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新闻 >

莫迪是故意举着民族主义大旗来刺激印穆冲突吗

时间:2019-12-20 15:32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姚祺]12月11-12日,《公民身份修正法案》分别在印度的下议院和上议院通过。该法案规定2014年12月31日前入境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姚祺]

12月11-12日,《公民身份修正法案》分别在印度的下议院和上议院通过。该法案规定2014年12月31日前入境印度的来自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孟加拉国国的非法移民均可以获得合法的公民身份,但排除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

这一规定引发了大规模的示威与骚乱,目前已蔓延至包括德里、孟买、加尔各答等多个城市,造成至少6人死亡,数十人受伤。印度民族宗教构成复杂,宗教冲突自古绵延不绝,近代以来则以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信徒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本次修法引发的骚乱,根源即在于印度社会长期以来的印穆冲突。

由来已久的宗教冲突

由于历史上多次经历大规模外族入侵,现代印度的民族构成极为复杂。历史上,公元前3000年,达罗毗荼人在南亚次大陆定居,之后雅利安人大规模从西北部侵入,随后陆续又有波斯人、大月氏人、厌哒人等又分别迁入。

到今天,印度境内已经有10个大民族和几百个小民族。在大民族中,印度斯坦族占46.3%,泰卢固族占8.6%,孟加拉族占7.7%,泰米尔族占7.4%。

与民族相比,印度宗教的分布相对集中,83%的印度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为伊斯兰教11.3%,其余人口则分别信仰基督宗教、锡克教、佛教、耆那教和袄教等众多宗教。

从两组数字不难看出,对于印度社会来说,作为凝聚共同价值和意识的工具,宗教要比民族更为有用。而作为信徒人口最多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是印度社会宗教冲突最为主要的两个群体。此外,印度教徒与锡克教徒之间的冲突在西北部的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也时有发生。

宗教多元的印度社会

印度教是印度的原生宗教,起源于公元前2500年。这也是印度最古老的哈拉帕文明诞生的时代。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并在500年后建立高度发达的吠陀文明。吠陀时期是印度教内的婆罗门教派形成的时期。此后,北印度逐渐出现了十几个小国,皆以印度教为主流。

公园322年,孔雀王朝建立,印度第一次实现统一。孔雀王朝的国王阿育王为佛教徒,但面对已经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印度教,孔雀王朝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孔雀王朝灭亡后,印度又迎来了几轮外族入侵,一直到公元319年,笈多王朝重新统一印度,印度教迎来进一步的发展。笈多王朝一直到公元500年开始衰落,印度教的不同教派此时大多已经出现。

一百多年后,伊斯兰教开始进入印度。事实上,伊斯兰教在公元7世纪诞生后不久即进入印度。8世纪,印度出现了第一座被阿拉伯穆斯林完全侵占的城市第巴尔城。随后,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波斯人又陆续入侵印度,并很快占领北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德里苏丹国总共经历5世,统治长达300余年。伊斯兰教自此扎根南亚次大陆,成为一种主流宗教。

此后,印度在政治上经历了长期的南北对峙。北方虽然经历了蒙古人的反复入侵,但伊斯兰教却能够顺利地在本地人和外来人中传播。而南方各国则始终以印度教为主。直到1526年,伊斯兰化的蒙古人建立莫卧儿帝国,第三次统一整个南亚次大陆。

突厥伊斯兰哥疾宁王朝入侵印度突厥伊斯兰哥疾宁王朝入侵印度

从上文的简单回溯不难发现,印度教固然是贯穿印度整个历史,但自公元8世纪开始,伊斯兰教就开始在南亚大陆与印度教对峙冲突。尽管在伊斯兰教进入印度之前,印度教与佛教等宗教就常有冲突,但一般都停留在教义教规方面的持续辩论,并以失败者皈依胜利者告终。以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为代表的印度境内各类统治者此前对不同宗教也总体采取包容态度,即使国王本人虔诚信仰某种宗教或教派,也不妨碍其能够接受其他教派或宗教的发展。

伊斯兰教进入印度后,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冲突就以暴力斗争为主,争斗的结果也是胜利者对失败者实施彻底的统治。莫卧儿帝国时代,伊斯兰教与印度教信徒之间的张力空前高涨。以奥朗则布时期(1657-1707)为例,由于中央颁布了各类歧视和打压印度教徒的政策,导致印度教徒在各地频频发起暴力抗争。这种冲突样式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印度。

殖民地时代的印穆冲突

1534年,莫卧儿王朝开始割让土地给葡萄牙人,印度逐步沦为殖民地。163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替代葡萄牙人逐步殖民印度,并在1857年完全统治南亚次大陆。也是在几乎同一时期,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在印度逐渐从古代模式转化到近代化的组织模式,并且伴随着印度民族主义与独立意识萌芽,印度社会的印穆冲突也进入新阶段。

普拉西战役是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开始

进入19世纪,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组织形态都开始发生改变。随着殖民者及其带来的基督宗教对印度政治、社会与文化的全面入侵,印度本土宗教为了组织更有力的反击,也开始谋求通过结社加强组织性,从而增强对抗的力量。

印度教首先在1828年,由R.M。罗易建立梵社。1875年,达亚南达·萨拉斯瓦蒂成立雅利安社。1897年,罗摩克里希那传教会成立。这三个印度教改革团体,不仅改革了古典印度教,使之在教义和宗教实践上与近现代社会相适应,更提出了团结印度不同民族人民的愿景,使印度教转型为跨地区、跨民族的普世宗教,也使印度教具有了更强大的动员能力。


()

推荐内容