压力让越来越多的普通年轻人选择丁克,这样可以积攒下更多的储蓄,以应对年老后的意外情况。
这导致日本老龄化程度加剧,独居的老年人和高龄夫妇十分常见。
即便是有儿女的老人,也无法依靠儿女安度晚年,甚至儿女也成为老人“下游化”的因素,非正规雇佣就业,使得众多年轻人领着微薄的薪水,还要反过来找依靠父母的积蓄和养老金度日。
加上疾病、高额房租、诈骗、不良资产、离婚等因素,他们又将成为新一代的“下游老人”。“下游老人”有病不敢医,吃住简陋,恶劣的生存环境,让人倍感心酸。
老年人面临的种种艰难处境,让他们一步步走向“下游”,归根结底是保障制度无法与现实相匹配,制造了“下游老人”。
藤田孝典在书中总结了社会保障制度八大缺陷:
1.收入层面的缺陷——以家庭内互助为前提的养老金制度的崩溃
2. 储蓄、资产方面的缺陷——不断缩水的收入和飞涨的物价
3. 医疗方面的缺陷——“医疗难民”导致的“孤独死”
4. 护理保险制度的缺陷——救不了“下游老人”的福利制度和护理援助专员
5. 住宅的缺失——流离失所的老年人
6. 人际关系构建不充分——想帮也帮不着
7. 生活保障制度的不足——被国家所操纵的贫困定义
社会观念加剧“下游老人”的悲惨境地8. 劳动和就业援助的不足——不干到临终前就无法生活?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经济是首要目的,过上越来越富裕的生活是最终目的。当一个社会价值取向都与经济利益相关,就会出现"贫穷可耻“的观念。
其观点是,贫困者之所以贫困,就是因为他们自身不够努力造成的。
根据二八定律,社会80%的财富会聚集在20%的人手里,即便所有人都在追求财富,也会出现”贫“与”富“差距。
可一旦接受了先验观念,就连贫困者也会带着羞愧心,不愿意主动申请政府补贴的生活保障,不想成为社会的负累。
17世纪到19世纪的英国,曾施行《济贫法修正案》和“济贫院内救济原则”,很多陷入贫困状态的市民被送到济贫院,他们被迫在恶劣的环境下强制劳动,不能得到充分的医疗,很多人因为疾病蔓延而送了性命。
总而言之,当时的英国政府,把没有生产能力的人看成是社会的负累,把穷人当作罪犯来看待,英国资产阶级政府比封建君主制度更加穷凶极恶对待贫穷百姓,济贫院被称为”恐怖之家“。
而如今的日本社会,虽然有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却消极应对贫困帮扶。宣传工作不到位,导致很多人对于社会保障制度根本不了解,即便渴望帮助也求助无门。社会观念的歧视,让贫困者愈加贫困。
避免成为“下游老人”的具体对策或许有人会问,我一个20刚出头的年轻人就开始恐慌养老,有必要吗?很有必要。
先看一组数据,根据尼尔森最新发布《2019年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90后、95后已经成为消费主力军,年轻人平均负债超过13万。
再来看另一组数据,中国退休年龄,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而2019年中国人平均寿命达到了77岁,也就是说,领着远不如在岗工资的养老金,还得过将近17年的晚年生活。
可以看到的是,中国95后年轻人大多是享乐主义者,出生在信贷时代,秉持着消费就是投资的观念,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因为不确定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所以今天能快乐,也不必等到明天。
支付宝锦鲤女孩信小呆,辞掉国企工作,透支信用卡20万兑现大奖,被记者采访,她说重在体验,这就是典型的享乐例子。
不仅没有积蓄,不能控制住无止尽地欲望,还清负债,都是难题。这意味着95后抗风险能力低下,若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支撑,任何一点意外都能让其陷入困境。
曾经过惯了高消费高水准的年轻人,面对不再年轻的身体,要如何顺利度过长达17年的晚年生活?
从6个方面入手,作者提出了应对办法:
知识的问题——正确了解生活保障制度
观念的问题——享受社会保障是一种权利
医疗的问题——从现在开始预防疾病并准备接受护理
财产的问题——应该存多少钱为好
心理的问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人际关系的贫富,决定了你的幸福程度
事发紧急的问题——具备自己的“受援力”
活在当下,是享受生活,但过度的活在当下,是对未来的自己不负责任。
我们为“生”的美好而消费,也应该为“老”的安详付出同等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